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朱由检,只想躺平当王爷 第15章 戎政三策

作者:陈道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9 14:05:1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玩具事小,国事事大。

封建时代的掌权者容易以性情做事,所以朱由检也不得不顾忌天启的心情。

玩具不适合在这时候拿出来,给天启泡杯茶舒缓一下心情还是可以的。

“我大明地大物博,面对建奴却一直败多胜少,朕无能啊。”天启唉声叹气,表露真情。

朱由检摇摇头,这种问题都是经过历史积累的,怪不到天启头上。

“皇兄不必自怨,我明军孱弱并非一两日了。”

接着朱由检就跟天启说了件事,当然了,大多是他在坊间听到的。

京城能感受到明军孱弱的就是京营了,朱由检说了很多,概述一下就是。

京营中高层将官都是勋贵子弟,与底层士兵存在隔阂。

而吃空饷喝兵血则是压在底层士兵的一座大山,现在还经常被奴役。

偶尔还要被叫去修园子,有没有工钱另说,这是士兵该干的事吗?

天启点头表示认可,“朕并非不知,之前也派了李春桦协理京营戎政,然收效甚微。”

“京营本身底子就已经烂透了,派谁去都一样。”朱由检下了定论。

就如同满清中后期的八旗子弟一般,好歹人八旗子弟还有国家养着,京营就真是爹不疼娘不爱了。

“勋贵如今已无实权,若是再把京营整顿了,满朝文武就真要与朕离心离德了。”

“勋贵与皇室本就一体,皇兄,说句难听的,大明一旦有倾覆之危,勋贵岂能幸免?”

天启一窒,话很难听,毕竟大明最大的勋贵就是皇帝,但不是没有道理。

“京营情势错综复杂,朕其实也颇为棘手。”天启试探性询问,虽说他也不指望能从朱由检口中听出什么解决意见。

“很简单,既然中高层将官与底层士兵已经有了隔阂,那就争取底层士兵,皇兄可以提拔底层士兵为中层军官。”

“由皇兄直接或者派人间接掌控,这样底层士兵就只会听从皇兄的圣谕,高层将官则没有话语权。”

还真有?天启面色如常端起茶杯抿着,实则内心讶然,“如吾弟所言,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

天启暗暗点头,这个方法的可行性挺高。

回过神来,是啊,武宗皇帝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只是。”朱由检顿了下,有些不好开口。

“只是什么?你我兄弟,但讲无妨。”天启朝旁边的王体乾摆摆手。

王体乾会意,不着痕迹地看了朱由检一眼,内心十分不解。

以信王殿下的聪慧,难道不知道作为藩王不应该提这些事情吗。

王体乾到工作室门口把太监都叫到殿门外,又吩咐殿门当值的褚宪章,没有皇爷允许,任何人不准进来。

“只是皇兄,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关键还是钱啊。”

“底层士兵常受剥削,生活早无以为继,臣弟前几天想出城时经过东直门关厢,甚至见到一些士兵打扮的在卖儿卖女。”

“满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秦为何纵横天下统一六国。”

“就是因为大秦对底层士兵从不剥削,军功授爵从不吝啬。”

“我大明取消了子爵男爵,起码军饷要给够吧,现在当兵吃粮也成为奢望。民间不是有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大明又如何奢望他们能不畏死打胜仗呢?”

朱由检一口气说了很多,他知道这些情况天启肯定清楚,只是顾忌勋贵无力改变罢了。

至于忠君爱国,呵呵,底层士兵被剥削的时候,他们的君有作为吗?他们的国救他们了吗?

这句话朱由检没说,大明的某些皇帝还是要吐槽的。

或许这些皇帝知道,但不敢大刀阔斧改革。

自正统之后,军事方面做得好的就剩下成化帝了。

后面越来越烂,搞得动物学家还得给自己安一个朱寿的别名才能有名义接触军队。

搞什么?这是封建时代啊,皇帝接触军队还要搞个化名?

