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朝臣常言,古今称富,莫如隋。

李渊深以为然,先不说前隋府库中的金银玉帛,被各路义军与之突厥的无以计数。

单说长安太仓,河洛洛口仓、回洛仓、河阳仓等仓廪的储备粮食,便能供应全国食用五六十年。

隋末动乱,义军浪费的粮食无以计数。

李密占据洛口仓时,开仓散米,无防守典当又无用文券,取之者随意多少,离仓后力不能致,委弃衢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辅践!

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编荆筐以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然!即便如此浪费,如今河洛几大仓廪还有前隋时期的陈粮。

可见,前隋之兴盛!

说一句隋以富强动之而危,并不为过。

说的再直白些,炀帝是把隋朝折腾亡的,但凡他是个阿斗一般的国君,隋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李渊反隋,亦羡隋之盛!

大业五年,北控突厥,西克吐谷浑,威震四邻,万邦来朝。

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拒绝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诱惑。

李元嘉的前两个问题,直直戳中李渊的心尖尖。

我大唐何时盛于隋?又如何盛于隋?

至于第三个问题,李渊同样上心,但如今大唐土地充盈,人丁稀薄,距离均田制崩溃尚早。

“速去大理寺!”

李渊道。

老三位未乘马车,而是纵马至大理寺,可见有多急迫。

“陛下…”

“莫声张,寻一处可暗观韩王之所。”

“喏!”

李渊未选择露面,是怕搅了竖子的计划。

其次,隐于暗处更能看清这竖子如何处事,是不是成事的料子。

不多时,李渊等人于侧后方安顿。

“啊…”

李元嘉伸了个懒腰,而后接过冰冰递过来的宣城紫毫笔。

“咚咚咚!”

“一辰以过,汝等竟无一人答出,甚至无片言建策。十八学士不过尔尔。”

李元嘉讥讽道。

“汝休要辱我等人格!”

高士廉道。

“寡人说的有错吗?房公,某且问汝,大唐国力,何时及前隋大业五年之盛矣?”

李元嘉看向房玄龄问道。

这时,侧后方的李渊点点头,这竖子很会找突破口嘛。

房玄龄少胆气,无高杜那般硬朗。

且家父先后仕于齐、隋、唐三朝睿智远见能洞察时局,而其子更胜于父。

房玄龄抬起头,鬓角流下一滴冷汗。

“依某薄建,大唐或百年后盛于隋。”

李元嘉点点头,按后世学者推测,唐朝的经济体量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完全赶超隋朝。

从武德元年至天宝元年,为一百二十余年。

“有何依据?”

李元嘉又问。

“某根据事实推测而来。”

房玄龄实话实说道。

“推测的还蛮准。汝等倒也有些才干,并非全为饭桶。”

李元嘉道。

不远处的李渊,心已凉透。

一百多年才能赶上前隋盛世,他再怎么活也来不及,莫说他,唐二世三世都赶不上。

“陛下宽心,韩王可还有第二道问题呢。”

裴寂提醒道。

“然也然也!就不知这竖子真有法子,还是有意刁难十八学士。”

李渊道。

监狱中,杜如晦冷笑道:“玄龄若言五十年,韩王也会说推测的准吧?”

显然,杜如晦不认为李元嘉一幼童能通晓政务,甚至预测国运。

号称神仙童子,真就是神仙童子了?!

“咚咚咚!”

李元嘉复又敲了敲宽木板。

而后在上面写下三个大字。

“生产力?”

房玄龄杜如晦疑惑道。

“咳咳,生产力也便是生产东西的能力,核心定义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李元嘉解释道。

十八学士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好像听明白了又好像没听明白。

李元嘉摇摇头,摆出一副就这还十八学士呢?怎么什么都不懂啊的表情。

他到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刻意为之。

想把这群人收服,就得表现出一种深藏不露,让人无法探到底的神秘感。

你懂得多?寡人比你懂得更多更多!

“简而言之,生产力与国力密切相关,甚至约等于国力。”

李元嘉解释道。

“然后呢?汝如何知道百年后,大唐的生产力,可以超过前隋?”

杜如晦问。

“因为生产力可以计算,也就是说,寡人能量化国力!”

李元嘉轻飘飘道。

“轰!”

满座皆惊!

“什么?你能推演…不是,你能计算国力?也就是说,大唐百年后超过前隋,你是靠算学计算出来的?”

“这怎么可能?国力如何计算?府库中的金银玉帛,仓廪中的粟米,倒是可以计算,但突厥贼心不死,不知何时又来劫掠一通,老天爷也不是每年都风调雨顺,意外太多了,根本无法计算。”

“然也然也!算一时可,算百年,韩王莫非戏辱我等?”

十八学士接连开口,完全不认可李元嘉所言。

甚至不远处的李渊都觉得匪夷所思。

老十一能目数群羊不假,怎还能计算国力?

此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咚咚咚!”

李元嘉又敲了敲宽木板,示意大家安静。

“首先,计算国力也就是生产力,要了解其计算公式。”

李元嘉在宽木板上写下。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力汝等都该知道,是人口。哪位知道前隋大业五年的人口有多少?”

李元嘉问道。

“户八百九十万,人口五千万。”

房玄龄答道。

“很好,然后再说劳动工具,前隋至初唐劳动工具没任何改变,我们将之计数为一,最后是劳动对象,也便是耕地面积。哪位知道前隋大业五年的耕地面积是多少?”

李元嘉再问。

“前隋民部有载,全国耕地面积五千五百八十五万顷。”

房玄龄又道。

李元嘉撇撇嘴,像看痴儿一般看着房玄龄。

五千五百八十万顷,折合后世43.56亿亩,这不是扯犊子嘛?

后世全国总耕地面积才19.26亿亩,红线为18亿亩。

一千多年前的隋朝,国土面积不如后世,开发使用耕地的能力,更不如后世

这里便涉及到李元嘉的第三个问题,土地与人口的矛盾。

“抛去民部数据不谈,前隋应该和大唐耕地面积相差无多,在八百万顷上下。”

房玄龄思索片刻后答道。

“然也!”

李元嘉点点头,表示认可。

八百万顷,也便是6.25亿亩,这个才是真实数据。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