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墨,石阳城的轮廓在沉沉夜色中若隐若现。
李世民带着百名亲兵在城外十里的密林深处驻扎,所有人都按照吩咐只啃食随身携带的干粮,没有升起一丝炊烟,生怕被城头的守军察觉。
林间只有夜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甲叶摩擦声,气氛压抑得如待射满弓。
李世民靠在一棵粗壮的古树下,借着微弱的月光展开了司马瑗的第三封信。
信纸依旧是熟悉的娟秀字迹,只是字里行间多了几分决绝:
“夫君见字,当已至石阳。黄射已受江东密令,欲取妾身性命以表投诚之心。然此贼怯懦,虽围府却不敢妄动,盖因妾身以水镜先生之名晓以利害,又以其父黄祖灵位相胁,暂保无虞。蔡瑁势大,襄阳精锐尽在其手,此刻硬撼如以卵击石。韩玄据长沙,素无远志,且与蔡瑁暗通款曲,虽可保一时安危,但终成鱼肉。
夫君既选死战,妾当与君共破此局。”
看到这里李世民忍不住叹了口气,没想到他这枕边人心思如此深厚,居然连他最后做什么选择也猜到了。
他前世也遇到过许多这女子,却无一人如同司马瑗这般。
再往下读下去,司马瑗的计谋却不过寥寥几字!
“按兵不动,等待城头火起!起火迅速入城,通告黄射通敌之情!”
这……
李世民心中惊疑不定。
石阳城中有一万兵马,夫人手中不过十几个家丁,怎么能在城中起势?
难道是要策反?
李世民忽然有了一个不好的预感!
夫人,你可不别孤身冒险啊!
李世民已经不想傻等,他一个大丈夫,怎能等一个弱女子来救!
“元俭。”李世民抬眼看向立在不远处的廖化,后者左臂的伤口尚未痊愈,却依旧站得笔直。
“末将在!”廖化上前一步,单膝跪地。
“今日之计,需要你以身犯险,走错一步,则死无葬深之地!”李世民的声音低沉着说道。
司马瑗的计谋能成与否,就看着做饵之人,能否取得黄射的信任!
廖化抬头看向李世民,眼中没有丝毫犹豫:“末将这条命本就是主公救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李世民扶起廖化,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的计策说于你听!”说着,让廖化贴首附耳过去!
廖化听完,眼中闪过亮光:“此计甚妙!”
“此计能否成功,全在你身上。”
“是!”应完,廖化便立刻下去准备了!
赵云早已按捺不住,闻言立刻上前跪倒:“云也求一个报答府君的机会!”
他想起在桐柏山山洞中李世民率军来援的场景,此刻只恨不得立刻冲入城中杀退叛军。
李世民看着赵云眼中的急切,微微一笑:“子龙稍待,自有用你的地方。”
“可……”
“事不可急!戒骄戒燥!”
“是!”赵云抱拳应下,按捺下心中情绪!
马圭站在不远处,看着李世民有条不紊地部署,心中却有些不安。
他注意到李世民迟迟没有下令进城,心中无数思绪涌起。
回到自己休息的帐篷,他忍不住对儿子马钧低声道:“儿啊,我看这个刘公子不靠谱,他不是江夏的太守嘛,怎么到了这石阳城,不进城呢,而且不让生火做饭,似乎在躲避城中的敌人,我们还是早点收拾包裹逃走吧!”
马钧正蹲在地上摆弄着几块碎石,闻言抬起头,小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认真:“父亲,你从北方逃到南方,又从东边逃到西边,还想逃到哪里去?”
马圭一怔,叹了口气:“我这也是为了你的性命,万一城里的人真要捉拿这公子,我们不是也被他连累了。打仗的时候,杀人可不讲道理!”
“父亲!”马钧打断他,“你要是再逃,还能遇到能封你做博士的明主吗?”
他指了指不远处李世民的方向,“我看那位刘公子,不仅能看出我那弩机的用处,还肯听你的想法,这不就是你常说的‘明主’吗?与其到处乱跑,不如跟着他!”
