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我叫刘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汉!

我捏着那份墨迹未干的削藩诏书,指尖传来竹简特有的粗糙触感。宣室殿的烛火在诏书上投下斑驳阴影,恍惚间,那些字迹竟化作吴王刘濞阴沉的脸。窗外夜色如墨,偶尔传来更夫梆子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早朝的钟声刚过三响,晁错便捧着竹简跪在丹墀之下。他粗布朝服的下摆还沾着晨露,显然是天不亮就候在宫门外了。“陛下,吴王刘濞私铸钱币二十年,会稽郡的铜矿已养出三万私兵!“他仰头时,额前碎发下的眼睛亮得惊人,“去年淮南王入觐,臣在函谷关亲眼见他车驾千乘,仪仗竟比陛下的銮驾还盛!“

话音未落,御史大夫陶青便出列反驳:“晁大人危言耸听!吴王镇守东南,震慑百越,二十年来海疆无虞,岂是私兵能概括的?“他袍角绣着的獬豸纹在烛火下抖动,“高皇帝立下的分封制,岂能说改就改?“

“陶大人怕是忘了济北王刘兴居之乱!“晁错猛地叩首,额头撞在金砖上溅起细微的尘土,“前元三年,济北王只因封地稍减便举兵反叛,若非先帝仁德,山东早已糜烂!如今吴王据三郡之地,富可敌国,若等他羽翼丰满,难道要让天下百姓再遭战乱之苦?“

殿内顿时炸开了锅。列侯们的玉圭碰撞声、靴底摩擦地砖的声响混作一团。我望着阶下争执的群臣,忽然想起去年南巡时,在洛阳城看到的流民。他们衣衫褴褛地跪在道旁,手里举着被盐商盘剥得只剩半尺的布帛——那些盐商,多半是吴王的亲信。

“都静一静。“我缓缓开口,冕旒上的玉珠轻轻碰撞,“去年漕运入关中的粮米,比前年减了三成。你们可知为何?“我目光扫过陶青,“因为吴王在广陵截留了淮河漕运,说是要'养兵御寇',可他御的究竟是外寇,还是朝廷?“

陶青顿时语塞,捧着玉圭的手微微发颤。这时,老丞相申屠嘉拄着拐杖出列,花白的胡须上还挂着朝露:“陛下,削藩之事重大,可否容老臣与列侯们再议三日?“他浑浊的眼睛望着我,“关中百姓刚从蝗灾中缓过劲来,若再起刀兵......“

“丞相!“我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正是因为百姓刚熬过蝗灾,朕才不能让藩王们继续作威作福!“我从案上拿起一卷竹简,“这是会稽郡的奏报,吴王每亩地收租五斗,是朝廷规制的三倍!去年冬天,会稽郡冻死的流民,能从钱塘江口排到淮河!“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殿角铜壶滴漏的声响格外清晰。我望着群臣低垂的头颅,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做皇帝,要先看百姓的脚后跟。他们鞋上沾着泥,说明日子安稳;若是沾着血,那就是我们的过错。“

“传旨。“我将竹简重重拍在案上,“削吴国会稽、豫章郡,楚国东海郡,赵国常山郡......“每念一个地名,心头便像被耒耜翻过的土地般沉甸甸的。我知道这道旨意会掀起惊涛骇浪,但只要能让关中的农夫不再为苛税哭泣,让齐鲁的织户能安稳织布,朕认了。

诏书颁布那日,长安城的天空阴云密布。我站在未央宫城楼上,看着使者快马加鞭奔赴各诸侯国。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迷了眼的瞬间,仿佛看见函谷关外,无数百姓正举着锄头,朝着长安的方向叩拜。

吴王刘濞的反应比朕预料的更急暴。接到削藩令的第三日,广陵城的快马便闯进了未央宫——使者的头颅被悬在城门上,而吴王的檄文已传遍关东:“晁错佞臣,惑乱天子,欲绝刘氏血脉!寡人愿率诸王清君侧,复高皇帝之制!“

我将檄文摔在案上,竹简散开的瞬间,看见父亲批注的《农桑辑要》掉了出来。那是前几日整理先帝遗物时发现的,里面夹着一张代国的田契,上面写着“亩产三石,留一石给百姓“。

