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说完了牛痘和水杨苷的事情,又继续说了治疗寒热病的方法。
古人俗称的寒热症,就是后世所说的疟疾。
能够治疗疟疾常见药物中,相对容易获取有效成分的,就是南美洲的金鸡纳树皮。
青蒿素虽然同样有效,但是提取工艺过于困难,这个时代的手段难以实现。
有了玻璃器皿还不够,得继续提升化学工艺,获得合适的化学溶剂。
而金鸡纳树皮晒干磨粉服用就有效,只不过原料远在南美洲。
有效成分奎宁的提取方法,也比青蒿素药简单很多。
同时朱五恰好希望朱元璋关注海外事务,帮助自己开始海外特别是美洲的探索。
自然就要说明金鸡纳霜的作用,告诉朱元璋大致位置了。
朱元璋听完就有些遗憾的说:
“这种树也在东大洋彼岸的新洲?也就是孩儿此前说过的有大量金银的地方?”
朱五接着话茬,继续介绍美洲当地的情况,尽量往好了说:
“都在新洲,但相互之间距离还颇为遥远。
“毕竟那是南北两块大洲,每一块的规模都与神洲天下相当了,南北长度更是有数万里。
“在北新洲大陆的西北部,沿海的山岭谷地中,有高达三十余丈的巨木。
“在南部的高原上,还有亩产千斤的粮种。
“而这种能治疗寒热病的树木,生长在南大陆北部的丛林之中。
“这两块大陆的东南部,都有面积广阔而且肥沃的平原,可耕之地广于中原数倍。
“气候与江淮地区接近,既不如辽东寒冷,也不如百越湿热。
“我能看到地图和海图,以后可以慢慢画出来,把新洲各地的情况写出来。
“等父亲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控制了江浙山东的海岸线,就可以派船队出海勘探了。
“未来父亲登基做了皇帝,可以把我封到那边去当国王。”
美洲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北美大平原的龙卷风和寒潮都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简易的木质的建筑很容易被直接摧毁。
内陆地区的气温经常过电梯,能在一天之内从零上二十度突然降到零下二十度。
北方的恐怖寒潮,更是能把地下的蚯蚓都冻死。
在蒙古高原上,冬季的白灾到来时,可能会冻死一半的牲畜和人。
如果地点换成大平原,寒潮下的游牧部落可能直接死绝。
南美东南部,拉普拉塔平原的气候环境更好一些,但南美洲严重缺乏煤矿。
不过这些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汉人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上发家,本来就擅长玩泥巴。
可以用土坯配合夯土,把城墙和房屋墙壁建设的足够厚重,就能抗风保暖了。
实在不行,还可以把房子半埋在地下,搞成类似窑洞的形式。
汉人又不是游牧民族,不需要到处跑。
南美早期可以先发展基础农牧业,用木炭炼铁供应基本农业需求,武器从本土供应。
进入蒸汽时代之后,再从其他地区运煤炭搞工业。
但是为了提高美洲对大明人的吸引力,朱五故意把美洲说的更美好一些。
马秀英听完朱五的话,马上念叨起来:
“如果真的能治疗寒热症,确实堪称神药了,再加上金银和土地,确实值得派人去一趟。
“但是孩儿你可不能去那么远的地方,让你哥哥们去也不能让你去。
“你得留在爹娘身边,以后给你爹娘养老啊。”
马秀英不想让大儿子和小儿子离开,本能的想要安排中间三个去。
朱元璋听着朱五的描述,脑海中想象那片遥远土地的情况,也产生了几分神往。
现在听到马秀英的念叨,朱元璋也呵呵笑起来,揉了揉朱五的脑袋:
“你之前不是说,我会封你为吴王吗,吴王得留在江南。
“那地方若是真的好,就让你其他兄弟去。”
朱元璋知道自己会有很多儿子,也不想让自己妻子所生的孩子去海外了。
农村里面的老夫妻,若是稍微有些资产和能力但又不太多的,通常会在老家原有的院子之外,置办新院子给年长的儿子成家立业。
同时让最小的儿子跟自己住在一起,等自己去世之后直接继承家里的老院子。
因为历代朝廷都鼓励分户,农户分家能得到少许支持。
那些真正的大家族,才会让儿子们都住在一起,让长子接掌家中产业,集中更多的资源。
在马秀英看来,这应天府就算是自己两夫妻成家的院子了。
自己丈夫得了天下之后,让大儿子去开封或者大都当皇帝,应天府自然就留给小儿子了。
将幼子留在身边,继承老院子的做法,跟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传统有几分类似。
