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村口的青石板上,露水未干,空气中带着一丝湿润的泥土味。昨夜动员大会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人们的脸庞,也映出了他们眼中久违的希望。
李龙站在村头的一块高地上,望着人群渐渐聚拢。他腰间的驳壳枪依旧斜挎着,但今天没有战斗任务,他的神情也不似往日那般紧绷。他看着那些扛着麻袋、拎着铁锤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脚步虽不齐整,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先分组。”他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农业、工程、后勤,各设一个小组。”
人群中有人应声,有人点头,更多人开始自发地寻找自己擅长的方向。几个妇女围在一起低声交谈,随后走向一旁临时搭起的布棚下,那里已经摆上了几台旧缝纫机和成堆的碎布。
李龙转身走向那个年轻女战士——她如今已成了缝纫组的核心人物。她正低头检查一块布料,手指熟练地翻动着。
“你先带人去清点可用的布料,然后安排场地。”李龙轻声道。
她点头应下,眼神坚定,随即招呼几位年纪稍长的妇女过来帮忙。她们动作麻利地铺开布料,开始分类整理。
另一边,工程组的战士们正在搬运一堆废旧金属,叮当作响。年轻的铁匠学徒蹲在地上,试图将一块炮壳敲平,旁边还有几名村民在协助清理表面锈迹。
“别太用力。”李龙提醒道,“先把表面清理干净,再动手改造。”
其中一人抬头看他一眼,咧嘴一笑:“明白。”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道道细长的影子。整个村子仿佛被一种新的节奏带动起来,忙碌却不慌乱,有序而充满生机。
王大娘不知何时出现在缝纫组的布棚下,手里拿着一小块深色的布头。她悄悄走到女战士身边,把布头塞进她的手心,低声说:“别让同志们知道,我家里还能找些边角料。”
女战士愣了一下,随即轻轻点头,将布头收好。她知道这不是施舍,而是信任,是群众对抗战力量最朴素的支持。
她抬头望向远处,李龙正与通讯员说话,神情专注。她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几分,但也更加踏实。
田间地头,农业组已经开始行动。几名战士和村民合力推着一台自制的铁犁,缓缓前行。铁犁是用缴获的炮壳打磨而成,初时因材质过硬难以控制,经过几次改良后,终于装上了木质握柄,减轻了重量。
一位年长的农民弯腰查看耕地效果,眉头微皱,随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这玩意儿比木犁结实多了,翻土更深,效率也高。”
旁边的年轻战士听后露出笑容,抹了把汗,继续调整犁头角度。
不远处,另一组人正在尝试用废旧轮胎剪成条状,编成简易绳索。他们一边编一边讨论,时不时传来几句玩笑话,气氛轻松了许多。
李龙回到指挥所,天已近午。屋内光线明亮,墙上地图边缘的裂痕清晰可见。他拿起纸笔,快速记录下几项重点任务,并当场分配负责人。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外援,而是靠自己。”他说,“每一双手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份智慧都是力量。”
通讯员在一旁认真记下每一个任务节点,时不时抬头确认细节。
午后,调度员开始逐组收集进展报告。农业组反馈铁犁使用顺利,预计三日内可完成首批新开荒地的耕作;工程组汇报已完成第二批工具的改良,准备投入批量制作;后勤组则表示已初步建立缝纫流程,绷带与军衣的产量逐步提升。
李龙听完汇报,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些成果还只是开始,但至少,他们已经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傍晚时分,缝纫组的布棚下依旧亮着灯。女战士坐在缝纫机前,手中针线穿梭不停。她身旁的一名年轻妇女不小心扎破了手指,血珠顺着指尖滴落在刚缝好的绷带上,染红了一角。
她低头看了看,轻声说:“这下可真是‘用自己的血做自己的药’了。”
周围几人听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望向那片红色。沉默片刻,一名年长的妇女轻叹一声:“咱们能做的不多,但这点心意,总得送到前线去。”
女战士抬起头,目光坚定:“他们会知道的。”
天色渐暗,村中各处仍灯火通明。铁匠铺那边传来断续的敲击声,缝纫组的嗡嗡声也未曾停歇。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某种从未听过的旋律。
李龙站在村口,望着远处蜿蜒的山道。他知道,这条小路或许能带来转机,但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让每一双手都不空闲,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希望的一部分。
一只麻雀扑棱棱地飞过屋顶,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歪着脑袋打量这片忙碌的土地。
他转身朝村中走去,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昨夜雨水的湿润。他经过一处堆满废铁的角落,看到几个战士正蹲在地上,试图将一块炮壳敲平。
“别太用力。”他提醒道,“先把表面清理干净,再动手改造。”
其中一人抬头看他一眼,咧嘴一笑:“明白。”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道道细长的影子。
李龙继续向前走,耳边传来断续的讨论声、敲击声、缝纫机嗡嗡的声响。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某种从未听过的旋律。
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身后忙碌的人群。
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