“陛下,胶西王已杀了朝廷派去的郡守!“晁错闯进来时,朝服的袖子被门闩挂破了个口子,“楚王刘戊在彭城召集了十万兵马,说是要'为高祖爷讨个公道'!“

我盯着地图上七国连成的赤色弧线,忽然想起幼时随父亲去细柳营。周亚夫的士兵拦住我们的车驾,说“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那时我不懂,为何父亲反倒称赞他忠勇。此刻看着吴楚联军直逼梁国的箭头,终于明白——真正的忠,是护着天下百姓,而不是护着某个王侯的私心。

“陛下,梁国使者求见!“卫绾掀开帐帘,带进一股寒气。梁国使者跪在地上,甲胄上的血渍已经发黑:“大王说,睢阳城墙已被攻破三道缺口,百姓们正背着石头往城上填......“他哽咽着从怀里掏出半块饼,“这是城里最后一点粮食了......“

我捏着那半块干硬的饼,指腹被硌得生疼。那饼里混着沙土,像极了去年关中灾民吃的“糠麸饼“。申屠嘉在一旁叹息:“早知如此,当初不该急着削藩......“

“丞相错了。“我将饼放在案上,“若不削藩,明年今日,天下百姓吃的就不是糠麸饼,而是草根树皮了!“我看向晁错,“传旨给梁王,朕已命周亚夫率军驰援,让他务必守住睢阳——告诉城里的百姓,朝廷的粮车,三日之内必到!“

晁错之死的争论,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透了整个未央宫。

袁盎捧着血书跪在丹墀下,白发散乱:“陛下!七国叛军皆言'诛晁错,清君侧',只要斩了晁错,恢复诸王封地,战火立止!“他举起血书,“这是关东二十位乡老联名写的,他们说只要能止战,愿以死担保!“

“一派胡言!“晁错猛地站出来,朝服的腰带崩开了扣,“袁大人忘了秦末之乱吗?赵高杀了李斯,项羽杀了宋义,叛军停下脚步了吗?“他指着袁盎,“臣查到,大人去年曾收受吴王送来的百斤黄金!“

袁盎脸色煞白,指着晁错的鼻子骂道:“你这穿粗布的酸儒!懂什么治国?吴王坐拥江东盐利,若真逼反了他,江淮百姓要遭多少屠戮?“

殿内顿时分成两派。列侯中,跟着高皇帝打天下的老将们大多沉默,而年轻的郎官们则纷纷附和晁错。申屠嘉捂着胸口咳嗽,半天说不出话来。我看着他们争执,忽然想起前几日在长乐宫偏殿,窦太后握着我的手说:“启儿,你祖父当年杀了韩信、彭越,不是不爱他们,是不能让百姓再受战乱苦。“

“陛下!“周亚夫掀开帐帘走进来,甲胄上还沾着关外的霜气,“臣刚从细柳营回来,军中将士说,若朝廷杀忠臣以媚贼,他们便卸甲归田!“他单膝跪地,“臣愿领兵出征,十日之内必破吴楚联军!“

我望着阶下的群臣,忽然问:“你们谁去过吴楚边境?“列侯们面面相觑。“朕去过。“我站起身,冕旒的玉珠撞到鼻尖,“前年南巡时,朕在淮水边看见百姓用木桶背盐,说是要走三天才能到吴国换粮食。吴王的盐价是朝廷的十倍,粮食却只给一半。“

我走到袁盎面前,拿起那封血书:“这些乡老怕是不知道,吴王早就把他们的土地圈成了盐场。就算恢复封地,他们也无家可归了。“又转向晁错,“你总说削藩是为了朝廷,可曾想过睢阳城里那些背石头守城的百姓?“

晁错愣住了,嘴唇动了半天:“臣......臣只想着根除祸患......“

“祸患?“我冷笑一声,“最大的祸患,是看着百姓受苦却无动于衷!“我转向周亚夫,“给你三十万兵马,粮草从朕的内库出。告诉将士们,打下吴楚,就把吴王的盐场分给百姓,让他们再也不用背桶换粮!“

可局势终究没按预想的走。吴楚联军攻破梁国两座城池的消息传到长安时,申屠嘉在朝堂上呕了血。列侯们联名上奏,说“晁错不死,军心难安“,连窦太后都派人来说:“为了刘氏江山,有时候不得不舍些东西。“

