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在诸葛亮的有意安排下在蜀地进行自由行动,尤其春耕时开垦出来的都江堰,大量工人在不停运转的盐区与蜀锦区,只要张温想要去,诸葛亮便都放行。
张温在蜀地清楚见到蜀地百姓们蓬勃而旺盛的干活热情,以及他们对自己这种世家人士的接近,并不像东吴那边的百姓身上带着畏惧感,以及隐隐约约的怨恨。
理由也非常简单,因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是真的用严峻律法,世家豪族如果有妨碍百姓生产的,那纵然是世家豪族也会受到诸葛亮惩处的。
当律法站在百姓的身后时,那百姓自然无惧张温这些世家豪族人士。
但当法律站在百姓对立面,那百姓便会对这些占据了资源还用律法约数自己的上位者产生嫉妒畏惧,乃至怨恨。
在江东那地方,军队实行的是部曲制,这就使得底层的百姓除了围绕着一个两个同乡将军被动抱团求生以外,绝大多数百姓若遇到上位者有着畏惧与怨恨的心思是很正常的。
对比蜀地百姓,张温不得不承认,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东吴百姓的精神面貌跟蜀地百姓的精神面貌实在是差太多了,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吴地百姓未必能称做人!
而蜀汉官方仿佛也完全不着急跟自己见面,任由自己在蜀地观察,既展现大汉的诚意,同时也是一种大气,至少在心态上,蜀汉真的还是那个大汉。
张温想到这里,又是由想到了孙权想要称帝,却又让自己对蜀汉小心翼翼的试探。
两相对比下,张温不得不承认,东吴的确是有几分猥琐:
“这种气魄还真是让人既羡慕,却又让人感觉到羞愧啊!”
而张温在来到蜀地的消息,刘禅自然是清楚的,甚至张温在丞相府的安排下,在欣赏蜀地风光,刘禅也了解。
刘禅相信,诸葛亮绝对能如同历史上那样妥善的处理大汉与吴国之间的关系。
所以刘禅自然对张温来蜀并没太多干涉,大概就是张温最后要走时,自己出面宴请一次。
此刻,刘禅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的羽林卫。
虽然在明年时诸葛亮才会出征,但自己的布局也需要提前开始了,而且刘禅也隐约有几分感觉,那就是可能这次南征可能会提前了。
理由非常简单,说到底还是王连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角逐,决定了南征时间。
历史上王连几次三番成功阻挠诸葛亮的南征工作,是因为刘禅并没参与其中。
毕竟原来的刘禅看着王连是诸葛亮的长史,怀着有什么问题你们丞相府内部解决,自己无条件支持相父的态度。
只要诸葛亮并也没跟王连撕破脸,那刘禅肯定是不参与进去的。
所以基本上是让张裔替代了王连的工作后,诸葛亮耐心等到王连生病死去才出征南中。
但对现在的刘禅来说,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卫汛是朕的小弟,医疗档案制度是朕提出来的制度,王连你骂了卫汛,抵制医疗档案制度,你这是什么意思,是想打朕的脸面么!
所以,刘禅也没直接表露出对王连的不信任,只是每月初一十五的例行汇报上,只要是诸葛亮上表的内容,刘禅表示准奏。
只要王连上表的内容,刘禅表示:“朕不善庶务,王长史的上表大家都发表一下意见。”
刘禅表示,自己不是针对你王连啊,只是我真不懂得这东西。
然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发表意见,刘禅就看着诸葛亮,只要诸葛亮说好,那就好,诸葛亮说不好,那就不好!
而来往的次数多了,朝臣们也发现了刘禅对王连的态度不善。
但也没有人说刘禅任用奸人什么的,毕竟刘禅也没为了针对王连而耽误国事。
这不是让大家都论一论么,怎么,你王连是赤胆忠肝的能臣,我们挑刺都不行了是吧!
这就使得王连的工作很难展开了。
对上刘禅不信任他,对中诸葛亮与他政见相左,对下张裔来了后,更死命挖王连的墙脚。
朝臣们对王连虽然算不上敬而远之,但也是公事公办,但问题就是在朝堂中公事公办本身就代表了某种态度。
王连能清楚感受到,某种叫做权利的东西正在远离自己。
而随着王连的失势,刘禅自然便隐约觉得,诸葛亮征伐南中的日子可能会提前。
那原本打算今年冬天才安排的课程,刘禅如今便是给羽林卫们安排起来。
“接下来每周大家需要学习用木枝做笔,沙盘做纸,然后写字,而且要把字写得好看!”刘禅看着羽林卫的众人说道,“少府会把沙盘与木枝都给准备好的!”
刘禅说完后,看着在场的人脸上流露出来的不可思议的眼神,继续道:
“有什么疑惑的,想要问也就问出来吧,如果不给你们解答了,满心疑惑也做不好事!”
“陛下,我们不是有竹纸炭笔么,为什么学习用木枝做笔,沙盘做纸?”关兴道。
刘禅听到关兴的话点点头道,“既然你们发问,那我也直说了,羽林军一部分人会成为随军将士,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成为羽林记者,专门记录军队中的见闻,只记不述。”
众人听到刘禅的话默默点头,这点在他们学习《汉书》时就知道了。
“而凡是羽林记者,我需要让他们做到一件事情。
如果你们被分配到屯里,就要教会屯里每一名士卒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与家乡。
如果你们被分配到队里,就要教会队里每一位士卒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与家乡。
而在军旅中,你们所能携带的物资有限,竹纸与炭笔是让你们做随军记录用,记录下每一名士卒的名字与籍贯住址,以及他们在军队中的事迹。
所以你们教授普通士卒只能用树枝在地面上比划,现在让你们用木枝与沙盘写字,是希望你们把字写得端正。
然后等到你们进入军旅也能在得空时,教授这些战士写出自己的名字,写出自己家乡,让他们知道,他们既是为了我们大汉而战斗,更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战斗!
你们不理解也没关系,总而言之,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一道指令。
在休息时,教会一名名士卒,会写自己的名字与他们家乡的住址,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战报上的数字!”
宪宗遣羽林记者入军中,建军史,教文化,授品德,从此汉军败不馁,溃不乱。——《季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