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一口气说了那么多事情,精神本来就已经颇为疲惫了。
听父亲那“以后再说”的决定,又考虑了自己未来的事情,朱五累的实在扛不住了。
干脆直接闭上了眼睛,靠在老爹胸口睡着了。
朱元璋发现身上的朱五闭上了眼睛,就忍不住轻笑一声对妻子说:
“孩儿今天说了这么多话,果然累坏了。”
马秀英瞥了丈夫一眼,但是没有说话,怕吵着朱五睡觉。
两夫妻就这么安静的相对而坐,各自在心中消化今天获得的各种信息。
大概半个小时之后,两人觉得朱五应该彻底睡熟了了,才把他放到卧室的摇床上。
然后两夫妻回到书房相对而坐,总结和讨论朱五今天的说的事情,规划未来要做的事情。
马秀英看着对面的丈夫,悠悠的叹了口气,轻轻抹了抹眼角:
“世事难料,命数难料,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雄英和允炆这些孩子都有各自的苦。
“就算是老五也是遭了不少的罪,你怎么忍心把他赶去云南的?”
朱元璋知道妻子心里不太好受:
“夫人不要为此忧心伤神,老五既然已将这些事情说出来,那命数就不再固定不变了。
“咱们夫妻当前最紧要之事,便是为你和孩子们改命延寿。
“你如此伤神是折自己的寿。”
马秀英再次叹了口气,但也迅速收拾了心情:
“我知道了。”
朱元璋轻轻点头,开始说明自己的安排:
“老五今天所说事宜,关于倭寇之事、新洲金银之事、治疗寒热病药之事,都需出海。
“当下还无法去做,但也能先做些准备。
“可以招募能造海船的工匠,也为龙江造船厂拨付更多钱粮,现在开始建设多桅海船。
“未来征讨方国珍、陈友定,平定百越之地亦有用处。”
龙江造船厂在应天府城西北部,前身是南宋时期建设的龙湾都船厂。
自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开始兴建,船厂建成后能够生产当时最先进的大船。
历史上,在元朝和明朝前期,龙江造船厂仍然在继续发展。
明朝永乐和宣德年间,大明朝廷下西洋活动所用的宝船,就是龙江造船厂生产的。
官方的大规模下西洋行动停止后,龙江造船厂才逐渐衰落。
明朝中后期就只会建设一些小船了。
清朝时基本废弃。
朱元璋掌控应天府之后,自然也接管了龙江造船厂。
朱元璋与陈友谅和张士诚作战,所需的大量战船主要就在龙江造船厂建造的。
现在要做的就是扩大投入,设计建造更大的海船。
这个时代的海船尺寸远不如现代,能顺着长江航道直接驶到应天府。
马秀英听罢轻轻点头:
“该当如此,造了以后总能用得上。
“不过眼前更着急的,应该是牛痘和柳枝煮的那种盐吧。
“现在马上就能做,能救咱们子孙的命。
“也能让百姓免受风寒发热和天花之苦,对治国和作战都有大好处。”
朱元璋也直接称是:
“夫人所言极是,那这件事情就劳驾夫人。
“明日就安排仆人出去,把应天府比较出名的几个郎中都请来。
“夫人先给郎中们一笔辛苦钱。
“然后安排两个郎中,带着他们的学徒,按照老五所说的方法,用柳树枝取汁煮盐。
“若能成功,便小心验证药效。
“老五说此物样子如盐巴,又是用柳枝熬煮而得,咱们便将其称为‘柳盐’吧。”
朱元璋做事的习惯,安排事情事无巨细。
马秀英习惯性的点头答应着:
“嗯,我记下了,那牛痘……应该派人出城去找吗?”
