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吴王 第25章 对张士诚作战计划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2 06:10:1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龙凤九年开年之后,朱元璋归拢了各方面的消息,就开始谋划彻底消灭张士诚的战争。

但在正式动兵之前,朱元璋专门安排刘基主笔,给张士诚写了一封劝降信。

张士诚若能以地来降,朱元璋可以封其为国公,可以世袭罔替。

张士诚收到信后,很快就直接回复朱元璋。

他可以向朱元璋称臣纳贡,可以每年向朱元璋缴纳十万石粮食,但不可能纳地投降。

朱元璋要让张士诚交出所有土地,然后朱元璋自己给张士诚封赏。

张士诚则要求保持现有局面,继续自己管理现在掌控的土地,名义上向朱元璋称臣纳贡。

其实在几年之前,朱元璋第一次跟张士诚正面冲突,张士诚发现正面打不过朱元璋,就提出过高度类似的服软条件。

当时朱元璋要求张士诚,每年至少向自己缴纳三十万石粮食,张士诚当时就直接拒绝了。

现在朱元璋已经吞并了陈友谅,相比张士诚的优势更大了。

张士诚再次提出与几年前类似的条件,现在的朱元璋就更加不可能接受了。

朱元璋甚至没有跟张士诚讨价还价。

朱元璋现在已经志在天下了,不会再接受献地投降之外的其他条件。

所以朱元璋决定正式启动对张士诚的讨伐战争。

张士诚现在的势力范围,最北端已经到了山东的济宁地界,最南端则在杭州和绍兴一带。

包括后世的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的东半边,以及浙江东北部地区。

后世的江苏地区本来就比较狭长,现在南部又被朱元璋和张士诚两人纵向分成了两片。

扬州、镇江、常州、江阴、长兴、诸暨、金华这些地方,都在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的控制区还好,能够与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连成一片。

张士诚的控制区却异常狭窄,几乎可以算是一“条”,还被长江再次分成了南北两段。

江阴这个长江航道的咽喉,也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张士诚多次争夺都以失败告终。

朱元璋根据当前的局势,首先拟定了一个概括性的计划,自己专门说给朱五听。

首先命绍荣、朱文正、傅友德渡江北上,攻取江北乃至两淮地区。

若能快速获胜,根据前线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攻山东,救援被围困一年多的益都。

命廖永忠、俞通海指挥水师阻断长江航道。

命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率军南下,首先攻打南端的湖州、杭州、绍兴等地区,剪除张士诚在南部的羽翼。

朱元璋本人坐镇应天府,统帅总预备队,随时救援。

等南路军攻取湖州、杭州、绍兴后,共同进攻江浙行省平江路,也就是张士诚巢穴苏州。

朱元璋的目的倒是很简单,想看朱五能不能看到什么预言,进而给点具体的提醒。

朱五听完一脸茫然,朱元璋现在的这份安排,跟历史上他灭张士诚的战略有些类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历史上的战略更加的激进,应该是将江南江北两场大战合起来了。

历史上,似乎是徐达和常遇春先去打完江北,回过头来再去进攻的湖州和杭州。

现在朱元璋准备同时开始,让绍荣和朱文正负责进攻江北,徐达和常遇春直接进攻湖州。

应该是因为,历史上的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时候,绍荣已经死了几年了。

朱文正也因为接受不了身份变化,开始故意摆烂搞事,被朱元璋抓起来关了禁闭。

现在他们两个都还能作战,关键是还都能独挡一面,可以率领一支主力。

历史上遇刺而亡的胡大海,叛逃的谢再兴,现在都能镇守一方。

所以现在的朱元璋,比历史上能调动的人手更多,有更多的高级将领可用。

朱五自己对军事不是很了解,心中感觉这样的安排应该没问题。

原有的历史上,朱元璋灭陈友谅的过程充满了凶险。

主要是陈友谅的势力太大,朱元璋没有做好准备,在陈友谅的决战中不得不冒险。

但是朱元璋灭了陈友谅之后,再回头去打张士诚,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朱元璋控制区的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军队数量、将领的指挥水平、士兵的战斗意志,全都比张士诚高出一大截。

