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吴王 第22章 科举与察举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1:47:1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朱元璋建立中央官制之后,也同步梳理了地方行政区划。

元朝最初的行省区划非常简单粗暴。

大都周围的大片地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地区,以及内蒙中部,全部由中书省直辖。

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阔区域,设立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长江以南区域,在三路南征灭宋之后,直接在三路军队的占领区各设立了一个行省。

行省的规模实在太大,辖区划分非常不合理,自然难以管辖。

江浙行省,管辖后世的江苏南部、浙江和福建地区,而行省衙门驻地在杭州。

江西行省,管辖江西和广东中部地区,行省衙门在南昌。

最离谱的湖广行省,管辖后世的湖北南部、湖南、广西、贵州、海南以及广东西部。

辖区从长江延伸到海南岛,行省衙门驻地在东北角,在长江边上的武昌。

元朝后来发现根本管不过来,就开始逐步拆分行省了。

现在朱元璋自己的控制区内,名义上存在江南、江淮、江西、浙东、湖广五个省。

江南行省范围,大概是后世安徽的江南部分,江苏的西南部分。

江淮行省范围,大概是后世安徽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部分,加上江苏江北部分西南部。

江西行省范围,大概就是后世江西省的中部和北部地区。

浙东行省范围,大概是后世浙江西部地区。

湖广行省范围,大概是后世的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每个省的规模不大,行省的行政机构也不完整,现有机构的官员也有大量缺额。

再加上常年战争,土地城池时有得失,行省区划也随之变动。

甚至有官员所授官职和所在行省名称都对不上。

朱元璋现在就是要梳理这些东西,首先把行省区域和官职对应上,把缺少的官员补充上。

甚至还要尽量额外多选派一些官员,到现有的衙门中去学习。

因为后续消灭张士诚和北伐的时候,肯定要从现有的行省中抽调官员去接管。

朱元璋和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官安排完一个省的员额后,就意识到这么下去不行。

李善长最先发现问题,直接就去向朱元璋汇报:

“上位,吴国现有的所有官员数量,填不满这五个省的官职缺额。

“主要是江西、湖广两省缺额过多。

“按照现在招募官员的速度大致预估,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凑齐所需官员。

“但按照上位的计划,明年上半年就征讨张士诚,下半年缺额还会增多。

“得早做准备了。”

从陈友谅那边投降而来的士兵、将领、文官,朱元璋会尽可能的直接任用他们,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有的地方官职。

但肯定不可能完全信任这些新投靠的人。

对于比较重要的府县,要选派嫡系和亲信的官员和将领过去,在当地监督和镇守。

行省衙门官员,更是要以自行选拔的官员为主,不能大规模任用降官。

朱元璋这些天也隐约察觉到了问题,此时便直接反问:

“丞相敏锐,既然发觉,可有良策?”

李善长觉得朱元璋就是客气,这种事情有什么良策不良策的:

“属下这边考虑的方法有两个。

“一则是让现有官员去引荐师友,并稍微放宽一些任用的限制。

“二则是上位以吴王的名义,直接开科取士。

“当然,最好是两法并用。”

朱元璋此时手下的文臣,少数是主动投靠而来,类似于李善长。

更多的是朱元璋派人出去巡访邀请而来,类似宋濂、刘基、叶琛、章溢这“浙东四先生”。

朱元璋每占领一个地方,都会安排使者出去巡访,打听当地有什么著名的乡贤才俊。

然后让使者就带着金银绸缎等财物上门拜访,邀请他们出来当官。

总体上算是采用“察举制”来选拔官员的。

因为现在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没有系统性的互相刷声望的士族。

也没有人会为了被朱元璋选用,而专门想办法刷民间声望。

所以有贤能之名的读书人,多半确实都有些才干。

关键是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朱元璋手中,被请来的人得看实际能力决定是否任用。

不是让臣子们互相吹捧起来就行了。

有点像让猎头找人,做好背景调查,确定有能力,再上门邀请。

朱元璋最后还要亲自把关。

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绝大部分确实有能力,但效率也确实比较低。

所以李善长就建议放宽一些标准,再让他们自己举荐。

再加上开科举的话,应该能补上官员缺口。

现在似乎只能这么办了,但朱元璋却对科举兴趣不大:

“科举所选的士人,也许能够精通诗文经义,但却未必有为政的能力。

“丞相统筹钱粮军需从无遗漏,令前线将士专心征战而无后顾之忧,实乃吾之萧何也。

“天下士人才能及丞相者有几人?可丞相竟没能在元庭考取功名?

