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英看着两个郎中惊愕错乱的反应,就也在旁边继续补充了另外的事情:
“我儿所创医药之术,不只是这柳盐去热,还有种牛痘之术。
“若是能够种植成功,便有机会根除天花。
“除此之外,以后还有其他的医术,需要郎中来制作和验证。
“两位大夫可愿留在王府,先将柳盐炮制之术教给匠人,尽量多制作一些。
“我儿若有其他的安排,再请大夫请尝试制作。”
无论是江南还是中原,虽然都有大量的水牛和黄牛,但很少会有人会大量集中养牛。
耕牛较少聚集在一起,牛天花病毒也很难传染,同样很难被迅速发现。
所以现在柳盐都完成测试了,牛天花都还没有找到。
马秀英和朱元璋觉得,可能要到了中原甚至草原上,遇到大规模的牛群才能发现。
马秀英已经跟朱元璋商量过了,准备把制作柳盐的郎中留在王府。
朱元璋已经不是普通的军阀了,已经控制了南方数省之地,差不多该称王建制了。
王府中也该有专门的医药人员了,现在正好是一个契机。
两个郎中其实不是很想留下,朱元璋的名声虽然一直都还不错,但现在毕竟是个军阀。
关键是,专门给这种贵人看病,从来都不是什么好差事,出了问题可能没命。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是个军阀,两个郎中都不敢随意拒绝。
再加上这个小公子的预言,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的神奇医术,两人也确实非常的好奇。
所以两人稍微迟疑了一会儿,就怀着复杂的心情拱手应下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宽慰郎中几句,又专门给了一笔赏钱,让他们回去整顿现有的产业。
郎中们离开之后,朱元璋便和马秀英回房,去看“创造”了神药的朱五。
马秀英把朱五抱起来,非常高兴的说起了柳盐的效果:
“孩儿是没看见,那两个郎中说起你的神药,那是满脸的惊讶和赞叹。
“一致认为这药能活人无数,所以创造此药的人那是有大功德的。
“难怪我的孩儿未来会儿女成群,果然是咱们家最有福的人。
“对了,爹娘把那两个郎中留在了府中,以后专门给咱们府中人诊病。
“孩儿还知道什么好用的药物,可以直接说出来,让他们带着弟子们去尝试炮制。”
朱五对郎中们的惊讶并不意外,水杨苷本来就是最常见的药物原料。
关键是从原材料中萃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当然会比直接服用大量原材料生效更快。
但是对于父母的安排,朱五却稍微有点意见。
主要是想到了明朝后来的太医系统,实在是无能而又离谱到了极点。
在朱五看来,专门给皇室看病,并没有什么好处。
医疗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真正的好医生都是大量诊病经验堆出来的。
太医平时只给皇室那有限的一批人看病,再加上顾虑病人的身份,本来就会非常谨慎小心。
关键是太医的职务甚至可能还是世袭的。
用现代的经验来判断,这种太医院的医生能看好病才怪了。
朱五想到这些事情,就忍不住皱眉,朱元璋和马秀英都直接看在了眼里。
朱元璋马上下意识的发问:
“孩儿怎么了,这两个郎中有问题吗?未来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吗?”
朱五稍微斟酌了语言:
“我看到的是未来的说法,郎中不但要熟读各种医书,还要不断地诊病才能有经验。
“要跟不同地区的郎中交谈,认识足够多的病症,才能治好疑难杂症。
“就像将军要熟读兵书,还要分析以往战例,还要不断亲自带兵作战,才能克敌制胜。
“如果几个郎中专门给一家的少数几个人看病,医术只会越来越差。
“不如开一个官营的大医馆,找不同的郎中来集中坐诊,他们平时就给普通百姓诊病,我们家中有需要的时候,再去叫他们来诊治。
“平时也让郎中轮流主持,带学徒工匠炮制试验新药,用于治病救人。”
朱五说的道理很简单,朱元璋和马秀英都有丰富的社会经验,马上就理解了其他的道理。
马秀英看向丈夫:
“当家的,我觉得孩儿说的有道理……”
朱元璋这边则是颇为惊讶,这孩子竟然能把这种道理说清楚。
虽然大医馆的设想,可能就是他未来自己做的事情,他现在单纯看到了这些命数。
但是能把这样做的原因讲清楚,可不是两岁孩子能有的能力:
“我儿……果然早慧至极,说的也确实有理,官营医馆之法不错,那就依孩儿之言。”
朱元璋很快就决定,按照儿子的说法去试试,马秀英也完全赞成。
两夫妻稍微讨论了一下,最终还是朱元璋调派人手,让马秀英专门盯着这件事情。
在城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立“应天医馆”,请应天名医来坐堂。
并调派一批军中工匠去医馆,跟着许安和赵康两个郎中,先学会提炼柳盐的技术。
然后就在军中集中炮制,提取制作一批储存起来。
这种药物不但民间有用,在军中显然也有大用,以后行军作战都要常备。
在马秀英盯着柳盐提取的时候,朱元璋当然也没有闲着。
朱元璋找了水师将领廖永忠的侄子廖升,以及俞通海的弟弟俞通源。
以俞通源和廖升为正副元帅,组建一支新的水师部队。
让掌管水师的廖永忠和俞通海配合,从现有水师中调派一部分老兵给两人。
再让两人自己和手下们去想办法,出去招募熟悉海上航行的水手,为未来的海战做准备。
然后朱元璋亲自又带着李善长,一起去了趟龙江造船厂。
召集造船厂的管事和主要工匠们,让他们去招募更多能建造大型海船的工匠。
招募工匠和造船所需的钱粮物资,都直接找李善长专门拨付。
这种事情本来不需要朱元璋亲自来,朱元璋直接下一道命令给船厂就行了。
但朱元璋亲自过来,还带着掌管后勤的大管家李善长,到造船厂去现场安排,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非常重视这件事情。
降低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偷奸耍滑的可能性。
朱元璋倒是没有专门解释,自己要用新的水师和海船干什么。
但李善长等人都是本能的认为,这就是为了消灭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以及平定南方两广之地做准备的。
未来也确实会用来做这些事情,只不过还有另外的安排而已。
宋元至明初这段时间,东南海上航运非常发达,走海路平定海疆是理所当然的安排。
李善长和船厂工匠们不疑有他,各自躬身领命表示一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