那场战争本来就是碾压局,原本非常谨慎的朱元璋,稍微激进一点应该也没事。

不过朱五考虑未来与朱元璋的关系,这时候就直接摇头说:

“父亲身上与之相关的事情一片模糊。

“可能因为父亲的命数已经大变样了,特别是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相关的事情,应该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轨迹。

“所以我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只能记得以前看到的原本的情况。

“父亲本来的计划更加谨慎周全,先取江淮地区,后取湖州、杭州,剪除了张士诚的羽翼。

“最后大军步步为营,围城苏州十个月后,破城活捉了张士诚。

“不过那时候,绍荣、朱文正、胡大海、谢再兴等一批将领,死的死、逃的逃、废的废。

“父亲并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将领可以用,很难分兵出击。”

朱元璋听罢就轻轻叹了口气,朱五现在对这些事情的反应,符合朱元璋心中的猜测。

不过朱元璋并不觉得朱五说的就是全部的原因。

在朱元璋看来,朱五在今年已经算是三岁了,他已经开始进入成长阶段了。

特别是因为早慧,已经能够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了。

也就是说,他现在的心性已经不再赤诚无暇了,自然也就看不清这些新的变化了。

旁边的马秀英也有另外的想法,这时候就小心翼翼的说:

“当家的,是不是因为,老五他泄露了太多的天机了,引发了太多的命数变化。

“以前那些老神仙,总是把天机不可泄露挂在嘴边,经常都只会告诉人怎么去做,从来不会详细说明一个人的命数。

“老五却把这些事情都都说出来了,因此而发生变化的命数他便看不清了。”

朱元璋听完若有所思,然后便转脸问朱五:

“孩儿,你没有说过的事情,以及没有发生变化的事情,你还能看得到吗?”

朱五没想到,马皇后直接给自己编了理由,于是便直接应了下来:

“如果我什么都不说,好像确实什么都不会变,所有的一切都会按照既定轨迹前进。

“我一旦说出来,相应的事情就会变化,变化之后相应的事情就变得模糊。

“变化越大的,模糊的越严重,以至于完全看不到任何事情。

“与之有关联的事情,也可能会随之变得模糊。

“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就多半不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本来就固定不变的东西。

“比如说天下的山脉、河流、大陆、海岛、矿藏分布。

“即便如此,我却不能不说,我无法做到冷眼旁观,看着父母亲人遭遇命中的危机。”

马秀英听罢便抱着朱五轻轻叹了口气:

“我的孩儿啊,这应该就是为什么……会有天机不可泄露之说了……”

朱元璋也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朱五的说法完全符合逻辑,符合朱元璋他们的认知和想象,以至于都觉得确实应该这样。

事实也确实如此,朱五如果真的完全不开口,历史就基本不会变。

那样朱五自然能够预判绝大部分历史。

但是预判的虽然准确,但却完全不说出来,也完全不做任何干预,那知道有什么用处呢?

所以对朱五而言,这就是一个悖论。

其实过去这一年多里面,朱元璋和马秀英已经慢慢的意识到了,朱五不能无限预知未来。

但是两人也没有没有因此失望。

虽然自己命数可能变得模糊了,但以前的很多事情是固定的。

就像朱五他自己说的那样,那些天下的山河江海和金银矿藏,不会因为自己改命而改变。

这些东西当然非常有用。

而且朱五的记忆力非常好,就算是已经发生变化的事情,朱五也仍然能记得原本的情况。

这些事情对朱元璋而言也同样有用。

那些事情就像一本史书,而且参考价值远超所有史书,朱元璋可以以史为鉴。

因为这本史书的主角,就是朱元璋自己和身边的人。

如果以后朱元璋再去做类似的事情,就可以参考史书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进而提前规避那些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