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败露,所有的案件都由张汤负责。张汤都穷追到底,牵连处死数万人。严助和伍被的罪行不是很容易断定,武帝本想放了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策划谋反,理当诛灭。严助是皇上的宠臣,负责宫廷的护卫工作,可是他竟然暗中勾结诸侯。如此悖逆的人不严惩,以后还会有人效仿。”武帝于是同意了张汤的判决。这类事情还很多,张汤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越来越受到尊崇和信任,最后升任为御史大夫。
张汤任御史大夫后,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借机大举进攻匈奴,战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再加上山东发生了水灾和旱灾,灾区的百姓流离失所,需要政府救济,政府的财政很紧张。于是,张汤按照武帝的旨意,请求铸造银币和五铢钱,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经营权,排挤富商大贾。又颁布告緡令,鼓励百姓揭发偷漏税者,抑制豪强贵族兼并。张汤每次上朝,都会与武帝讨论国库的收入与支出,经常一谈就是一整天,武帝甚至常常忘记吃饭。丞相庄青翟在朝中形同虚设,国家大事都要听张汤的意见。
虽然张汤在财政、经济上做了一些改革,但百姓苦于法律严苛,都骚动起来。政府的一些经济政策还未收到效果,不法官吏趁机徇私枉法、鱼肉百姓,张汤就用更加严酷的手段惩治犯法者。因此,上至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纷纷指责张汤残酷。但武帝重视、信任张汤,有一次张汤生病了,武帝亲自去看望他,可见他尊贵到了何种程度。
汉武帝对匈奴大事征伐,匈奴受到了重创,就来请求和亲。武帝让大臣们讨论,博士狄山主张和亲,武帝问他理由,狄山回答:“战争就是凶器,不要轻易动用。当初高祖攻打匈奴,被围困在平城,最后只好采用和亲的方式来解决。此后整个惠帝和吕后时期,天下都安定平和。到了文帝朝,文帝想通过武力解决与匈奴的矛盾,结果北方边境苦于兵灾。在景帝朝,吴楚七国反叛,景帝有好几个月奔走于两宫,商讨平叛。叛乱平定之后,景帝再也不愿意谈论战争,天下因此富足。如今呢,自从陛下派兵攻打匈奴以来,国库空虚,百姓困苦。由此可见,还是和亲好。”
当时的汉匈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狄山这番话显然过于保守和迂腐,雄才大略的武帝不爱听,就征求张汤的意见。张汤说:“这只是愚蠢的儒生之言,太无知了!”狄山反唇相讥:“我确实愚蠢、无知,但御史大夫张汤貌似忠贞,其实奸诈。之前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的案件,肆无忌惮地运用严酷的法律来折磨诸侯王,离间了皇室宗亲,使得其他的诸侯王也惊恐不安。我早就知道张汤是诈忠。”
听到这里,武帝变了脸色,问狄山:“让你担任一个郡的长官,你能保证匈奴不再侵犯边郡吗?”狄山回答:“我是个读书人,没这个能耐。”武帝又问“负责一个县呢?”狄山回答不能。武帝再问:“负责一个要塞总可以吧?”狄山知道再说不能,便会被治罪,只好说可以。于是武帝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要塞,只过了一个月,匈奴攻入要塞,砍了狄山的头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大臣们都胆战心惊,没有人敢在武帝面前诋毁张汤,也不敢再提和亲。
掌管租税和财政的大司农颜异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武帝很不高兴。恰好有人告发颜异说,有一位客人称新颁布的法令不太好,颜异听了虽然没有反应,但嘴唇动了一下。张汤由此认定颜异对朝廷新法是反唇相讥,表示鄙视。他上奏说,颜异作为九卿,却对朝廷法令腹中诽谤,应判处死罪,从此就有了“腹诽”的死刑案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张汤当初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颜异,最后祸患也降临到了自己头上。
因为建议屡屡正中汉武帝下怀,张汤的地位日益稳固,不过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张汤当小官吏时的朋友田甲,虽然是个商人,却具有贤良的品德。看见张汤权势太盛,常常指责他的过失,表现出了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张汤当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果然遭到了杀身之祸,那是怎么回事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