朱元璋一边分析一边安排说:
“牛痘只能到有牛的地方去找,明日我就安排几队卫兵,护着请来的郎中出去巡访。
“在应天城内外仔细打听,也可以找蒙古人来问问。
“问他们的牛是否出过痘,他们自己是否得过类似出痘,但是症状很轻的病。
“若能找到了患有天花的牛,再找会种痘的郎中试种牛痘。”
马秀英一一应下:
“最后就是对老大和老二的管教了。
“按照老五的说法,咱们对老大过于重视,才让他精神虚亏的。
“那以后便不要再管束那么严了。
“至于老二是因为缺乏管束,所以长大了才会胡作非为。
“那咱们就提前给他开蒙吧,让宋先生给他安排个老师,和老大一样开始学习吧。”
朱元璋听着就随口补充:
“夫人之言有理,不过不能单纯只是开蒙读书。
“可以安排两个识字仆人,跟着老二一起去上课,把老二所做之事一一记下。
“每日交给你我查阅,按照他的所作所为认真教训。”
马秀英非常认真的答应着:
“这个安排极好,那我便也记下来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两个,把各方面的事情都理顺了一遍,然后才一起去休息。
第二天早上吃过饭,朱元璋便和马秀英一起,把二儿子叫到了身边。
朱元璋和马秀英的二儿子,大明朝的第一任秦王朱樉,按照这时候的算法已经七岁了。
朱樉此时心中只想着玩,不知道父母叫自己过来干什么,茫然而又不耐烦。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二儿子,心中就本能的回想起朱五说的话。
想起这孩子长大后的所作所为,又看着他现在明显不耐烦的神态,便忍不住怒气上冲。
朱元璋板着脸看着儿子,非常严肃的宣布:
“老二,你今年已经七岁了,等过了年就该算八岁了,该和你大哥一样去读书了。
“今天爹娘便带你去找宋先生拜师,你以后要好好跟着先生读书学礼。
“若是先生告诉我,你在课堂上胡闹,我打烂你的屁股!”
朱樉明显愣了一下,明白即将发生了什么之后,感觉自己的天都塌了:
“啊——读书?我不要去读书——”
朱樉对读书毫无兴趣,本能的想要拒绝,本能的想要逃走。
朱元璋这边毫不迟疑,左手抓着朱樉的胳膊,右手扬起巴掌直接打在他屁股上:
“你这混账还敢顶嘴!我看你往哪里跑!”
朱樉下意识的想要挣脱,但他的力气哪能和朱元璋比,朱元璋一只手就能把他提起来。
朱元璋想着朱樉未来干的事情就来气,看着他现在还试图挣扎就又连着打了两巴掌,而且都是实打实的用力打上去的。
朱樉屁股上挨了老爹这几巴掌之后,就疼的哇哇大哭着向母亲求救了:
“啊,娘……孩儿疼死了……”
马秀英心中叹了口气,顺手抓住了朱樉的另一个胳膊,按住了朱樉让他完全动弹不得:
“你老实听话,以后好好读书学礼,爹爹自然就不打你了。”
朱樉直接愣住了,娘不帮自己也就罢了,还跟爹一起抓住了自己,把自己给直接按死了。
朱元璋也在这时候开口:
“你还跑不跑?你去不去读书?”
朱樉当然不想去,以至于稍微迟疑了一瞬间,朱元璋又是两巴掌就打了下来。
朱樉疼的嗷嗷叫,终于不敢再违抗,眼中含着泪花,呜咽着答应了:
“我不跑了,我去读书……我去读书就是了……”
朱元璋终于松了手:
“赶紧去洗把脸,换身干净衣服,跟爹娘去前院。”
朱樉不敢违逆父母,哭丧着脸跟着仆人去换衣服,出来便跟着朱元璋去拜师。
朱元璋夫妻带着朱樉,去了朱标平日读书的宫殿。
朱标的老师宋濂,也是朱元璋的儒学提举司提举,朱元璋便让宋濂一起教导朱樉。
让朱樉跟朱标一起读书,关键是要好好管教好朱樉。
宋濂现在算是兼着朱元璋家的私塾老师,知道朱元璋的孩子大了之后多半都会交给自己。
宋濂不知道朱樉未来的作为会有多恶劣,现在便只是将他当做上位的正常孩子。
宋濂看朱樉那委屈巴巴的表情,就知道朱元璋应该已经教训过了:
“请上位放心,老朽一定好好辅导二公子读书。”
朱元璋对着宋濂拱了拱手:
“劳驾先生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在现场看着,让朱樉对宋濂也行了拜师之礼。
然后朱元璋便专门吩咐宋濂:
“宋先生,以后对于老大的课业,就不用看的那么严了。
“上课的时间可以少一些,现在每天一个时辰便够了,速度也可以稍微放慢一点。
“孩子们年龄还小,以前的安排确实有些紧张了。”
朱樉在旁边听着父亲的安排,整个人都陷入了呆滞之中,为何要给大哥放松?
