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第227章 3.招怨致祸而死

作者:以叶知秋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11:51:4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张汤执法严酷,又善于媚上,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河东郡人李文就与张汤有仇。李文后来担任御史中丞,有机会阅读宫中的文书、档案,就趁机寻找对张汤不利的材料,毫不留情地揭发攻击张汤。张汤手下有个叫鲁谒居的,很受张汤信任,他为张汤打抱不平,便指使他人上书揭发李文所做的坏事,李文被捕入狱,张汤顺理成章依法处死了李文。

张汤心里知道揭发李文的是鲁谒居,但当武帝问及上书告发李文的人是谁时,他假装迷惑地说:“大概是怨恨李文的熟人告发的。”后来鲁谒居生病,租住在近郊的乡下。张汤很感激鲁谒居,亲自去探望他,并给他按摩腿脚。

赵国很多人以冶炼、铸造为业,赵王刘彭祖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与朝廷设置的铁官发生纠纷,而张汤代表朝廷,多次依法打击刘彭祖。刘彭祖因此怨恨张汤,就到处刺探他的私事,想抓住他的把柄。鲁谒居也曾经审理过刘彭祖的案件,刘彭祖对他也心怀怨恨。当得知张汤与鲁谒居乡下相会的情况后,刘彭祖立即上书告发说:“张汤是朝中大臣,属下鲁谒居生病,他居然去给鲁谒居按摩腿脚,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武帝把此事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去审问鲁谒居时,鲁谒居刚好病死了,于是就抓了他弟弟,关押在导官署。张汤正好到导官署处理别的囚犯,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为了不惹麻烦,张汤假装没看见,打算再暗地里想办法救他。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张汤的良苦用心,以为张汤见死不救,怨恨之下,让人上书告发张汤和鲁谒居,说他们共同策划诬陷并杀害了李文。这次武帝把案子交给减宣审理。减宣以敢决疑案,深刻阴毒而著称,他与张汤平素就有矛盾,接手这一案件后,马上彻底深入地追查,案件有了进展也不向武帝汇报,而是等待时机,准备一举把张汤置于死地。

这个时候张汤偏偏又给自己拉了更多的仇恨。事情是这样的,有人盗窃文帝陵园的殉葬钱,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约好一起到皇上面前请罪。可到了武帝面前,张汤却反悔了,他觉得四季巡视陵园是丞相的职责,跟自己没有关系,拒绝谢罪。庄青翟谢罪后,武帝让张汤查办此事,张汤准备按知情故纵的法律条款处置。庄青翟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就在庄青翟惊慌无措的关头,丞相府的三个长史主动前来相助,组成了致死张汤的另一股力量。

三个长史,一个是朱买臣。朱买臣当年为太中大夫时,张汤还只是个小官,经常要跪在朱买臣跟前听候差遣。后来张汤做了廷尉,判决淮南王刘安谋反案,陷害并处死了的对朱买臣有恩的严助,朱买臣心中怨恨。等到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朱买臣也升任主爵都尉,但几年后犯法被免,任丞相长史。他有事去拜见张汤,张汤坐在床上接见他,连他的下属都不把朱买臣放在眼里。朱买臣怀恨在心,总是想着有朝一日把张汤整死;另一个是齐国人王朝,王朝通晓经术,曾担任右内史;还有一个是边通,边通熟悉纵横术,为人刚烈暴躁,曾担任济南国相。这三个人的地位原来都比张汤高,后来丢了官,担任丞相长史,只好屈身张汤之下。张汤的权势越来越大,多次代行丞相的职权,他知道这些辅佐丞相的长史平素骄贵,就故意凌辱他们,由此结下了仇怨。这三人对庄青翟说:“当初张汤和你约好一起向皇上谢罪,却出尔反尔,这是想借机打压你,好取代你的位置。我们已经知道张汤的不法勾当,可以用来打击他。”

于是三长史逮捕审讯了与张汤有交情的商人田信等人,这些人被逼供认说:张汤奏请朝廷要办的事情,田信总是事先知道,因而囤积物资发财,事成之后与张汤分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法之事。这些供词很快就传到了武帝那里,武帝对张汤旁敲侧击,他问张汤:“我要做的事,商人总是预先知道,然后趁机囤积居奇,就好像有人通风报信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张汤觉得武帝话中有话,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便故作惊讶地说:“那肯定是有人这样做!”武帝本以为张汤会主动坦白,所以听了,心里不快。

这时候减宣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上奏鲁谒居的事情,武帝于是认定,张汤心怀奸诈,当面欺骗自己,派使臣带着簿籍以八项罪名指责张汤,张汤一概否认,拒不交代。于是武帝又派出赵禹去责备张汤。赵禹是张汤向来敬重的“兄长”,赵禹见到张汤后,半责备半劝告说:“你怎么不懂得做人做事的分寸?你办案被灭族的有多少人家了?现在人家指责你的事都有依据,天子不想为难你,不想把你关进监狱。你也要好自为之,难道一定要找出更多证人来与你对证吗?”

张汤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写信给武帝,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之功,以刀笔吏起家,幸好得到陛下的宠幸,才得以位列三公。而今事出有因,臣却无力申辩。设计陷害张汤者,就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随后自杀身亡。

那张汤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他死后陷害他的人又会怎样呢?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