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吴王 第24章 龙凤八年底的消息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5:35:2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朱元璋有了大致的方向,又继续询问朱五更多细节,是否知晓国子监的详细情况。

朱五就继续整理记忆,把自己知道的断断续续的说了一遍。

包括近似于军事化的管理方法,天刚亮就要一起起床、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训练。

以及更加具体的学习内容,四书五经修身养性,君子六艺和治政实务培养能力。

朱元璋确定了培养官员的方向后,自己又认真考量评估谋划了几日。

然后开始从现有文武官员中选老师,正式筹建国子监。

历史上的明朝的国子监最初叫国子学,是大明建立后才改名为国子监的。

朱元璋现在决定直接叫国子监。

元朝在地方也设有官办学校,统称儒学,应天府有江南儒学。

但元朝既不重视科举,也不重视儒家思想。

儒家在元朝失去了正统官学身份,民间出现了儒道释三家论战的情况。

元朝城市中寺庙道观数量大幅度增加。

虽然有官办儒学学校,却不被元庭重视,同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朱元璋倒是重视儒学,此前已经设立了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负责管理现有的学校。

现在便直接以江南儒学的院子为基础,调派工匠扩建庭院和房屋设施。

按照朱五的建议拟定管理方法和教学内容。

同时正式给李善长回复,科举的事情就先不要考虑了,举荐招募官员的标准可以放低。

但举荐来的这些人要去国子监参加考核,确认有能力的才能直接当官。

缺乏经验的留在国子监学习,天赋不行的放还回去。

另外给地方府州县官员下令,选拔聪慧忠厚识字的青年到国子监读书。

让大都督府统计阵亡的中低层军官家庭状况,若有年龄合适的子弟也送入国子监读书。

大明的国子监不招孩童,而是招十六岁乃至二十岁以上的青年。

且要求粗通文墨,有基本的知识素养。

这样才能在一到三年时间内,迅速培养出可用的应急预备官僚。

进了国子监之后,再根据知识水平和年龄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向。

粗通文墨的先去读经典,可能需要多学几年知识才能入仕为官。

已经精通传统经典的,那便直接去学习治政实务,学的差不多了就送去衙门观政实习。

熟悉了衙门的办事流程后,便能调到新衙门去独自当官了。

应天府的中书省、大医院、造船厂、国子监各个方面都在忙碌的时候,地方上也没闲着。

在龙凤八年最后的这几个月里面,各地不断有好消息送到应天府。

在北方的山东地区,益都城仍然在坚守。

朱元璋当初留在益都的探子,得知田丰、王士诚刺杀察罕成功之后,一部分马上南下去给朱元璋送信,一部分留在田丰和王士诚的军队中,跟着他们士兵混入了益都城。

度过了最初的那段混乱时间之后,便有人以朱元璋使者的身份站出来。提醒田丰、王士诚以及益都守将陈元帅,告诉他们扩廓可能会用在十月份左右用地道攻城。

田丰、王士诚、陈元帅等将领提前做好了防备,在扩廓动手的时候迅速找到了地道出口。

他们在地道口截杀了元兵,也再次守住了益都城。

扩廓接手察罕留下的势力后,首先想的就是给自己的养父兼舅舅报仇。

为养父报仇攻下益都城,能够提高自己的威望。

扩廓处心积虑的准备了地道破城的方法,结果敌人好像从一开始就有了预料。

不但没有能够攻入城去,反而损兵折将,劳而无功。

这直接打击了扩廓在察罕旧部中的威望,导致察罕旧部之间的矛盾再次加重。

察罕的死,田丰、王士诚、陈元帅等人再次守住益都,都让已经投降的山东旧红巾军稍微有些动摇,开始有人反正投入到益都红巾联军一方。

扩廓骑虎难下,既无法迅速攻破益都城为养父报仇,也不能放弃养父的仇去劝降。

与此同时,扩廓也知道南方的消息,得知朱元璋吞并了陈友谅,南北方形势已经逆转。

现在轮到扩廓担心,朱元璋迅速扫平南方后,反过来进攻根基不稳的自己了。

扩廓无奈之下,主动写信向朱元璋示好,表示无意与朱元璋为敌。

还专门把养父察罕扣留的朱元璋使者找来,让他带着自己的信回去见朱元璋。

山东目前的复杂僵持局势,为南方的朱元璋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朱元璋见到阔别经年的使臣,看了扩廓的信后一笑置之,根本没有给扩廓回信。

