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夫妻把儿子交给宋濂,便再次回到了国公府的后院。
马秀英安排的仆人已经请了两个郎中回来。
一个名叫许安,看上去有五十多岁,须发花白,但是满面红光。
另一个名叫赵康,比许安稍微年轻一点,有四十多岁的样子。
两人都是应天府比较有名的郎中,也都来朱元璋的国公府里面出过诊。
双方见面行礼之后,许安便心直口快的询问:
“敢问上位和夫人,招我前来既不是诊病,那到底所为何事啊。”
马秀英知道这郎中的性格,便直接拿出一张纸,让身边仆人给郎中递过去:
“劳驾两位大夫,尝试按照这纸上所写的法子,炮制这种药物。”
那纸上写的内容,就是马秀英专门记录下来的,朱五所说的提炼水杨苷的方法。
许安接过这张纸看了一眼,就忍不住皱着眉头念叨起来:
“用柳枝?浸泡熬煮?过滤出盐?既然是柳枝,那是用来退热之药吗?”
旁边的赵康也好奇的凑过来,大致看了一眼纸上的内容:
“这炮制方法我真是闻所未闻啊,敢问上位与夫人是从什么医书上所得?”
马秀英想要说朱五的事情,但朱元璋却抢先一步开口了:
“许大夫猜的不错,这确实是一味解热药。
“两位先别问这是从何所得,先去准备好所需的器具回来,在我府想办法炮制这味药。
“两位就当是在我府上长期坐诊,试制药物所需的财物,皆由我府上出。
“这味药若是真的能够炮制成功,我这边还有重金酬谢。”
朱元璋虽然心中觉得,这药多半是有用的,但在真正确认之前,不想说是儿子所创。
万一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无效,那影响儿子“得天所授”的声誉。
关键是会影响自己借用儿子预言的效果。
所以已经验证为真了,或者真的非常有必要,朱元璋不会轻易说儿子的预言。
朱元璋吩咐身边仆人,把准备好的钱给郎中。
两个郎中不用专门去亲手测试,就知道这件事情做起来肯定非常麻烦。
纸上写的那种方法,他们是听都没听过。
未知便意味着风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两个郎中都不太想接这个活儿,
但是,眼前的朱元璋虽然说起话来颇为客气,但他们都知道这是个霸占了江南的大军头。
说不定哪天就忽然登基称帝了。两个郎中都不敢惹怒朱元璋。
再加上朱元璋声誉极好,这个活儿也也确实给足了钱,两人便都老实答应了下来。
然后两个郎中先各自回家,把自己的学徒都叫来,在国公府后院制药。
两人带着各自的学徒,用各种锅灶器具,连续折腾好几天。
前后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用掉了不知道多少柳枝和柴火,始终都不得其法。
赵康忍不住专门找马秀英询问,确认这炮制的法子是否正确。
希望马秀英出示原版的医书,让他们直接看医书上的前后文怎么写的,而不是这种摘抄。
马秀英根本没有医书,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便又去问朱五。
朱五听着母亲转达的郎中们的疑惑,就认真回忆了水杨苷这种物质的性质。
水杨苷能够溶于水,但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
在无法精确控制合适温度的情况下,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煮沸。
水在沸腾中迅速减少,少到一定程度无法溶解全部的水杨苷,水杨苷就会开始析出了。
沸腾停止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还有更多水杨苷析出。
所以浸泡的时候也可以煮沸。
朱五根据水杨苷的化学特性,给了一些提炼方法上的提示,两个郎中终于慢慢摸清了门路。
郎中们继续折腾了几天,终于得到了所谓的“柳盐”。
看着小盘子上的晶体粉末,两个郎中和学徒都是松了一口气,同时也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这药真的能这样炮制,真的能这样做出来。”
“这药状如盐,制法也与煮盐有几分类似,不过火熄水冷之后反而越来越多。”
马秀英确认他们试制成功之后,便先付了事先约定好的费用。
然后转达朱五的提醒,便让郎中去试药。
