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北上月余,身侧无有长孙氏相伴,仿若万蚁食髓。

二人岁十几而定终身,青梅竹马,两情相悦。

李世民思索良久,最终还是放弃把长孙氏接过来。

同来北地解相思之苦,不如他复归长安,以后位与之!

傍晚,长孙无忌来报,长安有信件送到。

“何人?”

李世民问。

“送信者,前千秋殿细作无舌,书信者秦王妃、李元嘉。”

长孙无忌激动道。

长孙氏是他家妹,二人少时丧母后又丧父,与同父兄长孙安业相恶,幸被舅父高士廉接入府中养育,否则便要露宿街头了。

故而,兄妹感情颇深。

“速将无舌带来见寡人!”

李世民急道。

不多时,无舌入殿,将两封信交与李世民。

“汝未受到牵连?”

李世民虽着急看书信,但还是耐着性子问询一二。

“韩王宽仁,恕奴之罪。”

无舌回道。

“如今长安局势如何?”

李世民又问。

无舌低头不答。

“辅机,差人好生安顿。”

李世民没再追问。

方才为试探,他获取消息的渠道何止一条?

比如,老十一于庆功宴大放异彩,两首佳作冠绝群僚。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解疆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说实话,李世民艳羡的紧,他攻克朔方后想学着李元嘉,赋诗几首赠与诸将,用来鼓舞士气。

然,笔墨有限,写不出老十一的味儿。

只能作罢矣。

“这小獠儿跑的倒是快!还能想到着女装出逃!呵!”

李世民嘀咕道。

旁边的长孙无忌暗道,二郎戏颉利南下,十一郎戏义成公主称帝,二郎着女装克朔方,十一郎着女装逃长安,把突厥二首脑安排的明明白白,不愧是一个爹生的!

李世民将李元嘉的信丢到一旁,小心翼翼打开长孙氏的信。

大致内容为,妾与女弟众儿郎皆安,郎君勿念之。

后文用大幅笔墨诉说李元嘉对她们多照顾,与十一郎相交是多么明智之举云云。

“辅机,汝也看看。”

李世民将信件递去长孙无忌,复又拿起李元嘉的信。

刚看前半段,便有些生理不适。

这个小獠儿是要腻死人乎?

汝瞅瞅,这写的都是甚!

心随鸿影遥牵?梦绕兄颜久念?欲似死而更生?亲深墨淡,情长纸短?忆兄欲死,不知何计?

还爱弟!!!

长孙氏的信,都没这么露骨黏糊!

李世民忍着不适读完全信,顿觉如释重负。

“这小獠儿,莫不是有求于寡人?”

李世民嘀咕道。

“大王,会不会是拉拢舅父与房杜等人?”

长孙无忌道。

长安发生的大事,自有人飞鹞传信于朔方。

比马可快多了!

“哼!想拉拢十八学士入通文馆?那是在做梦,寡人心腹,岂是何人都能用之?”

李世民傲然道。

李二凤对自己的个人魅力,很自信。

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常何还是王眰,表面都是太子的人,但实际唯他马首是瞻。

“某回信与观音婢,辅机也回一封吧,免得观音婢挂心。”

“喏!”

……

长安,大理寺。

李元嘉跽坐牢门外,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龄等人皆看向他处。

“汝等真以为寡人是求着你们入通文馆?”

李元嘉冷笑道。

“韩王莫白费心机,某等既为秦王府幕僚,便生是秦王府之人,死是秦王府之魂。韩王博览群书岂不知忠臣不事二主之理!”

高士廉回怼道。

且用李元嘉之言,反嘲讽之。

是你说的,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

此番又来拉拢某等作甚?

莫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呵呵,笑话!汝等以为寡人的通文馆何人都能入得?”

李元嘉再次冷笑道。

高士廉杜如晦等人不答,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李元嘉也不恼,自顾自道:“想入通文馆,须经寡人之试炼。否则,什么阿猫阿狗都入得,寡人的通文馆算什么?”

“小桌子小凳子,将木板笔墨取来。”

李元嘉又道。

不多时,黏着帛布的宽木板立于牢门前。

“咚咚咚!”

李元嘉习惯性的敲了敲木板。

而后写下几行字。

其一:大唐国力,何时及前隋大业五年之盛?

其二:如何速强国力,于武德朝至极盛?

其三:国力提升,人口暴涨,必然面对均田制崩溃,进而导致府兵制瓦解,大唐如何防患于未然?

李元嘉写完三个问题,复又跽坐。

“寡人与诸卿一辰之时,三题可答两题者,入通文馆。”

李元嘉话落,又张开小嘴,冰冰将一颗冰冰凉凉的葡萄送入口中。

恩!美味!

要不写本小说吧,题目李元嘉都想好啦。

魂穿大唐:我,李元嘉,没福硬享!

舒坦呀~

李元嘉享受时,宇文士及深视宽木板上的三道题目,监狱内的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也兴趣颇高,直盯着木板看。

这三道题,对任何国君及有志臣子的吸引力为核弹级。

……

临湖殿。

李渊正与裴寂、颜师古商议通文馆要事。

十一郎怕是很难收服十八学士,还得他们这些老猎手出马。

裴寂谏言,封官犒赏以利诱之!

颜师古谏言,令几人参修国史以视恩宠。

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所谓执笔春秋裁量褒贬,皆在笔走游龙之间。

既能抒发个人观点,又能名垂千古,哪位臣公能抵住此等诱惑?

老几位的分歧较大,给秦王府叛臣封官犒赏,那忠于陛下的臣子如何?若有人为封赏而效之,岂不适得其反?

至于参修国史,便更是如此了。

满朝公卿都盯着呢,让他们获此殊荣,朝臣们还不炸锅?

“二郎的驭人之术甚为高明,昔日大郎四郎欲拉拢尉迟恭,便碰的一鼻子灰,难啊!”

李渊叹息道。

这时!

内侍来报,大理寺狱卒殿外求见。

“带来殿前问话。”

李渊道。

“参见陛下!”

狱卒稽首于地道。

“韩王已至大理寺,有何进展?”

李渊问道。

“回禀陛下,并无进展。”

狱卒答道。

李渊并不意外,老十一虽聪慧,但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欲收服十八学士,须徐徐图之矣。

“不过…不过宋王给几位罪臣出了三道题目。”

狱卒又道。

“哦?是何题目?汝这狱卒,禀事为何大喘气?速速言之!”

李渊斥道。

“陛下恕罪!”狱卒冷汗都下来了,赶紧结结巴巴道:“其一,大唐国力,何时及前隋大业五年之盛?其二,如何速强国力,于武德朝至极盛?其三,国力提升,人口暴涨,必然面临均田制崩溃,进而导致府兵制瓦解,大唐如何防患于未然?”

狱卒话音刚落。

李渊、裴寂、颜师古瞬时起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