宋濂也稍微有些意外,不明白为何专门给朱标放松:
“大公子聪慧沉稳,有少年老成之相,以前所授的课业,也从未落下……”
这次马秀英这边开口了:
“他们毕竟都还是孩子啊,不需要太过着急。
“等过两年,他们稍微再大一点,再给他们加担子也不迟。”
朱元璋也在旁边安排说:
“儒学提举司的事务,也需要宋先生操心,我也不想宋先生过于劳累了。”
宋濂心中疑惑,但也不太好继续质疑,便只能答应了下来:
“多谢上位体谅,老朽遵命便是。
“那大公子和二公子的课业,便都这样安排是否可行?”
朱元璋直接应了下来:
“可以,先生安排便是。”
朱元璋和马秀英把朱樉交给宋濂,另外专门安排仆人盯着朱樉,就告辞离开了。
朱樉开始了他的学习之旅,朱标的遭遇也发生了改变。
朱元璋和马秀英对儿子们的态度变化,当事人的感受是最快的。
朱标原本被寄予厚望,小时候被母亲盯着,稍微大一点就有了老师盯着。
从生活和学习,乃至于行走坐卧,礼仪称呼,步步都有人指导。
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是隔三差五的问他的学习,朱元璋还会专门教导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朱标若是犯了错误,更是会被两夫妻盯着教训。
所以现在才八岁的朱标,正面说法当然是少年老成,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什么孩子气了。
但是从这天开始,朱标感觉自己忽然被松绑了。
一天只需要上课两个小时,学的东西不到之前的四分之一了。
到了晚上吃过饭,朱元璋和没有问他学习的事情。
反而问有没有听说什么有趣的事情,有没有什么想要的好玩的东西。
朱标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但接下来的日子都是这样的,朱标感觉自己解脱了。
朱樉这边的感受就完全相反了。
第一天的课业结束之后,马秀英就拿着仆人记录的小本本,一条一条的质问朱樉。
“你看看你这一天都干了什么!”
“你怎么敢顶撞老师的!”
“你竟然撕了书本!”
比较普通的调皮捣蛋要挨口头教训,稍微严重一点的错事就要抓过来打屁股。
朱樉也觉得自己就是在做梦,只不过是没有尽头的噩梦。
从这一天开始,朱元璋和马秀英两夫妻,每天轮流抽时间专门教训朱樉。
不过时间稍长之后,这种管教也就开始起效果了。
关键是朱樉也慢慢发现了,自己现在所承受的这种恐怖,跟自己大哥其实是一样的。
但是自己大哥却做的比自己好无数倍。
自己大哥每天做的事情,老师和爹娘都挑不出什么毛病,自然就不需挨父母教训了。
朱樉知道只要跟着大哥学,那便不会被爹娘按着打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朱樉的要求,远不如本来的朱标那么严格,跟放松下来的朱标差不多。
但朱樉原本就是单纯在玩,刚开始被人约束管教的时候觉得很难受。
但是习惯了上学生活之后,其实都不算什么了。
老师安排的学业并不繁重,老师和父母主要是教他礼数,教他不能再任性妄为。
朱樉毕竟还不到六周岁,现在教育完全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