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第223章 6.兒宽带经而锄,以儒释法

作者:以叶知秋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03:54:0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当我们提起古人勤奋好学的典故时,总是不由自主想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成语,其实还有一个成语叫“带经而锄”,讲得正是兒宽的故事。倪宽是西汉中期兼具儒学修养与实干才能的名臣,他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在郑国渠上游开发“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与司马迁等一起制定了《太初历》,确立正月为岁首,影响深远,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兒宽是山东千乘县人(今山东高青),兒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当厨师,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给人打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别人休息时摆龙门侃大山,只有兒宽抓紧时间诵读经书,很刻苦,这就是兒宽“带经而锄”的典故,千百年来被很多文人雅士赋诗称颂。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焕章就有《御史大夫兒公宽》一诗,诗曰:“我爱兒内史,带经锄平畴”,以此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意。

天道酬勤,兒宽的努力没有白费。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赏识,并收为徒弟。后来又受教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为博士。

从古至今,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不胜枚举,直到现在,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也是很多平民子弟改变人生轨迹的公平之路。寒门子弟兒宽也是通过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射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射策是汉朝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通常由主试者将考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随机抽取作答,根据答题内容评定优劣。兒宽正是通过射策步入了仕途,做了掌管礼乐制度的掌故,后来又成为廷尉署的一名文官。

初入仕途的兒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兒宽为人性格温良,谦虚谨慎,擅长写文章,但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且不善言辞。而当时廷尉署的最高长官张汤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主张法治,执法极为严峻,他重用的都是那些熟悉法律、刑狱的下属,兒宽这样的儒生并不受他的待见,兒宽被派到北地郡负责督查饲养牲畜。在这个岗位上兒宽依然是尽心尽责,一干就是好几年。

是金子总会发光。有一次,兒宽回到廷尉署汇报牲畜数目,正好碰上廷尉署正在审理一个疑案,向朝廷递交了好几次汇报材料,都被武帝驳回,廷尉署的官员们都不知该怎么办。兒宽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案件的看法,官员们觉得兒宽说的很有道理,就让他来写奏书。兒宽文采出众,思维缜密,奏书写好后得到了廷尉署众人的称赞。张汤听说后大吃一惊,赶紧召兒宽面谈,发现兒宽果然是个人才,当即提拔他做了廷尉署掾史,并把他写的奏书上报,很快得到了武帝的批准。

过了几天,武帝见到来上朝的张汤就问:“上次送来的奏书,可不像一般人能写出来的,是谁写的呢?”当得知是兒宽所写,武帝说:“我听说过此人。”从此张汤在审案中很看重儒学义理,引用古代法义判决疑案,让兒宽负责拟写奏书和定案的文书,对他越来越看重。不久张汤升任御史大夫,便提拔兒宽为侍御史。

汉武帝自独尊儒术后,在国家治理上选择了内法外儒的思想指导,这是一条儒法互补,内刚外柔的治国策略。原本廷尉署的奏书薄情、冷酷,缺乏古圣法义的支持和温情的粉饰,兒宽对奏书的改动是一种不自觉的以儒释法,是他对儒学的成功运用。所以兒宽一介儒生,却能被酷吏张汤重视和提拔。

在侍御史任上,兒宽得以在宫中见到武帝,并和他谈论经学。兒宽为武帝讲解了一篇《尚书》,武帝很欣赏,提拔兒宽为执掌议论的中大夫,后来又升为左内史。在左内史任上,兒宽又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那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