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散,村口的石板路还带着夜露的湿意。炊烟在屋顶间缓缓升起,鸡鸣声混着铁锤敲击的叮当响动,将昨日尚显沉寂的村庄唤醒。李龙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手里攥着一份刚送来的报告,目光却落在远处正在搬运木料的队伍上。
他昨夜才确认了几个重点任务的执行情况,今天一早便准备去查看工程组的进展。然而,刚踏出几步,通讯员匆匆跑来,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是王大娘捎来的消息:最近村里有人议论八路军私藏粮食,甚至有人说战士们偷偷把药品运往别处。
“这事儿不对劲。”通讯员压低声音,“我问了几家送粮的,他们说不是不送,是听说……说是咱们自己留着,不给老百姓。”
李龙眉头拧紧,手指摩挲着纸条边缘。他知道,根据地刚刚缓过一口气,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是他最看重的东西。如今突然冒出这些话,绝非偶然。
他没有立刻下令追查,而是转身走向村公所。屋内还残留着昨夜会议后的油墨味,墙上挂着的地图边角已经卷起,几根钉子松脱,地图轻轻晃动着。
“派人去查。”他对通讯员说,“从昨天开始,注意谁和外人接触频繁,尤其是陌生人进村。”
通讯员点头应下,转身离去。李龙站在窗前,望着外面忙碌的人群。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也照在那些搬着麻袋、扛着工具的身影上。他不愿相信,这些辛劳的百姓会轻易被几句谣言动摇。但若真是敌人的阴谋,那背后恐怕藏着更大的算计。
傍晚时分,炊烟渐浓,村中传来饭菜的香气。李龙独自坐在村公所的角落里,桌上摆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旁边是一块干硬的窝头。他没怎么动筷,只是盯着窗外发呆。
王大娘提着个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几个新蒸的玉米饼。“吃点热乎的吧。”她把篮子放在桌上,声音轻柔,“你这几天太操心了。”
李龙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伸手拿了个饼。两人沉默片刻,王大娘忽然低声说道:“我知道你说得没错,那些话肯定不是咱村人自己传出来的。”
“你怎么知道?”李龙问。
“昨晚我听见两个外乡来的货郎在村口说话,一个说‘你们这儿粮食都让兵爷们吃了’,另一个接话说‘要不是他们抢着用,哪会轮到你们饿肚子’。”她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们村的人,哪个不知道八路军为了我们拼死拼活?”
李龙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果然是有人刻意散布谣言。而且能准确找到百姓最敏感的地方——粮食和医疗物资。
“他们是谁派来的?”他低声自语。
王大娘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看他们穿着不像本地人,说话也怪,有些词听着像是城里学来的。”
李龙放下手中的饼,站起身走到门口,望向村口的方向。天色渐暗,晚风掠过屋檐下的铃铛,发出一阵轻微的叮当声。
“明天开始,加强巡逻。”他对门外守着的哨兵说,“特别是外来人员,一律登记造册,有可疑者立即控制。”
哨兵应声而去,李龙又叮嘱通讯员:“安排人手,今晚就行动,查清所有外来者的来历。”
通讯员点头,转身离开。王大娘看着他的背影,轻声道:“他们会怕的。”
“他们当然会怕。”李龙冷笑一声,“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已经开始察觉了。”
夜色降临,村中灯火星星点点。缝纫组的棚子里依旧亮着灯,缝纫机的声音断续传来。李龙路过时,看到那个年轻女战士正低头赶工,额角沁出汗珠。她抬头看见他,微微一笑,继续埋头缝制。
他点点头,转身走向另一侧的工程组。几名战士和村民围坐在一堆废旧金属旁,正在尝试用炮壳打造简易工具。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显得格外专注。
“进展如何?”他走近问道。
一名年长的战士抬头:“已经做出两把铁锤,还有三把正在打磨。不过材质太硬,打起来费劲。”
“慢一点没关系。”李龙说,“关键是要结实。”
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碎铁片看了看,随后站起身,对周围的人说:“大家辛苦了,今晚早点休息。明天开始,我们要加强防备,可能会有敌人搞小动作。”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低声问道:“是不是有什么风吹草动?”
“有一点。”李龙没有多说,“总之,小心无大错。”
他转身离开,脚步沉稳,穿过村中狭窄的小巷,回到指挥所。屋内已点上油灯,墙壁上的地图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坐在桌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王大娘提到的两名货郎、今日巡逻时发现的可疑人物、以及近几天进出村庄的所有外来者。
每一个名字背后,或许都藏着敌人的棋子。而他必须尽快找出,到底是谁,在暗中搅动这一潭清水。
夜深人静,村中只剩下零星的犬吠声。李龙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白天听到的那些流言,思索着背后的动机与来源。
如果这是日军的新一轮心理战,那么接下来,他们一定会采取更隐蔽的手段,比如派遣特务潜入,制造混乱。
他睁开眼,走到墙边,取下挂在钩子上的驳壳枪。枪身冰冷,握在手中却让他感到踏实。
“不能让他们得逞。”他低声自语。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是通讯兵的声音:“报告!村口发现一名可疑男子,正在盘问。”
李龙猛地起身,抓起外套,快步走出门去。
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寒意。他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