马圭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又想起李世民初见时对他们父子的看重,心中那点犹豫渐渐消散。
他低头想了想,儿子说的没错,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个赏识自己才能的人何其不易。
叹气道:“我之勇气竟还不如一个十岁小儿!”
石阳城内,鲁肃立于黄射的中军大帐内,手中攥着江东快马送来的密信,蜡封的纹路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信中孙权的指令字字如刀——“令黄射亲手除去司马瑗,以表投诚之忠心,若违令,江东大军即刻屯兵夏口,视其为敌。”
他指尖摩挲着信纸,眉头拧成深结。自劝降黄射以来,他本以为能兵不血刃拿下江夏,却未料孙权竟出此狠招。
司马瑗乃水镜先生之女,杀之不仅背天下骂名,更恐激反城中旧部,可君命难违,他深吸一口气,将信揣入袖中,迈步走向黄射的寝帐。
黄射正烦躁地踱步,案几上摆满了地图,甲胄未卸,鬓角还沾着夜巡的露水。
见鲁肃入内,他劈头便问:“子敬先生,你答应的江东粮秣何时能到?再不到,我麾下兵士就要拿长矛去换米了!”
鲁肃未答,只将密信递上前:“将军先看这个。”
黄射疑惑地展开信纸,目光扫过数行,脸色瞬间由红转青。
他猛地将信拍在桌上,震得铜灯盏险些翻倒:“孙权这是何意?!先前我要杀司马瑗,是你拦着说‘水镜先生之名不可辱’,如今又让我拿她人头做投名状?!”
他想起三日前司马瑗在郡守府门前当众斥责他“不忠不孝”,麾下兵士闻言皆垂首,若此刻再杀她,岂不是坐实了反复无常的骂名?
“将军息怒。”鲁肃压下心中的不齿,语气尽量平和,“吴侯亦是为将军着想。司马瑗乃刘琦之妻,留着她便是留着祸患。若将军能亲手了断,既能向吴侯表忠心,亦可绝了刘琦念想,此乃一箭双雕之计。若将军担心军心,只需暗暗下手便是!”
“放狗屁!”黄射猛地拔刀,刀鞘撞在案角发出刺耳声响,“我已在三军面前说过,只软禁司马瑗,不害其性命!如今若食言而肥,我这都尉之位还如何坐得稳?兵士们岂会再听我调遣?”
鲁肃见他动怒,反而冷静下来,上前一步压低声音:“将军既已选择归降江东,便再无退路。若吴侯疑心将军首鼠两端,一旦发兵问罪,将军觉得这石阳城能守几日?”
黄射喉头滚动,握刀的手青筋暴起。
他何尝不知鲁肃所言是实情,可杀司马瑗之事,于情于理都让他难堪。
他忽然冷笑一声,刀尖指向鲁肃:“先生说的轻巧!你答应我的一万江东精兵迟迟未到,粮草军械也未曾看到。
待你把兵马钱粮悉数运来,我自会把司马瑗的人头送到吴侯面前!”
“你!”鲁肃气得胡须发抖,他本想再劝,却见黄射已背过身去,显然是不愿再谈。
鲁肃心中暗骂“竖子不足与谋”,却又不得不压下怒火——若黄射真的反水,他在江东的颜面也荡然无存。
退出寝帐时,夜风吹得鲁肃打了个寒噤。
他回望了一眼紧闭的帐门,从袖中取出白纸,借月光奋笔疾书:“黄射举棋不定,借故推托杀司马瑗之事,实乃观望利弊。其索求精兵及粮草甚急,若不速发,恐生异变。肃以为,当以兵威迫之,兼以厚利诱之,方可稳控江夏。”写完用火漆封好,立刻唤来亲卫:“快马加鞭,连夜送往吴郡,不得有误!”
亲卫策马离去的声响消失在夜色中,鲁肃望着石阳城头飘扬的“黄”字大旗,重重叹了口气。
他本是为江东谋算,却不想卷入这等龌龊事。
杀司马瑗之事有违道义,可在这乱世之中,道义二字又值几何?
他唯有寄望孙权能速作决断,否则这到手的江夏,怕是要变成烫手的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