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第224章 7.勤政爱民,深孚众望

作者:以叶知秋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03:54:0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汉朝的左内史是负责治理京畿要地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兒宽上任后非常体恤百姓,想尽办法减轻百姓的负担。他重视农业生产,劝导人民努力耕种;他慎用严酷的刑罚,审理案件秉公廉洁,尽量不用严刑峻法来压迫百姓;他关心下属,对人谦虚和善,重用宽厚仁爱的人。他从不做哗众取宠的表面工程,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实事。这些使得兒宽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官员的爱戴。他主持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六条小渠,以灌溉郑国渠不能达到的地方,并制定了《水令》来确保合理用水,扩大灌溉面积。

在征收赋税时,兒宽也尽量为百姓着想。对贫困的家庭,或年景不好的时候,兒宽会进行宽免调节,百姓还可以向政府借贷,以至于有很多赋税没有收缴上来。后来朝廷征调军粮,兒宽向朝廷交纳的税粮最少,按照法令应被免职。百姓听说后,担心失去这么好的父母官,他们宁愿多交租,也要把兒宽留下来。于是一副感人的画面出现了,百姓们争先恐后地到官府去交租粮,富一点的家庭用牛车拉着粮食,穷一点的家庭则挑着担子,一路上络绎不绝。结果交上的粮食远远超过了朝廷的要求,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武帝知道后非常惊奇,感慨兒宽竟如此深得民心。

汉武帝接受了司马相如临终的遗书建议,准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但几年间朝臣们难以从古经典中找到有关记载,不能确定封禅的典礼仪式。武帝为此询问兒宽,兒宽答:“陛下躬行圣德,总揽全局,祭祀天地,献礼百神,符瑞神灵相继显现,这是瑞兆,显示天地感应,是上天以祥瑞向人世间显示神明。现在封泰山,禅梁父山,昭显姓氏,考定政绩,这是帝王要做的圣德之事。但是如何封禅,经书上并未载明,只是在封禅完成时,一定要向天地神衹祷告,恭敬严肃地迎接神明,按照百官职务,安排位置及相关礼仪,这些可以由天子亲自决定,制定一套制度,并非一定要群臣参与。举行这样的大典,群臣各执己见,几年定不出方案,不如天子制定原则,兼收并蓄,发出金声玉振,完成奉天庆贺的大典”。武帝同意兒宽的意见,于是参考一些儒术仪式,亲自制定典礼仪式。

准备就绪后,武帝任命兒宽为御史大夫,不久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在武帝下山登拜明堂之后,兒宽上书称颂,为武帝“奉觞再拜,祝祷千万岁寿”。封禅是所谓圣德昭著,符瑞昭明的君主才能举行的盛典,是帝王对儒学运用的最高礼仪形式。司马迁的父亲,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谈就因不能参加这一盛世旷典深感遗憾,最终在抑郁愤恨中去世。

梁国相褚大是董仲舒的弟子,精通《五经》,为当朝博士,兒宽曾做过褚大的学生。汉武帝商议封禅时征召褚大入京,褚大自以为自己会任空缺的御史大夫之职。行至洛阳,听说兒宽已当上了御史大夫,不由得大笑。到长安后,他与兒宽在武帝面前商议事情,却感到自己也远不如兒宽,退朝后服气地感叹:“皇上知人善任啊!”兒宽对儒学把握精深而不拘泥于固守,正是同时代儒生不能企及的成功之处。

再后来,司马迁等人向武帝上书,提出过去的历法纪年也不适应,汉兴已有百年,应该有自己更准确的纪年历法。古人把一年的开始称“正”,把一月的开始称“朔”,因而称改历法为“改正朔”。当时的御史大夫兒宽是朝中最精通经术的人,武帝便诏命兒宽与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共同编制了《太初历》。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这也为正月初一过大年奠定了基础。太初历的制定是我国历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变革,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为后世历法树立了典范。特别是纳入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一直传承到今天,依然指导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以其深沉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有着与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能力和自信。

《太初历》颁布实施的第二年,兒宽病逝于任上,享年66岁。兒宽任御史大夫九年,武帝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但是兒宽在任期间从未提出过谏言,朝中大臣对此有意见。但两千多年来,兒宽勤奋好学,带经而锄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他务实创新,勤政爱民的精神影响着后人;他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态度警醒着后人;他参与编订的《太初历》,首次纳入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依然浸润着后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