我提着酒壶站在晁错府外,听见里面传来他教幼子读《尚书》的声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府门的铜环上还挂着去年朕赏赐的腊肉,风吹过,油脂滴在青石板上,凝成琥珀色的斑。

“陛下?“晁错开门时,手里还攥着书卷,袖口沾着墨汁。他看见我手里的酒壶,忽然笑了:“臣就知道陛下会来。“

我们坐在庭院里的老槐树下,他妻子端来的腌菜还带着乡土气。“臣昨日查了户籍,“晁错给我斟酒,“关东百姓比十年前少了二十万,多半是逃到藩王封地做了佃户。“他的手指在石桌上画着,“若能削平七国,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百姓,不出五年,关中的粮仓就能堆到屋顶。“

我望着他鬓角的白发,忽然问:“你知道外面都在说什么吗?“

“知道。“他仰头喝干酒,“说臣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他放下酒杯,眼睛亮得惊人,“可臣不在乎。臣小时候在颍川,见着地主把佃户的孩子拉去抵债,那时就想,若有朝一日能让百姓安稳种地,臣死也甘心。“

我别过脸,看着墙根下晒太阳的老母鸡。它们啄着谷粒,浑然不知即将到来的风雨。百姓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只想要安稳的日子,谁坐在龙椅上,谁当诸侯王,其实都不在乎。可朕是天子,不能不在乎——朕要让他们世世代代都能安稳啄食,不用怕哪天就被豪强抢了谷粒。

“传旨。“我站起身时,酒壶从手里滑落在地,“腰斩晁错于东市,夷三族。“

晁错的妻子尖叫着扑过来,被卫绾拦住。他却只是叩首:“谢陛下成全。“

行刑那日,我站在宣室殿的露台上,听着东市传来的喧哗。风吹起案上的《削藩策》,上面有晁错改了又改的批注,最后一句是“民为水,君为舟,削藩即疏淤,淤清则舟安“。

远处,周亚夫的大军正出函谷关。尘土飞扬中,我仿佛看见无数百姓举着锄头跟在后面,他们的鞋上沾着泥,眼里却闪着光。

晁错的死并没有换来叛军的退缩。吴王在广陵杀了前来议和的使者,用他的血祭旗,继续西进。袁盎跪在地上请罪,说“臣识人不明“,我却只是挥挥手:“起来吧,你也是想止战,只是没看清病根。“

病根不在晁错,在分封制本身。在高皇帝那代,分封是为了让刘氏子弟镇守四方;可到了朕这代,那些子弟已成了吸百姓血的毒虫。就像父亲种的那棵老槐树,枝桠太密,不修剪就要枯死,修剪时流的血,是为了让它活得更久。

“陛下,睢阳快守不住了!“梁国的信使跪在地上,甲胄裂开的口子露出渗血的皮肉,“大王说,就算拼到最后一人,也不会让叛军过睢水!“

我将梁王的奏报拍在案上,周亚夫的密奏恰好送到:“臣已断吴楚粮道,叛军三日之内必乱。请陛下命梁王再坚守三日。“

卫绾在一旁低声道:“陛下,宫里的禁军可以调出一半......“

“不行。“我打断他,“禁军要守着长安,守着关中的百姓。“我拿起笔,在诏书上写下“朕与梁王共生死“,“告诉梁王,朕把先帝留下的虎符给周亚夫送去了,这三天,朕在长安陪他一起熬。“

夜幕降临时,我独自一人登上未央宫的钟楼。月光洒在长安城的屋顶上,像一层薄霜。远处的霸陵隐在夜色里,父亲的寝陵前,去年种下的柏树应该已经成活了。

“父亲,“我对着夜空低语,“您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这锅小鲜已经生了蛆,朕不得不猛火去煮。“风吹过铃铛,响声里竟像是有无数百姓在应答。

周亚夫的军报在三更送到:“叛军已开始抢粮,吴楚联军内讧。“

我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忽然想起晁错说过的话:“百姓就像谷种,只要给他们土地和阳光,就能长出希望。“

远处传来鸡叫声,一声接一声,穿透了黎明前的寂静。朕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这一战,不是为了刘家的江山,是为了那些等着日出而作的百姓,为了他们鞋上的泥永远只是泥土,不是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