让郎中先给猴子吃了一点点,评估这东西对肠胃的刺激性。
确定对猴子而言没有危险的上限,再给监牢中生病的犯人服用确定药效。
最后再给城中和军中正在发热的病人服用,对比不同症状的病人服用后的实际反应。
两个郎中对这种药物确实好奇,但对药效本来却没有太高的期待。
这柳盐是用柳枝做出来的,他们又不是没有用过柳枝,而且传统草药本来就见效缓慢。
但是他们开始给病人试药之后,很快就被柳盐的药效惊得啧啧赞叹了。
首先是生效非常快,服药之后一个小时就能退热。
然后是不挑病人,药效非常的明确,退热就是退热,非常容易观察到实际效果。
发热到神志不清的病人,按照传统经验都一只脚进了鬼门关了。
只要一点点药沫服下去,很快就恢复清醒了。
在这个时代的医生看来,这几乎就是从阎王爷手中抢人。
两个医生在应天府测试了十几天之后,已经对这种药物的彻底心服口服了。
龙凤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两个郎中再次一起来到国公府,给朱元璋夫妻说明测试结果。
须发花白的许安郎中情绪颇为激动:
“上位、夫人,这柳盐真的是神药啊。
“只需要手指捻一点,一个时辰就能退热,还有镇痛消肿之效。
“关键是无需分辨病人的状态,只要和水服下就有奇效。
“真的是百试不爽啊,我此生从未见过如此灵药。”
旁边的赵康郎中同样激动,马上跟着补充说:
“而且此药只要事先炮制储存,就能长期存放并直接使用。
“不用再专门现场煎煮使用了。
“虽然确实和夫人提醒的那样,此药稍微有些伤胃。
“但佐以其他养胃辅药即可。
“此药即成,未来必定能够活人无数,创造此药之人功德无量。”
老郎中许安听到这里,下意识的补充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有了柳盐这种灵药,以后郎中只要在身边常备少许,就再也不用担心病人发热了。
“很多病人本身并无大碍,但是热始终散不出来,最终却因此而亡故。”
感冒发热在现代算是小病,但在古代是能够死人的大病。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专门的退烧药,发烧温度上来之后如果压不住,那就是等死。
现代的低死亡率和普遍长寿命,就是靠这些常见的简单药物拉起来的。
赵康也跟着点头称是,然后再次问出了最初的问题:
“敢问上位和夫人,此等神异之药到底是何人所创?是从罕见的医书中找到的古方吗?”
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看这俩郎中和他们学徒的反应,也都颇为高兴。
这说明柳盐的效果确实极好,远远超出了这些郎中的预料,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的激动。
朱元璋对这药效本身,以及对郎中们的反应,也都非常满意。
现在听到郎中最后的问题,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望一眼,然后朱元璋就随口解释说:
“此药并非古之医书所载,乃是我家中第五子所诉。
“本来应该是在数十年后,他自己有感于家中亲人亡故,专门参详医术后所创。
“现在他能预见未来之事,所以就拿出来救死扶伤了。”
现在药效已经确认了,朱元璋就毫不迟疑的把儿子的预言说出来了。
儿子的预言效果好,对自己的势力也有好处。
让别人面对自己的时候,心里上天然多了一份忐忑。
两个郎中听罢都瞪大了眼睛,后面的学徒更是有人惊呼出声:
“果然是小公子……”
“难怪之前我们做不出来,夫人还去找了更具体的方法回来。”
郎中和学徒们的心中,显然早就有所预料了。
朱元璋这个小儿子的事情,过去的几个月里面已经在应天府传开了。
郎中和他们的学徒,也都已经听说过好几次了,知道这个传说中的小公子能预知未来。
他们本来以为,这小公子能预知的是社稷兴亡,气运命数之类的事情。
他们都完全没想到,竟然还能直接预见制药之法。
关键这药物,还是他自己未来创造的,结果被小时候的自己预见到了?然后提前拿出来?
虽然他们都没有听过悖论这俩字,但是两个郎中心中都觉得有点怪异:
“这小公子,竟然能预知到自己未来创造的药物!”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