大明吴王 第23章 明初的选官方法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1:47:1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李善长还真的猜中了,朱元璋当天中午回到后院,跟妻妾儿女们一起吃饭。

吃完午饭之后,朱元璋再次单独抱起朱五,叫上妻子去了书房。

朱元璋坐在书案后,习惯性的把朱五放在自己的腿上:

“孩儿,关于科举的事情,你都能看到些什么?你能记得些什么?”

朱五听到这种问题就有些无语,这老朱是越来越会偷懒了,是不是快要变成习惯了?

凡事都先问一下自己?

马秀英在旁边铺好纸张,一边磨墨一边笑着朱元璋说:

“你又想要让老五把以后的法子说出来,你好直接照搬了去用,就不用自己思量了。”

朱元璋平时写字,不用让马秀英来专门磨墨,有的是仆人在身边候着。

但是要跟朱五说话的时候,问起关于未来的事情的时候,都会把书房的仆人屏退,现场只留下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两人。

现场既然没有外人,朱元璋听着妻子的取笑,也非常坦然的笑着说:

“夫人莫要说笑,我确实想听孩儿说说以后的法子,但那只是参考,不会直接照搬的。”

马秀英磨好了墨,自己笑着拿起笔,在桌子对面坐下:

“孩儿知道这些吗?知道什么就都说出来吧,好让你的懒爹爹省省心思。”

朱五看着身边的父母,感觉母亲似乎没有把科举的事情放在心上,但父亲却颇为严肃。

朱五仔细回忆明朝各个阶段的科举概况,特别是明朝前期的情况。

然后朱五就发现,这些事情太复杂了。

在普通人看来,科举就是朝廷举行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让他们进入朝廷当官。

但是大部分时候并不是那样,洪武年的那几场科举就更加的复杂了。

虽然洪武末年才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榜案,但南北榜案可不是突然无凭无据的出现的。

洪武初年已经有类似的征兆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从一开始就对科举这件事情颇为抵触。

不像后世网文中的穿越者,将科举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割据一方的时候就赶紧实施。

朱五不太明白朱元璋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也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

“科举的事情有很多,父亲、母亲想知道些什么?

“稳定的科举流程,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亦或者组织科举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朱元璋还没说话,马秀英就开口了:

“孩儿辛苦一下,把这些都说一遍吧,娘这边都给你爹记下来,以后早晚用得到。”

朱五仰天回想了一下,然后开始断断续续的说明:

“洪武三年,父亲下旨开科取士,接下来三年每年科举一次,此后每三年科举一次。”

马秀英听完这句话,也没有往纸上记录,本能的反问了一句:

“洪武三年?是按照至正二十八年为洪武元年算起,到了洪武三年才开科举吗?”

朱元璋也沉默了一瞬间,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

“按照孩儿之前所说,我原本在至正二十七年消灭张士诚。

“洪武元年之时,更是已然收复了燕云,但却到了洪武三年才开科取士?

“现在是至正二十二年,那便是九年之后?”

朱五非常笃定的说:

“按照我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我应该没有记错。

“至正二十七年,父亲不再用龙凤年号,改成吴元年,下令举行科举。

“但却最终没有实际举行科举,应该是被北伐耽搁了。

“洪武三年才真正在各省举行了第一次乡试,洪武四年才举行了第一次会试和殿试。

“原本计划连续举行三年的科举,在洪武四年的殿试结束之后便停止了。

“可能是因为,洪武洪武三年这次科举,最终选出的一百二十名进士中,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学子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名额。

“其他地方出身的学子成绩太差,选官通道可能被少数省份的乡党垄断。

“于是父亲很快就下旨停办科举了。

“直到洪武十八年,父亲再次下旨举行科举,才终于形成了三年一次科举的定例。”

朱元璋轻轻叹息了一声,然后带着某种考量追问:

“果然如此……那在洪武十八年之前,大明如何得到足够的官员,治理天下行省府州县呢?”

朱五仔细回忆明初的情况:

“洪武十八年之前,除了原有的察举选官之外,主要通过国子监培养官僚。

“父皇本来应该在后年,彻底肃清陈友谅余部之后,在全面征讨张士诚之前设立国子学。

“大明立国之后,又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监。

“国子监的学生,有直隶地区的百姓子弟,也有地方官员选拔呈送的可造之材。

“还有功勋家族子弟,以及阵亡将士子弟,也会被恩荫入国子监。

“国子监学生学习四书五经、君子六艺、治政实务。

“治政实务包括根据律法写案件的判词,根据要求撰写朝廷和衙门所需的公文。

“根据朝廷实际遇到的问题,写如何解决问题的策论等等。

“国子监学生学习期间,便在各级衙门观政实习,结业后根据成绩和能力直接授官履职。

“设立国子监两年后,父亲完全消灭了张士诚,三年后开始北伐中原。

“那时候国子监应该已经培养了足够多的官员。

“洪武二十八年统计,国子监有学生八千余人,当时天下文官不过五千余人。

“那时候的国子监能够供应朝廷所需的官员。”

朱元璋听完朱五的回答,心中已经明白了大半,然后又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既然建立了国子监,有了足够的官员,为何还要恢复科举?”

朱五想了想说:

“应该是因为官学。

“父亲专门安排,在天下省府州县城池中,以及所有军屯卫所中,普遍设立官办学校。

“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天下的官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至于国子监,就相当于中央朝廷管辖,设立在京师城中的最高官学。

“科举就相当于官学生员的结业选拔考试。

“在这样的基础上,大明后来形成了‘科举必由学校’的惯例性制度。

“儒生必须要先获得官学生员的身份,才能参加乡士考取举人功名,才能担任朝廷官员。

“有了举人功名,才能继续通过会试和殿试成为进士。”

朱元璋恍然大悟,觉得这种安排非常合理,可能因为这本来就是他自己构建的体系:

“果然如此!原来如此啊!”

科举出来的官僚并不可靠,特别是新朝立国不久的时候,这时候的科举就是政治交易。

会让大量的遗老遗少和投机者进入新朝廷的各级衙门。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前设立的国子监,是他自己亲自组织的古典官僚学校。

洪武十八年之前,大量国子监生被直接派到各个衙门当官。

洪武十八年之后,国子监生可以正常参加乡试和会试,取得功名之后正常授官。

同时在朱元璋有需要的时候,监生仍然可以继续直接当官。

比如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结束之后,大批高级官僚出缺,有监生直接当上了布政使。

但是洪武朝之后,国子监的地位不断衰落。

先是沦落的用来给官僚子弟提高身份,成为他们获取乡试乃至选官资格的捷径。

最终甚至变成了捐官的起点,先捐个监生身份再去捐具体官职。

到了明朝中后期,监生的地位越来越低,关键是声誉也越来越差。

后世一听到监生,就觉得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在洪武初年的时候,可不是那样的,当时的国子监地位极高。

朱元璋和其他军阀有很多的不同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能够培养人才。

朱元璋身边的诸多年轻代将领,都是朱元璋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

明初的大量文官,也是朱元璋通过国子监培养出来的。

而不是直接通过科举途径,与地方的士族门阀相互妥协,交换而来的政治代表。

再加上遍布全国的三百多个军屯卫所,数万名拥有世袭官职的中下层卫所军官,以及总计上百万可以参战的卫所军户,再加上卫所内部的官办学校。

朱元璋可以非常顺畅的推行自己的政令。

朱元璋就算是把全国的文官全砍了,也能马上从国子监再凑齐一整套去上任。

虽然国子监生直接当布政使有些耸人听闻……

但也正是因此,让朱元璋作为皇帝的实际权力,在历代所有封建帝王中独占鳌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