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40岁开始读书,70岁踏上仕途,年近80当上丞相,并且开创了“以丞相褒侯”的先河,这就是公孙弘从一个养猪专业户实现逆袭的经历,让很多人直呼:是我躺平得太早了!年纪大怕什么?姜子牙不是80岁才被拜为国师吗?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进取,一切皆有可能。那远远输在起跑线上的公孙弘是怎样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百折不挠,最后成功逆袭的呢?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人(在今山东藤县南),和大才子贾谊是同龄人。当贾谊通过策问被汉文帝赏识,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公孙弘只是个狱吏,而且不久因为工作失误被免职。因为家里穷,他只好在海边养猪维持生计,当时养猪不是养在猪圈里,而是像放羊一样放猪。汉文帝原来喜好刑名之学,在贾谊一系列的建议下,开始慢慢尝试任用一些儒学之士,并且初设“博士”。40多岁的公孙弘看到了机遇,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以及其他学者对《春秋》的解释。

直到武帝即位,从全国各地招选贤良文学士人。这一年,公孙弘六十岁,已到了花甲之年,但仍被淄川国推荐,并选中做了博士。不久,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汇报情况,但武帝对他的汇报很不满意,大发脾气,觉得他没有能力,公孙弘害怕,便称病辞职回家。

元光五年,武帝再次招选贤良文学士人,菑川国再一次举荐公孙弘,公孙弘想放弃,推辞说:“我曾经到京城去应皇上的任命,因为没有才能被罢免回来,还是推选别人吧!”还好菑川国人不放弃,因为公孙弘学习《公羊》在郡国已小有名声,又曾恭敬谨慎地孝顺后母,在后母去世后为她守孝三年,因此菑川国人坚持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到太常寺报到。

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天子需身正,为百姓树立信义。并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又用“和”解释上古时的天下大治,说明仁、义、礼、智为治国之道,不可废弛。最后提出顺应天理就会风调雨顺,悖逆天理就会降临灾异,这是天文、地理、人事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一百多个士人参加对策,太常认为公孙弘的对策平平无奇,没有新意,便将公孙弘的对策,排在最后。但武帝看过之后,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提拔为第一名,并召他进宫觐见。史料记载,年过70岁的公孙弘非常英俊,看起来很年轻,武帝见他一表人材、相貌不凡,更为欣赏,就再次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任待诏。

公孙弘见策问得到武帝的赏识,就再接再厉上疏说:“陛下有先圣的地位,却没有先圣的名声。有先圣的名声,还要像先圣一样,有贤能的官员辅佐。所以治理国家形式相同,效果依然会有差异。上古的官员品行端正,所以民众诚实;现在的官员行事奸邪,所以百姓轻薄,导致政有弊端,法令失效。我听说周公治理天下,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成功,这恐怕就是陛下您的期望。”

武帝看了奏书诘问他:“你称赞周公之治,那你觉得你与周公相比,谁更贤能呢?”公孙弘回答:“我如此浅薄,怎敢与周公相比!虽然如此,我内心清楚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道理。虎豹牛马等禽兽不容易制服,但待到它们被驯服,却可以对人唯命是从。我听说矫正弯曲的木头只要几天时间,将金石熔铸成器只要几个月,人的生性难道会像禽兽木石那样顽固吗?治理一年使其变化,我觉得还是慢了些。”公孙弘抓住武帝策问时羡慕上古盛世的心理,将武帝比作先圣,认为当今社会问题得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不正。但公孙弘的马屁没拍对,武帝不认可公孙弘的见解。

当时朝廷正在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通道,巴蜀百姓怨声载道,武帝诏令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向武帝汇报情况,极力反对修筑西南夷通道,认为与西南夷外交得不偿失。老成持重的公孙弘体谅民情,但他的观点相对保守,这不符合雄才大略的武帝的心意,武帝对他置之不理。

这样看来,公孙弘不仅是大器晚成,而且仕途坎坷,一次次碰壁,那他是如何越挫越勇,最终笑到最后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