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出任丞相期间,适逢武帝兴建功业,屡次在全国各地举荐贤良。公孙弘自己也是从举荐中被提拔,通过对策受到武帝欣赏,从布衣起步,数年间就官至丞相,得到封爵和食邑。于是,公孙弘在丞相府修建客馆,打开东阁,招揽天下贤士,与他们共商国是,这就是成语“东阁待贤”的典故,成为后世礼贤下士的象征。公孙弘位高俸禄多,却很节俭,想成为天下人的榜样。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所有的俸禄都用来奉养朋友及宾客,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士人也因此认为他很贤明。
公孙弘虽然外表看起来宽厚随和,但实际上却心胸狭隘,城府很深。跟他结下仇怨的人,他都伺机报复。他从不直接与对手正面冲突,而是暗中策划,用各种阴险手段来达到报复的目的。比如,他和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的问题上有分歧,由此结怨。后来,主父偃受贿的事情曝光,又恰逢齐王畏罪自杀,汉武帝原本不想杀主父偃,然而公孙弘却趁机说:“齐王自杀,没有继承人,齐国只能废除为郡,归入朝廷。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主父偃,不杀他就没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主父偃最终被灭族。
公孙弘在研究《春秋》方面比不上董仲舒,嫉妒董仲舒的才能。而董仲舒为人清廉正直,经常指责他阿谀奉承。于是公孙弘向武帝提议,让他派董仲舒去给暴虐的胶西王做国相,想致董仲舒于死地。幸好董仲舒声望极高,才逃过一劫。
对于汲黯,公孙弘当然更为忌恨,每每想加害于他。当时右内史所辖地区多居住皇亲国戚和权贵,难以治理,公孙弘便向武帝建议,让汲黯担任右內史。幸好汲黯身正不怕影子斜,凭着刚直不阿的威望,躺着就把所辖区域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并不是所有好人都能逃过公孙弘的陷害。当时,著名的侠客郭解因为手下犯下命案受到牵连,在外逃亡后被抓进大牢,审判后认定郭解并无罪责,公孙弘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说:“郭解表面上打着行侠仗义的旗号,实际上却无视法律,肆意伤害无辜。即使他没有亲自动手,但他的行为比直接动手更为恶劣,这就是所谓的大逆不道。”正是公孙弘的这一席话,尽管郭解本人并无罪责,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后来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公孙弘觉得自己身为丞相,理应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现在有诸侯谋反,是自己不称职,当时他又生着重病,更怕推脱不了责任,于是向武帝上书辞职:“我听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这是五个天下通行的道理,仁、智、勇是天下的美德。俗话说,‘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自律;懂得自律的人,才知道如何治理人。陛下亲自奉行孝道,借鉴三皇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周朝的仁政作为追求的目标,兼有文王、武王的圣德,招揽四方贤士,选贤任能。而我愚钝平庸,没有汗马功劳,陛下却破格提拔我,封为列侯,位列三公。我的德能不足以担此重任,又年迈体衰,患有重病,担心一旦死了,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德。请求归还侯爵印绶,退休回家,为贤者让路。”公孙弘这么吹捧武帝,又这么自觉,武帝当然不会答应他因病辞职,这样会显得自己很缺德,于是允许公孙弘休假,让他好好休息,并赐给他牛、酒、丝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情有所好转,重新处理政务。
元狩二年,公孙弘患病,终于在丞相任上去世,享年80岁,嗣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一共任命了13位丞相,除了石庆以敦厚、勤谨为务,在丞相任上去世,其余丞相或自杀,或被杀。在那个丞相高风险的年代,公孙弘不仅在丞相任上善终,还开创了以丞相褒侯的先河,可谓是汉武帝一朝最为成功的丞相。
过了120多年,到了平帝元始年间,当时主政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向高级官员发诏提倡节俭,其中就大力赞扬公孙弘节俭与谦让的品行,认为“朝中宰辅大臣身行节俭、轻财重义最为突出的,没有人赶得上公孙弘,公孙弘严于律己,遵循儒家规范,真可谓百官的表率。”此前,公孙弘嗣位的儿子公孙度因犯法早已失去侯爵,王政君便赐给公孙弘的嫡系子孙关內侯的爵位,并享受食邑三百户。至此,公孙弘已被汉朝皇家打造成为一位道德楷模,成为引导流俗和风化、令世人效仿的先贤。
公孙弘的性格和行事风格难以用简单的善恶标准来评判,因为人的本性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性。虽然公孙弘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他的圆滑和阴险令人不齿,但他的老成持重是对年轻有为的汉武帝的一种平衡。而他在晚年飞黄腾达的平民传奇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寒门逆袭的励志典范。其实每一个逆袭的背后都是默默的坚持和厚积薄发,所以,但做好事不问前程;还有公孙弘面对仕途沉浮宠辱不惊,靠的是不争的智慧,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最后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