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吴王 第21章 称王建制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1:47:1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朱元璋大致安排好了造船厂的事情,便和李善长一起乘车从船厂回到城中。

李善长也一路跟着朱元璋进了国公府。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有话要说,便去了自己日常理事的房间。

朱元璋在自己的书案后坐下,李善长走到朱元璋的书案对面,开口询问朱元璋的意思:

“上位,如今湖广平定指日可待,张士诚自守之贼也已经不足为虑。

“再加上此次平定湖广的诸将,也需要论功行赏。

“上位是不是该更进一步了?

“想那徐寿辉、翰林儿,乃至陈友谅之流,都自行称帝建制了。

“如今上位之势远强于他们。”

朱元璋现在是创业团队的首领,同时对自己的这套班底有着极强的掌控力。

在这种情况下,群臣虽然想要劝进,也不敢单方面行动。

他们得首先来确认首领的想法。

就算是表面上要做三辞三让,那也得提前打好招呼,得有较为明确的提示。

什么时候称王,什么时候称帝,得让首领自己把控。

而不是让等群臣来黄袍加身。

首领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了群臣集体劝进,那就是团队失控了。

李善长跟朱元璋足够熟悉,关键是现场也没有外人旁听,所以这话就问的非常直白。

朱元璋的回答也同样直白:

“徐寿辉、陈友谅之流胸无大志,所作所为皆不足为凭。

“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日覆灭,不知道能不能吃上明年的米粮,所以急于过过九五至尊的瘾。

“我们若是志在天下的话,那现在的时机便还不成熟。

“不过在正式彻底消灭张士诚之前,咱们可以先把朝廷的官制架子搭起来。

“好给将士们加官进爵,也便于后续接管张士诚和中原之地。”

李善长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最后又确认一下:

“那上位便先称王建制?”

朱元璋这次直接回了两个字:

“可以。”

朱元璋是上位,是首领和君主,李善长是群臣之首,臣子的代表。

在这种危险的创业阶段,两人的交流要尽可能清楚,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

两人确认了彼此的意图,李善长便躬身行礼告退,去跟其他官员交换信息,安排劝进。

这些发展,与原有的历史颇为类似,也是朱元璋灭了陈友谅之后,属下文武官员准备劝进。

势力范围扩张进度也类似,只不过时间比历史上早了一年多。

朱元璋认为现在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和历史上一样决定先称王。

由吴国公进吴王,正式建立吴国,后世历史上称为西吴或朱吴。

对于朱元璋而言,相比于对外宣称的王号和相应仪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制度建设。

朱元璋要把自己势力的行政体系,从地方结构改为中央朝廷结构。

将割据地方的军阀,从结构上改造成一个国家。

这就是所谓的称王建制。

有了相对完整的国家行政体系,才能较为方便的管理远超过一省之地的疆域。

等以后消灭了张士诚和元庭,也能快速接管和掌控天下。

朱元璋心中判断,现在理所当然的建制方案,就是在元庭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稍作修补。

在中央朝廷建立中书省,设立左右丞相和平章等官职,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

成长在元朝的将领能够直接适应,接收的降官也能马上继续任职。

等自己新王朝完全掌控了天下之后,再做必要的调整。

朱元璋自认为这就是正确选择。

但自己既然有能看到命数的儿子,朱元璋当然希望向他求证一下,以策万全。

所以当日晚饭之后,朱元璋便再次抱起了朱五。

马秀英知道丈夫有事要问儿子,便也直接跟了上去给两人当文书。

朱元璋自己坐在书桌后面,让朱五坐在自己的大腿上,让马秀英坐在对面提笔记录。

朱元璋先给马秀英说明了情况,自己已经决定正式称王建制。

然后朱元璋带着几分期待问朱五:

“孩儿,你能不能看到,大明建立后的中央官制,大概是怎样的?”

朱五对朱元璋准备称王并不意外,但是对这种问题却稍微有点意外。

朱五心中本能的念叨:老朱你是不是准备偷懒了?

让我把未来的成熟制度说出来,你自己以后就不用动脑子规划了?