以至于现在已经无法判断,这是不是受蒙古人的影响产生的了。
不过幼子守灶并不是幼子继承制,而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将家产陆续分出去了。
年长的儿子在父亲生前就已经得到了可观的资产。
父亲最后单独留下一份,同时将幼子留在身边给自己养老,最终继承这份遗产。
成吉思汗对他的幼子托雷,也只是把他留在了蒙古草原本部。
但将蒙古帝国大汗之位交给了窝阔台。
朱五听着父母的理所当然的安排,马上随口反问了一句:
“应天府留给我的话,那让大哥去大都当皇帝吗?我看到四哥就到大都去了。
“南方的那一群官员,四哥很难管束他们,他们还不想去北方。
“于是四哥迁都去北方,就能够摆脱部分掣肘了。”
朱元璋这次没有直接回答,但却开始认真考虑大明未来的建都之所了。
关于明朝的国都,历史上的朱元璋反复考虑了很久,他最初并没有打算将应天作为国都。
主要是建都在应天的王朝,基本都只有半壁江山,关键是国祚都不长久。
朱元璋本能的觉得,正经国都应该放在中原或者关中。
朱元璋称帝之后,曾多次考虑迁都之事,考虑过开封、西安、凤阳。
他最初决定回到凤阳,认真建设了十几年又放弃。
然后暂时决定先留在应天,同时继续经营关中,还安排太子去考察关中。
直到太子突然离世,朱元璋忙着重新培养未来的继承人,才没有心思折腾迁都的事情了。
朱棣是继位之初,就已经决定了迁都顺天府,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设完成。
朱元璋最初没有考虑大都,现在朱元璋提到朱棣迁都的事情,相当于拿出了这个建议。
朱元璋也本能的开始分析,将都城迁到大都的各种利弊。
主要是与西安、洛阳、开封这种唐宋故都相比,大都有什么实际的优势呢?
大都的城池足够宽阔,如果元庭皇帝在大明北伐时直接逃走,来不及放火烧毁的话,大都应该会留下完整的宫殿建筑。
城内也有足够的普通房屋供官员居住。
那样大明刚刚立国或者刚刚迁都之时,就不用专门大规模的建设宫殿,能够节省很多钱粮。
但大都位于中原大地的最北端,与江南已经可以算是天各一方了。
大都周边贫瘠,所需的粮食都要从南方转运。
这样的地方,真的适合作为中原王朝的国都,用于治理整个天下吗?
在原有的历史上,朱元璋在定都的这件事情上,其实犹豫不决了很多年,最终还是现实帮他做了决定。
朱元璋现在短时间内拿不定主意,抬头发现妻子和儿子都看着自己,等着自己回答。
朱元璋便暂时把这个问题先按下了:
“此事需要从长计议,而且现在江南都未扫平,考虑大都还为时尚早。
“不过,无论以后咱们要定都在大都,还是定都西安、开封,亦或者是回濠州老家去,这应天府都可以留给老五的。
“至于海外,可以让文正和其他的孩子去。”
朱五从一开始的计划就是去海外建国,但是却也从一开始就忽略了父母的心态。
他们本能的不希望这个小儿子离家远行。
在原本的历史上,自己最初被封为吴王,准备未来就藩杭州。
那将会是距离南京最近的藩国,自己也是直隶、浙江、江西地区唯一的藩王。
现在自己“得天所授”,从小就给了他们更多的帮助,
如果老爹真的准备去大都当皇帝的话,那真的有可能会把应天留给自己。
不过人的思想是会变的,朱元璋早期感情用事更多。
直隶、浙江、江西这片区域,明朝初期的人口几乎占了全天下的一半。
掌握了这片区域的人口,就已经足够征战天下了。
如果大明国都在北方,那这里应该有重臣镇守,用类似元朝的藩王出镇也行。
但大明初期的国都就在应天府,这片地区就环绕在应天府的周围,朝廷可以很方便的直接管辖。
那继续在这片地区封藩王,这个藩王就是单纯去享受的,以后肯定会给朝廷添乱子。
自己这个吴王,应该就是小时候得父母宠爱,所以先封在了这里。
其他的兄弟要么去了边疆,要么去了残破的中原。
等朱元璋当皇帝的时间长了,就更多考虑王朝长治久安,然后调整以前的不合理安排了。
历史上的自己也从吴王变成了周王,自己出镇之地也从杭州改到了开封。
朱五知道,现在自己强行劝说,也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但未来他应该会自己改变想法的。
除非朱元璋真的迁都去了大都,那自己留在应天府的可能性就会直线上升。
自己留在应天府遥控海外开拓也不是不行。
先移民在海外开发二三十年,形成初步的生产生活基础。
等到老爹晚年甚至他去世的时候,自己再过去。
反正长江边的应天府随时可以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