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好圣孙,从随郑和下西洋开始 第9章 棋局

作者:大乘期史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5 23:05:4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将皇太孙殿下请到后园的澄心亭,上新烹的上好岕茶。”

朱瞻壑特意吩咐了一声,岕茶产自湖州长兴,乃是明初名茶,太祖皇帝朱元璋都曾赞誉过。

“是,殿下。”管家领命匆匆退下。

朱瞻壑整理了一下衣冠,缓步向后园走去。

汉王府的后园,不像江南园林那般精致婉约,更多的是北方的大气与疏朗。

澄心亭是一座八角凉亭,建在园中一处小湖旁,夏日里荷风送爽,是府中最清幽的所在。

当朱瞻壑抵达时,朱瞻基已经等在那里了。

他今日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常服,腰间系着一根碧玉带,头上简单地束着玉冠,少了几分威仪,多了几分俊雅。

他负手立于亭边,正眺望着湖中残荷,神情淡然,仿佛只是来此赏景。

“让皇兄久等了,是小弟的不是。”朱瞻壑上前一步,拱手行礼。

“壑弟何须如此客气。”

朱瞻基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昨日在朝堂之上,二弟献上神粮,一鸣惊人,实在是可喜可贺。今日特来,一是道贺,二是有些事情,想与壑弟私下请教一二。”

朱瞻基并没有摆出皇太孙的架子,言辞也极为谦逊,但朱瞻壑却丝毫不敢大意。

这位堂兄,历史上以“仁宣之治”闻名,其政治手腕和智慧,绝非寻常。

“皇兄谬赞了,小弟不过是侥幸罢了。皇兄有何指教,小弟洗耳恭听。”

朱瞻壑侧身引手:“皇兄请坐。”

两人在亭中的石桌旁相对而坐。丫鬟很快便送上了新烹的岕茶和一盘精致的棋具。

茶香袅袅,沁人心脾。

“闲来无事,不如与壑弟手谈一局如何?”朱瞻基微笑着提议,目光落在了那副玉石棋子上。

“好。”朱瞻壑欣然应允。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是一次试探。

棋盘很快摆开。

猜先之后,朱瞻基执黑先行。

“壑弟此番领了农务实验处的差事,圣眷优渥,前途不可限量啊。”

朱瞻基落下第一子,占据了棋盘的星位,状似随意地开口:

“只是听闻此事千头万绪,涉及土地、人手、钱粮诸多方面,不知二弟可有周全的计划?人手方面可还够用?若有短缺,我在东宫虽然不掌实权,但或许还能帮衬一二。”

这话听起来像是兄长对弟弟的关怀,实则是在探查朱瞻壑的办事能力和背后是否有其他奥援。

朱瞻壑微微一笑,在中腹应了一子,棋行中正平和:

“多谢皇兄关心。皇爷爷隆恩,已拨付了启动的钱粮和土地。

至于人手,小弟打算明日先去拜会户部夏尚书,看看朝廷的章程,再行定夺。毕竟是新设的衙门,一切都得摸索着来,不敢劳烦皇兄。”

他巧妙地避开了是否缺人手的直接回答,只表明自己会按规矩办事,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并非毫无准备。

朱瞻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又落一子,棋风陡然变得锐利起来,直指朱瞻壑的薄弱之处:

“农事不比其他,受天时地利影响甚大。壑弟从海外带回的新作物,远渡重洋而来,其水土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皆是未知之数。

壑弟可有十足把握?若有个万一,恐怕会让皇爷爷的一番美意付诸东流,朝中那些言官的嘴巴,可是不饶人的。”

这话的潜台词便是,你这差事风险极大,若是失败,不仅你自己身败名裂,还会连累皇爷爷的声誉。

朱瞻壑在对方的攻势中稳稳地做活了一块孤棋,方才抬起头,迎向朱瞻基的目光:

“皇兄所虑极是。正因如此,小弟才不敢大意。

这三种新作物,小弟在归航途中,便已用木箱盛土,悉心照料试种过,观察其生长习性。

此番在京郊皇家农苑,亦会先开辟小块试验田,精耕细作,摸索其脾性,待有了十足把握之后,才会逐步推广。绝不敢因一己之私,罔顾国家大计,更不敢让皇爷爷失望。”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言官……自古以来,革故鼎新之举,哪有不招非议的?只要我等行事端正,一心为公,些许非议,无需在意。”

‘他在试探我的决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朱瞻壑心中明镜一般,‘更是在看我是否会因为困难而退缩,或者将责任推给他人。’

他知道,历史上的朱瞻基,在即位初期也面临着宗室的挑战(就是自家老爹)和朝臣的质疑,但他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意志,一一化解。

这样的人,绝不会欣赏一个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懦夫。

朱瞻基听完这番话,半晌才缓缓落下一子,棋盘上的局势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即便新作物试种成功,其产量若真如壑弟所言那般惊人,大规模推广之后,对现有粮价、民生乃至朝廷漕运、仓储体系,都将是巨大冲击。二弟可曾思虑过这些后续的连锁反应?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是最为致命的。

一种新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绝不仅仅是农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朱瞻壑的额角微微渗出汗珠。他知道,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之前建立起来的所有好感都可能荡然无存。

他斟酌着词句,然后抬手,在棋盘一个出人意料的位置落下了一子,瞬间盘活了自己的一条大龙,也打破了朱瞻基布下的包围圈。

“皇兄所言,正是小弟日夜思虑的头等大事。”

他正色道:“新作物的推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小弟以为,当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其一,初期仅在皇家农苑和几处官田试种,严格控制种源,详细记录数据,确保万无一失。

其二,若试种成功,可先在京畿地区小范围推广,观察其对粮价民生的影响,及时调整政策。

其三,至于对漕运仓储的冲击,小弟斗胆以为,这或许并非冲击,而是机遇。”

“哦?机遇?”朱瞻基的眉毛微微一挑,露出了真正的兴趣。

“正是。”

朱瞻壑肯定地说道:“若我大明粮食产量倍增,百姓丰衣足食,则国家可调动的资源便会大大增加。

届时,我们不仅可以充实粮仓,以备荒年,更可以考虑用多余的粮食发展畜牧业,改善军民膳食。

甚至,可以将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对外进行贸易或援助,以增强我大明在周边诸国的影响力。

至于漕运,粮食多了,运力自然要提升,这不正可以倒逼漕运体系进行改革,提升效率,减少损耗吗?仓储亦是同理。”

他侃侃而谈,将一些宏观调控和粮食战略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符合当前情况。

朱瞻基静静地听着,眼神中的惊赞之色越来越浓。

此刻听堂弟这番条理清晰、深谋远虑的分析,才知道自己大大低估了这位汉王世子。

这番见识,这份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范畴。

棋局不知不觉间已近尾声。最终,朱瞻基以半子之差,险胜一筹。

他放下手中的棋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壑弟棋力精湛,见识不凡,我今日真是受益匪浅。”

“皇兄过奖了。”朱瞻壑也笑着起身。

“农务之事,利国利民,万望壑弟多加用心。若真有难处,我的大门随时为壑弟敞开。”

朱瞻基郑重地说道,这句话,比之前更多了几分真心实意和期许。

“多谢皇兄。”

朱瞻壑亲自将朱瞻基送到王府门口。看着皇太孙的车驾缓缓离去,他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澄心亭的微风吹过,带着一丝凉意。

这位历史上的宣德皇帝,已经不再将他仅仅视为一个需要关照的堂弟了。

堂兄……

朱瞻壑在心中默念,希望你我,真的能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一些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