不过朱五虽然在心中腹诽,嘴上还是老实回答了问题:

“父亲登基称帝前后,吴国初期到洪武初年的官制,大体上是照搬元朝的。

“不过父亲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具体的细节上的调整。

“比如说废除枢密院,设立大都督府统管军务。

“到洪武中期之后,天下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之后,父亲才开始大规模调整官制。”

朱元璋其实并不是单纯偷懒,更重要是用朱五来验证自己的决定。

所以听完朱五的话,朱元璋便满意的轻轻点头:

“果然如此。”

三日之后,朱元璋在国公府前院大殿召见群臣。

李善长、徐达以下文武官员依次进殿,正式行礼拜见之后,李善长先率文臣上书劝进。

朱元璋理所当然的委婉拒绝。

徐达率武将与文臣共同劝说,朱元璋才决定暂时称吴王。

朱元璋称王之后,宣布正式设立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

以绍荣、常遇春、俞通海、胡大海四人为平章。

朱文正、朱文忠(李文忠)、廖永忠、冯胜、邓愈、谢再兴、耿再成、朱亮祖、傅友德等将领也集体加官进封。

元朝之前,中原王朝以左为尊,元朝时改为以右为尊。

朱元璋等军阀创业之时,基本都是直接照搬元朝官制,所以最初也是以右为尊。

所以李善长现在是右丞相,徐达反而是左丞相。

朱元璋称帝之时,才正式下令改为以左为尊,并把李善长和徐达的丞相称呼调换了过来。

所以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变成了左丞相,徐达变成了右丞相。

不过到了爵位和俸禄安排上,李善长最终俸禄是四千石,徐达反而是五千石。

这也是朱元璋在文武之间所做的一种平衡了。

原有的历史上,绍荣和胡大海这时候已经死了,没有机会参与封赏。

但现在有了朱五的提醒,胡大海父子就被朱元璋救了下来,绍荣也被朱元璋安抚劝慰住。

两人被朱元璋带着去平定陈友谅,又捞了一份功劳。

朱元璋按部就班的封赏群臣,着手建立和完善国家中央朝廷官制。

调整现有的军政机构,做好统一并治理天下的准备。

也让连续征战两年的军官和士兵休息等待,让提供粮食和物资的农民也休养生息。

朱元璋暂时没有给功臣封爵位。

因为按照元朝官场的惯例,活人的爵位起步就直接是国公。

国公再往上直接封王了,而王爵总共有六级。

元朝名义上有郡公、郡候、郡伯、县伯、县子、县男这些非常传统的常规爵位。

但基本都给死者追封用的,基本不会封给活人。

朱元璋属下将领大多生长在元朝,从小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官场风俗。

就算是造反的军阀,大多都是先自封个平章、丞相之类的官职。

时机合适了就直接称国公,然后再进一步直接称王,不会从候伯等爵位开始。

所以徐达、常遇春这种绝对的武将,却从一开就顶着丞相、平章政事之类的文官头衔。

朱元璋现在这个中书省里面大部分主官都是武将。

朱元璋心中不准备像元朝那样滥爵,现在自然也不会轻易给出国公的高级封号。

但也没办法马上改变属下将领的思维,只能先不给他们封爵了。

等到自己平定天下之后,再集体给活着的将领封公、侯、伯、子、男的爵位。

通过给在世的将领集体封赏,彻底打破元朝原有的潜规则。

与此同时,在原有的历史上,朱元璋称王的时候,就直接封长子朱标为吴王世子了。

但是现在朱元璋没有提这件事情。

不是朱元璋不准备让大儿子当世子乃至太子了。

而是听了朱五的话之后,不想过早的给大儿子太多压力了。

朱元璋觉得应该让大儿子小时候更轻松一点。

至少等自己统一天下之后,等到大儿子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

对他自己的皇帝嫡长子身份,对朝廷和民间的事情,也有了他自己的想法。

关键是,他可能开始揣测太子之位归属的时候,再册封太子。

不让他从小就顶着太子头衔的巨大压力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