你扩廓现在弱势,来跟我通好,却不专门派个你自己的使者过来。

难道还想让我用自己的使者给你回信吗?

朱元璋用自己吴王的身份,封赏自己困于察罕军中经年的使臣。

然后仔细勉励一番,让他先回家去好好休息一阵子,等过了年再到中书省去任职。

另一边,在湖广和江西地区,常遇春、胡大海、邓愈、赵德胜、谢再兴、傅友德等人率领的部队继续征战了四个多月。

赶在龙凤八年的年底之前,基本肃清了湖湘和江西等地的陈汉残余势力。

还顺便攻占了一些元庭控制的重要城池。

让朱元璋的吴国疆域向南最远推到了南岭,也就是现代江西、湖南与广东的边界。

向北则是占据了襄阳城,已经掌握了长江流域北部的关键门户。

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经基本平定。

朱元璋下令,让湖广和江西官员派人,带檄文去岭南招抚当地守军。

同时让常遇春、胡大海、邓愈、赵德胜、谢再兴、傅友德等在湖广、江西等地忙碌的将领领轮流返回应天休整,同时领取自己给他们的封赏。

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渡江元从,朱元璋做主保媒,让谢再兴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朱文正和徐达。

朱文正娶了谢再兴长女,在历史上生下了靖江王朱守谦。

徐达娶了谢再兴次女,生下了明成祖朱棣的妻子徐皇后、代王朱桂的王妃、安王朱楹的王妃,以及魏国公徐辉祖、定国公徐增寿两兄弟。

谢再兴曾经有两个亲信部将,曾经向张士诚控制区走私物资,关键是还向张士诚泄露朱吴方面的情报。

朱元璋发现之后,处死了谢再兴的两个部将,降低了谢再兴的官职,又安排其他将领去谢再兴驻守的诸暨监督他。

谢再兴不能再独领一军,便因此长期忿忿不平,张士诚便经常派人游说。

在朱元璋张士诚派人围攻安丰,朱元璋不得不北上救援,陈友谅同时围攻洪都的时候,也就是朱元璋渡江之后压力最大的时候。

谢再兴承终于受不住压力,最终决定叛逃投靠张士诚,但他很快就后悔了。

谢再兴在朱元璋这边的时候,无论是守城还是出城迎战,面对张士诚都能很容易取胜。

但是去了张士诚那边之后,自己对抗朱元璋的军队的时候,就屡战屡败了。

最夸张的一笔战绩,是李文忠率领八千主力,击溃了谢再兴和李伯升率领的二十万大军。

谢再兴连败几次之后,就意识到张士诚属下的军队,跟朱元璋训练的军队,那根本就不是一种军队。

就在谢再兴叛逃之后,朱元璋首先在安丰大败张士诚,然后又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的恶劣处境,在谢再兴叛逃后不到半年时间,便迅速逆转翻盘了。

谢再兴精神上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很快进入了自暴自弃状态,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现在陈友谅已经被朱元璋消灭,张士诚没有机会和陈友谅东西夹击朱元璋了。

朱元璋已经有了夺天下的潜力,而不是历史同期那样岌岌可危。

谢再兴自己不但没有降职,还因为随同征讨陈友谅而升职了,现在根本没有叛逃的动机。

现在就算是有人鼓动谢再兴叛逃,谢再兴都得骂他白痴并拖出去砍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