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第219章 2.迎合上意,拜相封侯

作者:以叶知秋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03:54:0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也许是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公孙弘变得非常狡猾,总是千方百计地揣摩武帝的心思,说话做事都尽一切可能讨武帝的喜欢。每次在朝堂上讨论事情,总是只做陈述,不下结论,让武帝自己做决定,从不当面反驳或当庭辩论。他和别人一起上奏的时候,总是让别人先把事情提出来,他再补充说明,这样万一出了问题,自己也不是第一责任人。武帝当然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臣,认为他品行谨慎、忠厚,对不同意见总会留有余地,熟悉法律条文和公务,而且善于用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对他很满意,两年之内他就升官到了左內史。

公孙弘所奏事情,不可能都能避开朝廷辨争,但他自有办法。比如,有几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议,要到武帝那里谏言,他等汲黯上奏完毕,再窥伺武帝的意思,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再上奏,所以他所奏之事都符合武帝的意思,所提的谏言也都能采纳。就这样,公孙弘一天天显贵起来,武帝对他也越来越亲近。

为了迎合武帝,公孙弘有时竟然会不守信用。有一次与公卿们商议好一件事,到了武帝面前,公孙弘察言观色,违背约定,顺从武帝的意思。汲黯因此对他很不满意,当场斥责他说:“齐国人做事狡诈,缺乏信用,刚才与大家商量好,到了皇上这儿,却违背原来的意见,这是对皇上不忠。”武帝就质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认为我对皇上忠诚;不了解我的,认为我对皇上不忠。”一副清者自清的高风亮节。应该说公孙弘的情商很高,以退为进,不争辩、不解释,反而让汉武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此后,朝中大臣再有诋毁公孙弘的,武帝都不以为然,更加信任公孙弘。

公孙弘善于谈笑,又见多识广,常说作为君王最担心的是不了解下情,作为人臣最难做到的是不能节俭自律。他自己身居高位,生活却非常简朴:盖布被,每顿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元朔三年,张欧被免官,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当时朝廷正开通西南夷,同时在东部设置沧海郡,在北部修筑朔方城。公孙弘多次进谏,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拖累了中原地区,经营无用之地,希望朝廷撤出这些新开拓的领地。武帝让朱买臣诘问公孙弘,朱买臣接连提出10个问题来强调设置朔方郡的重要。公孙弘却一个也回答不上来,只好谢罪说:“我是山东鄙薄浅陋之人,不了解设置朔方郡有这么多好处,希望暂缓西南夷通道及苍海郡,专心经营朔方郡。”武帝这才答应了。

开发中原的周边地区,自然不乏长远的意义,但当时的人们未必有那么深远的历史眼光,加之耗费民力过大,伤及国力,公孙弘多次坚持停止这些费力而无益的活动,应该是出于他的节俭本性,发自内心,不失对国家的忠诚。让公孙弘有保留地支持武帝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看到了武帝的决心如此坚决,所以立马转向顺从武帝的心意,而不是因为答不上朱买臣的问题,凭公孙弘的经历和学问,不可能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汲黯就很看不惯公孙弘的矫情善变,他对武帝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那么高,可是却盖布被,这是欺诈。”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说:“确有此事,九卿中和我关系最好的没有超过汲黯了,他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以三公的身份而盖布被,确实是钓取名声。但我听说春秋时管仲担任齐国相,娶了姓氏不同的三位女子,奢侈程度可以与国君相比,但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这也是一种僭越。晏婴为齐景公的国相,吃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他的姬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这是与百姓同甘共苦。如今我的职位是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使得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贵贱的差别,确实不应该。汲黯真是个大忠臣,假如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么能听到这样的话呢?”

公孙弘又是以退为进,通过夸赞汲黯巧妙解决了这一信任危机。武帝认为公孙弘懂得谦让,不与他人争辩,更加敬重公孙弘。

元朔年间,薛泽被免去丞相职务,武帝任命公孙弘当了丞相。此前汉朝都是从列侯中选拔丞相,只有有军功的功臣和刘姓子弟能封侯,所以之前的丞相都是开国功臣、开国功臣的后代或者刘氏宗亲,公孙弘作为一介平民,跟这三个都没有半毛钱关系,自然没有爵位。武帝因此下诏:“朕赞赏先圣的治国之道,广开门路,招揽四方贤士。上古时任用贤者,按照德才赐予爵位,按照能力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也优厚,德才显著的爵位也荣宠。武将在战场上以杀敌彰显功劳,文官在朝中以德行获得奖励。以高成县平津乡650户,赐予丞相公孙弘,封为平津侯。”官至丞相,就可以封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公孙弘开创了平民通过读书考试也可以封侯拜相的先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