“可见这科举功名,与贤能才干并无关系。”

李善长听朱元璋将自己比作萧何,还说科举出身跟实际才能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肯定有安慰自己的成分,但心中仍然非常的开心:

“上位过誉了,属下实不敢当。

“上位关于科举所言极是,科举所得人才确实未必能够做实事。

“访贤举荐,也确实能得经世济用之才。

“但两者有重合之处,真正的经世济用之才,也可以参加科举,能通过科举招纳进来。

“访贤举荐之事,若是宁缺毋滥,那就过于缓慢。

“若是放宽了限制,所得官员的能力也会参差不齐,未必能超过科举出身的官员。

“故可以两相折中,兼而用之,补全吴国所需官员缺额。

“关键是时不我待,明年上位便能全有江南之地,取天下也就在未来数年。

“属下以为应该用科举收拢天下英雄了。”

李善长没有功名,但是实务能力极强,也明白科举的用途。

科举不只是为了获得治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个固定的途径把“能人”招纳进来。

给他们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现有朝廷下的既得利益者。

避免他们跟在地方上跟朝廷作对。

虽然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所拥有的能力,与能够搅动风云的枭雄拥有的能力并不相符。

但是在古典时代的社会中,民间百姓是聚族而居的。

一个家族的一大群人中,有一个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了,其他人也都会跟着沾光。

家族中有人通过科举当官了,其他亲属多半也会寻求在体系内谋利益,而不会考虑直接去对抗朝廷乃至造反了。

这对朝廷稳定地方很有用处。

朱元璋心中也明白这些,所以才会对科举制度怀有疑虑,觉得科举招不到真正的人才。

自己之前专门邀请来当官的文人,都是已经调查清楚,知根知底的。

关键是朱元璋能亲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们。

但若是公开举行科举考试,最终选出来的人可不一定是什么人。

文章做的好坏,朱元璋不能完全主观评价,必定要让朱熹等大儒传人获得话语权。

关键是,元朝并不重视科举。

朱元璋即便听了李善长的劝解,也仍然心存疑虑:

“元庭选官最重跟脚,高官多为蒙古豪门子弟,中则多为色目商人,下则金宋降官子孙。

“能以科举为官者,似乎还不到一成。

“刘基、宋濂等,虽然有功名,却不得元庭重用,弃置在野。

“元庭富贵者大多不能为我所用。”

朱元璋的意思是,元朝的统治阶层,大多不依赖科举晋身。

自己就算是开科举了,自然也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那自己开科举还有用吗?

元末跟明末基本是相反的,明朝中后期高层官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

地方上的实际统治阶层,也就是传统的士族地主集团,基本都要按照科举功名论地位。

清朝入关之后,宣布承认明朝的科举功名,便能立刻拉拢到他们的支持。

至于元朝的时候,官场是各种二代的天下,高中低档全有。

而且元朝对待官员向来“宽纵”,也就是朱元璋后来吐槽的“元以宽失天下”。

这个宽是对官员的宽纵,可不是对平民百姓宽容。

元朝无论高中低档官员大部分都是官二代,他们日常胡作非为也不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朱元璋不可能给出类似的条件,自然也拉拢不到他们。

所以朱元璋觉得,在当下的这个大环境下,自己开不开科举意义不大。

李善长便继续朱元璋剖析科举的意义:

“无论是蒙古贵人、还是色目商人,本来便不能为我所用。

“能为我所用者,便是在元庭不得志者,也就是刘基、宋濂等科举文人。

“上位虽不能因此而定乾坤,但却亦有实际用途。”

李善长的意思是,对于争夺天下而言,科举当然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也不是完全没用。

至少能拉拢到类似宋濂、刘基的文人士族,至少属于不用白不用的事情。

朱元璋认真思虑沉吟了几秒,还是没有马上做决定:

“容我再思量几日。”

若是前两年,朱元璋这样随口推脱,李善长可能会主动询问,朱元璋具体有什么疑虑。

现在听到这种说辞,李善长就直接拱手应下来了。

同时在心中本能的猜测,自己这大王多半要去问小公子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