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士绅也不是傻子,买地可以但是田地所承担的赋税还是你的,再说等你受不了逃难这些地变成无主的以后,只要贿赂一下衙门的胥吏,这地不花一分钱不还是自己的么?
这些田地之中好的田地比如水浇地直接就被士绅豪强给霸占了,另外一部分田地由于离河边较远必须要靠沟渠灌溉。
现在大部分的沟渠年久失修,完全成了摆设,士绅也不愿意掏钱维修,有这些钱还不如多买些水浇地,那些地靠近河边,连沟渠都不用,直接就可以饮水灌溉。
虽说这些地重新开垦出来容易闹出纠纷,但王应麟不怕,那就闹吧,看看是这些人的拳头硬还是他的刀枪硬。
崇祯七年二月初二,王应麟带着几名亲兵前往匡堰屯子弟学校,这个学校是上个月过完年后,刚刚建成的,拥有四名老师,一名校长。
学校的名字是王应麟亲自取的,并由王应麟亲自题款,他的毛笔字继承于原身,写的还不错。
像这样的学校还有两处,一个叫彭桥屯子弟学校,一个叫樟树屯子弟学校,顾名思义一个在彭桥屯,一个在樟树屯,人员都是同样的配置。
招收的学生都是王应麟麾下的士兵家属,以及为王应麟种地的军户、民户的孩子。
招收的年龄卡在六岁以上,十四岁以下,之所以这样招收是因为年龄太小还不记事,年龄太大已经定型,学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学校教授的科目只有两科,国学和数学,学制三年,但是每年都会有考试,平常的考试成绩和三年后升学的考试成绩汇总到一起。
成绩排名前列的会升到更高等的学府,学些在这个时代比较深奥的知识,比如化学、物理、机械等等学科,虽然这个学校现在还没有影子,但是慢慢来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现在还是他们打基础的时间,国学和数学就够他们学习了。
学生分成两帮,但是却不按年龄,有基础的学生为一帮,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学生为一帮,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六七岁的孩子和十一二岁的孩子坐在一起学习的画面,这也是没有办法,如果按照年龄分班,那么没有基础的学生他们根本就学不明白,功课会越拉越大。
两名老师教授高年级,两名老师教授低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些最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数学就学习些加减这些最基础的东西。
有基础的学生学些论语、春秋、史记等等书籍,不过王应麟剔除了其中的一些糟粕,比如什么忠君思想,王应麟将其改成爱民。
在他看来,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因噎废食,之所以现在的儒家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归根结底还是封建君主需要。
后世的人为了迎合,将其慢慢修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春秋时期的孔老夫子可不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抗,讲究以德服人的读书人,他可是身高一米九,讲究一言不合就拿剑以直报怨的彪形大汉。
至于数学就加了些乘除,一元二次平方之类前世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学的东西。
国学老师还好说,直接在观海卫和余姚、慈溪等地招聘,江南地区文风兴盛,科举难度可以称之为地狱难度。
有很多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生计没有着落,只能从事教书,王应麟经过一番挑选,选出了六名老师,三名校长。
数学老师就稍微麻烦点了,没有办法王应麟只能先从自己这里找人顶上,自家商铺的这些人从小就学习记账。
教个小孩子还是可以的,就这样将老师的人员确定,王应麟给各位老师开出每月三两的束脩费用,校长五两。
这个费用可以了,以往私塾的先生每家也不过收取十几文铜板,甚至有些人拿不出钱,拿几升米顶束脩也是可以的,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这个条件引得不少教书先生为之心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假设一共有二十只母鸡,我今天吃了三只母鸡,明天吃了三只母鸡,那么还剩下多少只母鸡?“
这个学校并不大,除了老师所在的一个小房间以外,就只有两间教室,王应麟站在学堂的教室外面,听着里面传来老师讲课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
他伸手制止了一旁这座学堂的校长,一个五十多岁教了多年书的老秀才,想要将各个教室停止讲课,将他们叫出来听王应麟讲话的动作。
“不用如此,张校长,最近学校刚刚开课,一切事物百废待兴,还望先生能多多费心。”
张恒身穿青布直綴,头扎网巾,身上的衣服虽然已经显得陈旧,但是却浆洗的很干净,他抚着自己花白的胡子笑呵呵对王应麟道,
“大人对学子的教育很是上心,一切书籍课本全部由大人出资,每天还供应一次午饭,老朽教了这么多年的学生还从未见过大人这样的行为,在下深感敬佩。”
张恒说的情况倒也是真的,王应麟最开始的想法是他来招聘老师,免费教导学生,书本费这东西他掏,这个时代因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已经不像两汉唐宋时期那样昂贵,甚至还需要人进行抄书来保存书籍。
更何况书籍这东西只要保存好了完全可以循环使用,这一批用完了交给下一批接着用,这样用不了几个钱。
王应麟想的挺好,但是来学校上课的学生却没有几个,这个年代的孩子不像现代,成年以前以学习为主。
这个时代的孩子只要到五六岁的年龄都要帮父母干活,到了十二三岁更是成为家里半个顶梁柱,耕田、打猪草、喂鸡什么活都要干,根本闲不下来。
在这些普通人的心里,考功名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很遥远的事情,一家只出一个男孩就好,那么多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家里的活不干了?吃什么喝什么。
最开始碍于王应麟的面子,一个屯大约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入学,王应麟也不能让他们强制学习,所谓的义务教育在这个时代行不通,还是得从根子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