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武帝! 第37章 嘉元军改(二)

作者:小米糕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09:15:2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博望苑的声浪仿佛还在未央宫的梁柱间隐隐回荡,刘据的变革意志已化作更具体的风暴。

接下来的日子里,宣室殿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

他一次又一次地召集核心重臣,举行闭门廷议。

殿内气氛凝重而激烈。

巨大的新军制架构图悬挂在侧,刘据亲自执鞭,条分缕析:

“田相,新军制推行,首重钱粮!桑弘羊,税赋衙门需即刻核算,各军组建、新式甲胄兵器打造、士卒军饷及未来退养安置之费,分毫不可差!”

“霍卿,需配合太尉,厘清新旧军职、官位、军衔对应转换之细则,务必平稳过渡,不生乱象!”

“石太尉,征兵、抚恤、监察新规,由你太尉府牵头制定,务必详尽可行,尤要严防地方借机滋扰百姓!”

“诸位将军,”他目光扫过赵充国等将领,“整编操练,乃尔等重任!淘汰老弱,选拔精锐,按新法操典,朕要看到脱胎换骨之师!”

每一次廷议,都是思想的激烈碰撞。

老成持重者忧心耗费过巨,担心触动太多利益;锐意进取者则摩拳擦掌,恨不能立时扫清积弊。

刘据居中调度,时而以不容置疑的天子威权拍板定论,时而又耐心听取各方意见,对细节反复推敲打磨。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军事变革,更牵动着整个大汉的神经。

他需要这些重臣的理解、支持,更需要他们成为新政的支柱。

争论、妥协、完善...

终于,在一个霜露凝重的清晨,当最后一条关于边境郡县调兵权限的细则被敲定后,宣室殿内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

田千秋代表众臣,深深一揖:“陛下宏图伟略,臣等...无异议!必竭尽全力,助陛下成此强军大业!”

翌日,未央宫前殿。

大朝会,钟鼓齐鸣,庄严肃穆。

刘据高踞御座,冕旒垂珠,玄色十二章纹帝袍在晨光中流淌着威严。

阶下,文武百官、宗室勋贵,济济一堂,屏息凝神。

“宣诏——”内侍监春璞尖利而高亢的声音响彻大殿。

霍光手捧诏书,稳步出列,朗声宣读,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心头:

“朕绍承大统,夙夜忧勤。察军制之冗繁,感士卒之艰辛,乃命群臣,详稽古制,参酌时宜,更定新章...”

诏书以磅礴的气势,清晰阐述了新军制的核心: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体系;

尉、校、将三级九等的军衔制度及对应的征夷将军、四征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官位;

太尉文官体系专司后勤、监察,剥离调兵之权;

羽林、虎贲、麒麟三大常备军的组建;

以及最震动人心的服役年限规定与将校尉退役安置恩养之策!

“...此令昭告天下,即日施行!内外臣工,各安其职,全力协理。有敢因循守旧、阴奉阳违、阻挠新政者,严惩不贷!”

诏书宣读完毕,偌大的前殿陷入一片死寂。

老派勋贵们脸色变幻,新晋将领们则眼中精光爆射,激动得拳头紧握。

霍光将诏书高高举起,声音如同金铁交鸣:“陛下圣谕——军改,始行!”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终于冲破寂静,轰然爆发,比之在博望苑时更加整齐,更加澎湃。

诏书如同燎原的火种,随着快马信使,奔向大汉的每一个角落。

一场深刻重塑大汉军事肌体、影响未来百年国运的变革,在长安城秋日高远的晴空下,正式拉开了它雷霆万钧的序幕。

然而,刘据深知,诏书颁布仅仅是开始。

蓝图再宏伟,落地生根才是关键。

他没有丝毫松懈,反而一鼓作气,将太尉石德、高级将领们密集召入宫中,地点就选在了更具实务氛围的武台殿。

殿内少了博望苑的宏大肃穆,多了几分务实的气息。

巨大的白帛依旧悬挂,上面勾勒的新军制架构图旁,又添上了许多墨迹犹新的细则注解。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一种紧张的、亟待破土而出的活力。

“诸卿,”刘据开门见山,手指点向舆图上几个重要的军营位置,“新制骨架已成,血肉需我等亲手填充,首要便是这无比精妙的《新军训练条例》!”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太尉石德脸上。

石德作为文官系统在军事领域的最高代表,深谙政务运作,此刻眉头微蹙,显然在思考皇帝话中深意。

“陛下所指精妙之处是?”一位以勇猛著称的边将忍不住问道。

刘据微微一笑,走到白帛前,拿起毛笔在“士卒”二字上重重一圈:

“其一,士卒如手足,需同气连枝!旧时行伍,士卒多依乡党、宗族抱团,虽有小义,却难成大势。新军之中,朕要彻底打破此藩篱!”