这怎么玩?

天启知道他说的是事实,所以没有反驳,君臣文武行事都要讲利益,何况士兵百姓呢?

“朕,不如历代先帝远甚。”说完天启眼眶有些红,捏着茶杯闭上眼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此时工作室只有兄弟两人,天启也动了真情。

“咳咳。”悲切之下,喘气都受些影响了。

朱由检难得没有安慰,直面问题或许难堪,但一直活在虚假的逢迎中是不对的。

“皇兄,臣弟年少懵懂,不懂国家大事,但我太祖立国,本就是靠底层士兵一刀一剑打下来的。”

“如果国家不能好好善待他们,那用不了多久,国将无兵可用了。”

“吾弟有什么好办法吗?”天启颇有些失魂落魄的样子。

朱由检本不想过多参与,不过见这个皇兄心力交瘁的模样,终究有些于心不忍。

躺平是自己的终极目标,如果江河沦丧也躺不了。

说服了自己,朱由检思考片刻便说道:“臣弟有三策,其一,派一位皇兄信得过的大臣,总督京营,亲掌士兵。”

“其二,补足军饷,由皇兄信任的大臣或中官亲自发饷,确保每一份饷银发到每一个士卒手里,同时尽可能提高底层士兵的待遇与抚恤。”

“其三,建忠烈祠,为大明征战沙场的士卒,建一座可以安寝之地。”

第二条和第三条其实是朱由检最希望能够做成的,毕竟朱由检是从人民子弟兵那个年代过来的,当兵流血又流泪在朱由检看来,简直无法接受。

末了朱由检加了句,“臣弟所说想必粗浅,具体能否实施,还需皇兄与大臣商议。”

天启沉吟片刻后摇摇头,他红着眼,声音有些嘶哑,“吾弟所言前两策或许可行,第三策忠烈祠,立意甚佳,但如今国库空虚,九边仍有欠饷,至少此事在眼下恐难奏效。”

“财政这个。。臣弟也没什么好办法了。”不是朱由检不愿说,而是经济这方面他也不是很懂,加上现代的经济理念也并不适合此时的大明。

天启一时无言,大明经济很烂,他也知道。

“不过,臣弟有些见解,皇兄或可听听。”

“但讲无妨。”

“臣弟以为,当下朝廷财政的最大来源就是税收,不知现在财政税收情况如何。”

天启说了一个大概,朱由检听得比较模糊,但总结就是朝廷的财政入不敷出。

至于为何模糊,原因也让朱由检相当无语。

在高度不发达的封建古代社会,大明几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银库。

如工部的节慎库,嘉靖二十九年贮银一百万余两,后逐年减少。

三十二年七十万两,三十七年五十六万四千九百两。

万历二十四年增至百十万余两,四年后仅存七八万两,万历三十三年则罄然无分毫之蓄。

尚书是人,侍郎是人,主事也是人,这么大一笔银子放在那里,不是人人都能不动心的。

归根结底,终明一代,国家从未建立过统一的财政收支体系。

朱由检叹了口气,这种局面其实并非没有办法应对。

打破重来就是了,只是这样造成的动荡不是现在的大明可以承受的。

天启当然也明白,魏忠贤搜刮的钱粮也解不了困局,九边欠饷依旧严重,百官欠俸仍未补发,民生社稷早已糜烂。

朱由检最终还是没有把魔方拿出来,他心情沉重离开了乾清宫。

在他离开后,天启枯坐一会,唤来王体乾。

此时天启的脸色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情真意切,他揉着眉心有些疲惫地说,“让北镇抚司去查,最近有没有什么人接近信王。”

王体乾跪伏在地,闷声道:“陛下,老奴问过王承恩,也问过王府周围北镇抚司的锦衣卫,都说信王最近并未与陌生的人来往。”

天启疑惑,难道这些都是朱由检自己的想法?

朱由检是很聪慧,这点天启不否认。

还是说朱由检察觉到自己有意让他参与朝政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