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几天后,刘禅再次出现在常丰村时。

和以往一样,他并没有在那间教室找到刘尧,当他循着记忆找到村后那片稍微平整些的坡地,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了一下。

原本的空地上,赫然立起了一个简易的大棚子。棚子是用粗竹竿做骨架,顶上铺着厚厚的防水油布,四周用编织布围了起来,虽然简陋,但足以遮风挡雨。此刻,棚子里外都热闹得很。几个村民正扛着鼓鼓囊囊的麻袋,喊着号子,一趟趟地从停在旁边的农用三轮车上往下卸货,把麻袋堆进大棚里。麻袋堆起来,像一座座小山。

刘尧此时正站在大棚门口,手里拿着个本子,和驻村书记老张一边看着卸货,一边在本子上记着什么。他脸上带着汗,却洋溢着一种充实的兴奋。

“小胖儿!”刘尧一抬起头,正好看见站在不远处的刘禅,立刻高兴地挥手大喊,“你可算来了!快来看!”

刘禅快步走过去。

“看见没!”刘尧指着大棚里越堆越高的麻袋山,声音里满是成就感,“这就是按你说的,用你的那些钱来采买的粮食种子!这钱真是及时雨!”

他拍了拍身边一个刚卸下来的麻袋,发出哗啦的谷粒声,“全是粮食种子!能自己留种的好种子!不是杂交稻那种一次性的!我们精挑细选了好几家供应商,总共采买了二十万的货!够咱们村,还有邻村,明年开春好好种上一季了!剩下的钱,还能再买点肥料农具啥的…”

刘禅看着那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麻袋,听着刘尧兴奋的话语,心里却飞快地盘算着。二十万?换算成汉代的度量…他眉头微微皱起。不够。蜀中万顷良田,这点种子,杯水车薪,就算能够一代代的留种将量滚起来,那也是需要时间。

而对刘禅来说,最初的种子数量越多,最后所需要滚起来的时间就越少,所以第一批种子一定要多!

“刘老师,”刘禅开口,声音很平静,“这些种子很好。但…好像还不够啊。”

“不够?”刘尧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有些不解,“小胖儿,这已经不少了,咱们这山沟沟里,加上邻村的地,完全够用了啊?还能剩下不少呢!”

刘禅摇摇头,目光扫过那些麻袋,语气很认真:“不够。刘老师,我想让…让更多地方的人,都能种上这样的好种子。让更多人吃饱饭,至少周围的几个村都用上吧,二十万,不够。能不能…再买二十万的种子?”

刘尧愣住了,看着眼前这个胖胖的少年。少年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眼神却很坚定。刘尧心里猛地一热。这孩子…心真大啊!不只是为自己村,是想让整片大山里的人都能受益?

这份心思…刘尧只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他用力拍了拍刘禅的肩膀:“好小子!有志向!行!刘老师支持你!既然你视金钱如粪土,那老师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张书记!”

旁边的驻村书记老张也听到了,惊讶地看过来。

刘尧直接对老张说:“张书记,听见没?小胖有大志向!咱们再追加二十万的种子采购!还是老规矩,要能自己留种的好种子!”

老张头张了张嘴,看看刘尧,又看看一脸平静的刘禅,最终点点头:“行!刘老师,小胖有这心,是好事!我这就联系供货商!不过…量这么大,调货需要点时间,估计最快也得五天左右才能全部运到。”

“五天…”刘禅默默算了下时间,点点头,“可以等,时间来得及。”

当大事情敲定后,看着村民们继续热火朝天地卸货入库,刘禅转头对刘尧说:

“刘老师,这几天都没上课了。我想接着学点新东西。”

刘尧看着少年渴望的眼神,心里那点感动更浓了。这孩子,自己掏了这么大一笔钱出来做善事,心里还惦记着学习。他笑着对驻村书记说道,

“张书记,这边你盯着点啊,我带小胖回去上课了!”

“去吧去吧!这儿有我呢!”书记挥了挥手。

两人回到那间熟悉的、由旧屋改成的小教室。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灰尘正在光柱里跳舞,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

刘禅则是继续坐在那张十分熟悉的小板凳上,拿出笔记本和笔。

刘尧顺手倒了杯水给他:“想学点啥?今天。”

刘禅没有马上回答,似乎在组织语言,也在想着如今大汉什么是最为紧要的。

大汉需要的好像还有很多,关于军队的,关于用人的,关于北伐,关于日常治理国家的,所需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但眼下最要紧的....刘禅想起成都城外那些刚刚收归国有的铁坊,里面的铁器以及市面上流通的铁器都有一个共同点——铁质不够坚韧。

这就代表到时候军队上战场的时候,会很吃亏,这种情况一直有,只不过之前钱都用在养兵上,至于这些武器还没有闲钱进行改革。

而现在国库充盈了,刘禅手里也有钱了,自然底气充足的可以给军队提升硬件设备。

“刘老师,”刘禅抬起头,眼神专注,“这几天我在地里干活,锄头不小心砸到是石头上裂了一条缝,我就在想,若是三国时候,他们那些铁器,以及武器是不是也这么脆?有没有什么改进的方法啊?”

“哦?古代做铁器?”刘尧来了兴趣,也拉了张凳子坐下。“那我先问问你,你觉得那时候的铁器会有什么问题?我们来对症下药作出改良。”

“就是…打出来的铁器,有的地方硬,有的地方软,不够…结实。容易断,或者卷刃。尤其是刀剑、农具这些要受力的地方。”刘禅尽量用简单的词语描述。

“哦!你说的是铁器性能不均匀,强度韧性不够呗?”刘尧一听就明白了,“这在古代…呃,我是说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挺常见的。主要问题出在几个地方。”

刘尧拿起粉笔,在简陋的大青石黑板上画起来:“首先,是燃料。古代若是烧铁,那用的一定是木炭吧?”

刘禅迟疑的点了点头:“额,好像是木炭。”

刘尧扶了扶自己的额头,“不用犹豫,肯定就是木炭。”

“木炭火力不够猛,温度达不到很高,而且烧出来的铁,里面杂质多,主要是碳分布不均匀。”

刘尧在黑板上画了个炉子,“碳含量高的地方硬但脆,碳含量低的地方软但韧。所以整个铁块性能就差。要解决这个,最好是用煤,或者焦炭。煤烧的温度高,能更好熔化铁矿石里的杂质。”

“哦对了,当时三国时期煤好像叫做石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