他目光炯炯,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自班始,便要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士卒同吃、同住、同操练、同进退!营中不得以地域、出身论亲疏!

日常操演,须有以‘班’、‘排’为单位的合练之法!务使十人同心,数十人同力,百人同命!

此乃‘集体意识’之根基——一支军队,只能有一个意志,那就是大汉军魂!是朕的意志!”

殿内诸将,尤其是那些带兵多年的宿将,纷纷露出思索之色。

他们深知军队中地域隔阂、山头林立带来的弊端。

若真能如陛下所言,将一盘散沙拧成一股绳,其战力提升将不可估量。

这时,太尉石德缓缓开口,声音沉稳:“陛下高瞻远瞩。士卒同心,其利断金。

然则,欲使士卒同心同力,必先保其康健。古往今来,多少雄师劲旅,非败于敌手,而亡于营中疫病横行...”

他身为太尉,主管征兵、后勤、军纪监察,对军队因疫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有着最直接的痛感。

“太尉所言,正是朕要说的第二点,亦是重中之重!”

刘据接过话头,语气陡然变得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沉重,“军中卫生,关乎生死存亡!绝非小事!”

他走到另一幅挂起的“图表”前,上面赫然列出几项触目惊心的数字——那是古今历次大战中,因“时疫”、“瘴气”等疾病造成的减员比例,数字之高,远超战场伤亡。

“看看这些!”刘据的声音带着痛惜,“多少健儿,未曾死于刀兵,却倒在了污秽肮脏的营盘里!

一泡污秽能滋生百病,一口不洁之水能折损千军!根源何在?便在‘卫生’二字!”

刘据当然明白,后世军队中踢正步、叠方块被,学不来,也不必强求其形,但仍然可以加以变通,学习其核心精神。

他转向诸将,目光锐利如刀,扫过每一张脸:“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保持洁净之精神,必须融入我大汉新军骨髓!”

刘据开始详细阐述他借鉴后世经验,结合此时实际拟定的卫生条例:

“营盘选址,必近净水,远避污秽沼泽、坟茔之地!”

“每营必掘深坑为厕,远离水源、营房,日日以生石灰覆盖!”

“士卒饭前便后,必以流水、皂荚净手!”

“营房每日洒扫,被褥常晒,杜绝虱蚤!”

“饮水必沸!不得饮用生水、污浊之水!”

“病死士卒,其衣物、用具必须焚烧深埋!接触者需隔离观察!”

“每连设‘卫生官’一名,专司督导卫生、辨识病患、处置伤病!”

刘据每说一条,便用毛笔在白帛上添上一笔。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此等条例,非为繁文缛节,实乃保命之法!

各级将校尉官,必须将此视为与操练战阵同等重要之职责!

太尉府须将此条列入军纪监察重中之重!

凡懈怠卫生、致疫病流传者,主官严惩不贷!此乃铁律!”

殿内一片寂静。

将领们,包括太尉石德,都被皇帝如此细致、甚至有些“苛求”的卫生要求所震撼。

这完全颠覆了他们过去对军营管理的认知。

一些将领本能地觉得繁琐,但看着“图表”上那刺目的减员数字,再联想到自己部下因疫病哀嚎倒毙的场景,反对的话又咽了回去。

石德深深吸了一口气,眼中精光闪动,彻底明白了皇帝引入“集体意识”和“卫生条例”这两条看似“新奇”要求的深远用意——这不仅是提升战斗力,更是要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令行禁止、生命力顽强的新式军队!

他郑重地躬身:“陛下洞悉毫末,此乃强军之基石,亦是仁爱士卒之圣心!

臣,太尉府石德,必竭尽全力,督导各郡县、军营,将此《训练条例》,尤重卫生之条,推行到底!”

看到太尉表态,其他将领再无犹疑,纷纷抱拳,声音洪亮:“臣等谨遵圣命!必严抓细训,保士卒康健,铸铁血新军!”

刘据看着眼前凝聚起来的意志,微微颔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