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五六十年代,他外婆那一代人就是上半天学,下午去帮家里干农活,这样两不耽误,王应麟来个双管其下,每天学习两个时辰,一个时辰的数学,一个时辰的国学,中午管一顿饭,下午不上课,让孩子回家。
附近的村民一听还有这么好的事有多少孩子就往学校塞多少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每天能省一顿饭也是个好事,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一个月下来也能省不少粮食。
更何况还能学知识,其实不是这帮人目光短浅,自古以来万般佳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就刻在人们心里。
可是现实条件实在不允许,在一个什么都需要人力的年代,少了一个劳动力可是件很要命的事情。
这个条件一出,不仅是王应麟手下那几个里屯将孩子送过来念书,就连附近的村子都想把孩子送来,毕竟这年头上哪去找这么好的事情。
最后王应麟一看这样不行,一是人数太多,长时间下去他根本负担不起,另外仅凭这几个老师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教导这么多人。
还一个就是这件事太过招摇,他又是练兵,又是垦荒,还免费建学校教学,在别人眼里他这行为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王应麟下令,处自己手下的那些孩子以外,外来孩子一律交学费,并且中午不管饭,一听这个消息,送孩子来的人基本上全走光了。
只有一小部分的百姓觉得这里教的还不错,反正也要入私塾,上哪学不是学,这里就挺好,于是交钱也要在这里上学。
王应麟和张恒又聊了几句,嘱咐其多教导学生们以往的一些英雄事迹,比如霍去病、岳飞、等人的事迹,不要教导学生们一些假大空的繁文缛节。
张恒面对王应麟的一切要求就是表示满足,他是读书人之中比较开明的,也经历过社会的毒打。
知道每个月五两银子的束脩不是那么好拿的,所以并不像那些读书读傻了那些穷酸读书人一样,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东西挂在嘴边。
这也是王应麟选择他的当校长的原因,其实也不光是他,被王应麟选来当老师的,就没有那种穷酸毛病,凡是有这个毛病的都被他给剔了出去。
见到一切都正常,也没什么好转的王应麟与张恒告别带着手下亲兵骑着马返回了观海卫。
天刚破晓,晨光熹微。
观海卫左千户所营房内的校场上,此时的军营里的众人正身背四十斤的沙袋进行早餐前的五公里例行晨跑前的准备,今天的执星官是第二司的百总张力。
他入伍前在石矿干过矿工,长得虎背熊腰,最开始的时候是个小队长,在历次剿匪的战斗中表现突出,王应麟根据他的表现进行提拔,历任队长、旗总、百总,现在已经成了在金华的那批士兵中官职最高的人之一。
各个司的百总清点完人数后向张力汇报,等到所有人都到齐后,张力迈着整齐的步伐小跑到王应麟的面前大声道
“大人,观海卫左千户所所有人员已经集合完毕,应到五百二十六,实到五百二十六人,请大人指示!”
这五百二十六人包含王应麟的亲兵在内,王应麟的亲兵也偷不了懒,王应麟每天早上都会跟着队伍跑上一圈,然后再做自己的事,除非遇上极端恶劣天气全体取消训练,否则哪怕是刮风下雨也是雷打不动。
等到王应麟跑完回到办公地点,这些亲兵还要接受比普通士兵更为严格的训练,王应麟也相应的提高了他们的待遇,每月的饷银和小队长看齐。
“稍息,立正!”
王应麟看着眼前整齐划一的队伍,心里不由得满意,他估计即使现在对上相同数量的后金兵,眼前的士兵也能战胜对手,不过那样做的后果就是即使能赢自己损失也不会小。
王应麟将指挥权交给张力,他自己则跑到队伍里,他向王应麟执了个军礼,吹起脖子上的竹哨。
整支队伍迈着整齐地步伐从营地出发沿着东门大街前往东门迎曦门,跑到内护城河河边,再跑回来,差不多就是五公里左右。
此时的东门大街上已经有不少商铺开业了,大家经过这半个月左右的适应,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个个站在街边,饶有兴致的看着这每天早上都会进行的西洋景。
王石将身上沙袋的绑绳紧了紧,这东西要是松了跑起来可是要费不少力气,同时他紧紧盯着自己旗队的人,防止队形混乱或者有人掉队。
“乖乖,这些人穿的可真精神。”
“可不是,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看见军纪这么好的军爷,有了他们在还怕什么海寇。”
街上的人看着眼前的精神饱满,整齐划一的队伍从眼前跑过,不由得啧啧称奇,即使看了半个月,但每次从他们面前经过的时候仍然会让人感到震撼。
以往时候见到的军队如果是卫所兵,基本上和观海卫的卫所兵一样穿的破破烂烂,哪怕防备海寇的时候见到的那些营兵,精气神也和眼前的队伍差的太远了。
听到周围的人在自己身边议论纷纷,王石不由得挺起了胸膛,他对现在的日子很是满意,待遇待遇啥的就不说了,现在出门到城里采买物资。
只要你穿着军服,那就有人冲你竖大拇指,当然也只有他们有这个待遇,对于其余丘八来说,民众还是有些避之不及的。
“李狗子,注意队形!”
王石一边跑着一边查看队伍情况,有零星的人员导致的队列不整及时的进行调整。
一盏茶的时间过后,队伍来到了东门,东门还和以往一样,这座城门自嘉靖年间因为防倭经过大修之外,这些年基本上就是缝缝补补,只要城墙不塌就行。
城墙外包着的青砖有不少都已经脱落,露出里面黄褐色的夯土层,就像牛皮癣患者皮肤上的斑斑癣块,看的让人颇为不舒服。
队伍此时都已经习以为常,列成一字纵队,先后通过迎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