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桨轮船的原型机制作完成,对外却处于保密状态。
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都已经在锦衣卫情报局登记,每日核查人员情况,并会在以后明城建立后立刻迁往那边。
但蒸汽轮船的实际运用,还需要一段过程。
主要是船体材质和燃料方面。
蒸汽机需要大量燃煤和精铁。
轮船作为军用也需要优质钢铁,民用可以采用木料,但为了保证结实,需要橡木那种材质。
这些资源在苏伊士地峡都没有,需要通过贸易从外地购得。
为此,工部召开了一场招标会。
因为采购数量大,并且是现金结算,一次一结,对商人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顿时吸引了塞得城,苏伊士城,以及周边的商人赶来参加。
............
浩拓元年十月初。
苏伊士城北工部大院,招标会即将举行。
十多名工部官员带着手下书吏、衙役忙碌着。
院门前竖起三丈高的朱漆告示牌,正楷鎏金写着“工部招标告示”,末尾钤着拳头大的工部官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卯时三刻,工部尚书严翰身着绯袍,头戴展翅乌纱帽,在院门迎接。
来的可不是那些商人,那些人还没有资格让严翰这么做。
他恭迎的是便服出宫来看招标会的皇帝。
一袭月白长衫的朱文奎,身后跟着数名便衣的宫中侍卫,款步而来。
严翰疾步上前,“陛下”,正要行礼,却被朱文奎抬手止住:“严卿不必多礼,今日朕只是看看,不要搞的人尽皆知。走吧。”
“是陛下。”严翰引领皇帝入内,在招标会场上座坐下,自己也换了便服陪在旁边。
卯时四刻,铜锣三响。工部大院的青石广场上,三十余名容貌服饰各异的商人入场。
严翰适时向朱文奎介绍。
“启禀陛下,前排戴孔雀翎者,是热那亚共和国的铁器商卡洛,他代理了波西米亚王国在西里西亚地区的煤铁矿,并且对外出售各种铁器,我们之前造船厂采购的船锚就是从他那里购得。”
头巾镶金边的,是开罗的煤商穆罕默德,他刚从奥斯曼境内旁丁山脉的煤波场购来三船煤料。
还有好几名威尼斯的商人,他们垄断了萨克森选侯国、勃兰登堡选侯国、还有波兰王国的地中海矿产贸易。”
说完煤矿和铁料的供应商,严翰又介绍木料商。
可以造船用的木料,有来自奥斯曼帖木儿汗国所在的小亚细亚地区的橡木,也有阿拉伯海商从东非运来的硬木(紫檀,乌木)。
听完严翰说的,朱文奎并不言语,而是作为旁观者观看招标过程。
严翰离座,换上官服从后台出来,用木槌击案,招标会正式开始。
他高声道:“今招标橡木200根,硬木100根、精铁、焦煤不限量!凡中标者,现银结算,到货三日之内交割!”
他的话被通译翻译给商人们。
阿里抢先起身,用波斯语喊道:“我愿以低于市价两成的价格,提供大马士革的橡木!”
卡洛不甘示弱:“热那亚的精铁,是最好的。”
两人带头下,其他商人纷纷起身说话,场面乱成一片,宛如市井叫卖。
坐在台上的严翰,用惊堂木拍击桌案,响声下,两旁维持秩序的衙役高声齐喝:“肃静。”
商人们体会到东方官场的威仪、争吵声立即停止。
严翰这才出声:“橡木,硬木按根竞价,精铁和焦煤按车计价。诸位可看低价,如果愿意,可降价竞标。”
这就是竞价规矩,官府给了个指导价,大家可以降价,出的低的获得标的。
但为了保证交易可以履行,商人们需要缴纳保证金,交易完成后,才能退还保证金。
因为指导价标的比较高,商人们纷纷踊跃竞价,场面一时间很是热闹。
朱文奎看着,不由想起了正在海上的船队,那批明人来了,自己才有更多可用之人,不然的话,大量任用外人,是取死之道。
..............
东南亚海域。
从华夏过来的船队正在穿过马六甲海峡。
此时还没有马六甲这个称呼,而是叫做满剌加,海峡北岸的满剌加国,还是明的朝贡国,国王随同郑和的船队去了大明,现在还没回来。
满剌加国的人看着相似的福船,还以为是郑和带回来了他们国王,立即组织了迎接队伍。
可惜,船队并没有停留,直接开了过去。
让满剌加国的人惊讶不已。
随后,船队驶出海峡,沿着海岸线向北航行。
经过2天时间,船队抵达了安达曼中转点,随即在那里靠岸补给休整。
同时,还要将船上生病和晕船严重无法继续待在船上的人,放在中转点休养,等病好了再去苏伊士城。
在修整的时间里,船上的人们纷纷下船上岛放松。
但他们各有阶层,却只是类聚在一起,互不相干。
绿林豪强在一起豪言壮语,舒展拳脚,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商贾们则在讨论西地有什么营生,以及货殖贵贱。
世家还有那些希望借助新皇翻身的家族子弟们,则相互联络,以期在抵达苏伊士后,能够相互帮衬。
还有闽地粤地招募的渔民,那些世代在海边讨生活的渔民,说着不同的话语,完全是按照语言的不同聚集,这一堆那一堆。
因为太祖皇帝的禁海令,这些人日子过得艰难,本就有很多家的成年人坐船到南洋讨生活。这次海外新皇招募人手,需要很多水性好的人成为海军士兵,给了他们家人每户一笔钱,就有一大批人踊跃加入。
而数量最多的却是匠户,他们却最不受其他人待见。
匠户们背负工具,携家带口,前往西地,为的就是新皇给他们的承诺,只要能够改变匠籍,让子孙后代有个好出路,再苦再累他们都愿意。
而匠户的那些孩子们,却是最没有烦恼的,天真烂漫的他们,在岛上奔跑嬉戏,好不开心。
这批人,共计2000人,用上了建文帝逃往南洋时带去的所有战船。
他们只是第一批移民者,以后,还会有更多人陆陆续续过去。
而此时,郑和的舰队,也已经出发了。
(移民船队停靠安达曼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