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万历:我只想保命撬江山 第36章

作者:森上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2 12:04:5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他停顿了一下,那双黑得发亮的眼睛,如同最锋利的刀,直直地刺向杨思年。

“而要做这些事,会得罪许多人,会得罪朝堂上几乎所有的人。所以,朕不相信他们,一个都不信。”

话音落下,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杨思年终于明白了。

彻彻底底地明白了。

为何是自己。

为何是自己那个说出“功在德先”的女儿。

皇帝需要的,不是一个德行完美,家世显赫的皇后。

他需要一根钉子,一根没有任何派系背景,干净得像一张白纸

又对这潭死水心怀不满的钉子,死死地钉进户部这个大明朝的钱袋子里!

而自己的女儿,就是将自己这根钉子,和皇帝这柄大锤,牢牢绑在一起的那根绳索!

就在杨思年心乱如麻,胡思乱想之际,朱翊钧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却带上了一丝温和。

“朕也不信,杨大人就真的甘心当一辈子‘杨痴子’。

朕查过你的卷宗,八年来,凡你经手之账目,无论大小,皆一丝不苟,清清楚楚。

你不是没本事,你只是不屑与那群蠹虫为伍罢了。”

“所以,朕选了你。”朱翊钧站起身,重新走回窗边,留给杨思年一个小小的,却无比坚定的背影。

“当然,你也不必多想。”

他仿佛知道杨思年心中所虑,补上了一句

“你家那两个丫头,朕也确实喜欢。

一个聪慧果决,一个天真烂漫,都很好。

朕并非,仅仅是为了将你绑上朕这条小船。”

这最后一句话,如同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杨思年心中大部分的寒意。

他可以接受自己成为政治的筹码,却无法忍受女儿成为纯粹的牺牲品。

皇帝这番话,给了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丝体面。

“朕,只问你一次。”朱翊钧的身体没有转过来,声音却变得无比郑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是否愿意,帮朕?”

“朕也只准你回答,‘愿意’,或‘不愿意’。”

“其余那些歌功颂德的奉承话,朕一个字都不想听。”

一瞬间,所有的退路,都被堵死了。

杨思年感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彻底浸透。

愿意,还是不愿意?

这个问题,如同一座大山,轰然压在了杨思年的心头。

他感觉自己的喉咙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愿意?

愿意,就意味着他将从今日起,告别那安稳平静、与世无争的“痴子”生涯。

他将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刀,去戳、去割朝堂上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他将面对无数的明枪暗箭,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高拱、张居正……那些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哪个是易与之辈?

他一个无权无势的五品郎中,拿什么去跟人家斗?

不愿意?

他敢说吗?他看着窗边那个小小的身影,只觉得那背影之后,藏着比深渊更可怕的冷酷与决绝。

他毫不怀疑,只要自己敢吐出那三个字,明日,杨家满门就会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消失在这京城之中,不会留下半点痕迹。

他的脑海里,闪过女儿杨若瑾那张决绝的小脸,闪过她那番“功在德先”的惊人之语。

功……

是啊,空谈德行,何以安天下?自己这八年来,守着所谓的清高,所谓的“德”

可对这江河日下的大明,又有何益处?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他想起了那本总账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了那些被贪墨的军饷

被换成沙土的漕粮,他胸中那股被压抑了八年的郁气与不甘,在这一刻,轰然爆发。

大丈夫生于世,岂能碌碌无为,眼看社稷崩坏而无动于衷!

搏一把!

为了女儿,为了杨家,更为了……为了心中那点尚未被磨灭干净的读书人的理想!

想通了这一层,杨思年只觉得浑身一轻。那股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恐惧,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然。

他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走到大殿中央,对着朱翊钧的背影,再一次,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这一次,他的动作沉稳而坚定,没有丝毫的颤抖。

“臣,”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愿意。”

没有“万死不辞”,没有“肝脑涂地”。

只有两个字。

却重逾千斤。

朱翊钧缓缓转过身来,那张稚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那笑容很淡,却像是冬日里最锐利的一缕阳光,刺破了殿内的沉闷。

“很好。”他走回书案后,重新坐下,俨然一副运筹帷幄的统帅模样。

“既然愿意,那朕就给你第一件以后整顿户部的武器。”

朱翊钧转过身来。他小小的脸上,没有半分喜悦,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沉静。

他走回书案后,将手边一本早已备好的小册子,轻轻推了过来。

那册子装订得极为考究,封面是素雅的青色锦缎,没有题字,显得神秘而低调。

“回去好好学,好好用。先在你下辖的堂内实行,以后掌管户部后,全面推行。”

杨思年恭敬地双手接过册子,入手微沉。

他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是几个他从未见过的,却又无比熟悉的字《记账与审计》。

字迹是标准的馆阁体,一笔一划,力透纸背,却又带着一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锋锐之气。

只看了一眼,杨思年就明白了这是做什么的。

明朝的记账之法,繁杂而混乱,称之为“龙门账”,出账入账,皆胡乱记载于一册之上,盘根错节,首尾难顾。

查一笔账,往往需要耗费数日之功,翻阅无数本账册,还未必能理清头绪,这也给了无数蠹虫上下其手的空间。

可这本小册子,开篇明义,便将天下账目,一分为二。

“借方”与“贷方”。

“凡有资产增,或负债减者,记为借方。凡有资产减,或负债增者,记为贷方。”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短短十六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杨思年的脑海中炸响!

他是个跟数字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这十六个字的精妙与威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这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记账方法,这是一种……一种道!一种让天下所有钱粮往来,都变得清晰、透明、无可遁形的“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