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朱高煦那场深夜长谈,像是为朱瞻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不再需要独自背负着那沉重的秘密,至少在家族的层面上,他有了一个虽然鲁莽但却足够坚定的支持者。
这也让他意识到,必须加快自己的脚步,将那些还停留在脑海中的蓝图,尽快付诸于行动。
接下来的数月,朱瞻壑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而充实。
白天,他将所有时间都放在农务实验处。
而到了夜晚,朱瞻壑则会换上便服,悄然前往郑和的府邸。
郑和府邸的书房,几乎成了他们的秘密议事厅。
两人以那份简易的“新明大陆”地图为基础,反复推敲着再次下西洋的每一个细节。
“郑公,您看,”
朱瞻壑指着地图上的一处:
“我们上次登陆的地点,过于偏僻,土著部落也相对原始。
若要进行贸易,或是建立补给站,这里并非最佳选择。
依我推算,若我们沿着海岸线向南航行约莫半月,应当能抵达一片更开阔的河口地带。那里的土著部落,或许会更集中,物产也更丰富。”
郑和则会根据他丰富的航海经验,提出实际的困难:“殿下,南下航线,我们从未走过,沿途的海况、洋流、暗礁皆是未知之数,风险极大。而且,船队的淡水和食物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这正是我要说的,”朱瞻壑胸有成竹地说道:
“所以我才建议,此次航行,必须带上足够的工匠和勘探人员。
我们可以沿途寻找合适的岛屿,建立临时的淡水收集点。至于食物,除了携带干粮,我那农庄里的土豆和红薯,易于储藏,产量又高,正好可以作为船上士卒的主要口粮,改善伙食,也能大大减轻后勤的压力。”
两人就这样,一个提出天马行空却又暗合逻辑的宏大构想,一个则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去填充和修正其中的细节。
那份最初还略显单薄的“再下西洋计划书”,在他们一次次的密会中,变得越来越详尽,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计划书中,详细阐述了预计的航线、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应对之策、预期能够获得的经济、政治、战略三方面的收益、所需的船只人员规模、以及一份经过朱瞻壑精打细算的、远低于前几次下西洋的预算。
这份计划书,既要用巨大的利益来打动皇爷爷那颗雄主之心,又要用周详的风险控制来应付户部夏尚书那些老狐狸的诘难,还得给郑和留足了临机专断的发挥空间。
朱瞻壑在灯下审视着这份凝聚了两人无数心血的文书,心中暗自感叹,要想办成一件大事,真是煞费苦心啊!
他深知,光靠他和郑和两个人,力量还是太单薄了。
要想让这份计划书在朝堂之上顺利通过,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秘密“串联”。
他通过管家,以汉王府采买的名义,秘密约见了一位与汉王府有多年生意往来、在福建海商中极有声望的大商人,林元景。
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茶叙中,朱瞻壑向林元景透露了一丝关于朝廷可能“有限度”地开放海贸的风声,并抛出了“以商养航”的初步构想。
“林掌柜,”
朱瞻壑端着茶杯,状似随意地说道:
“我听闻,南方的丝绸、瓷器,运到西洋诸国,价格便能翻上十倍。若是有机会去往更遥远、物产更富饶的‘新明大陆’,不知其利润,又当如何?”
林元景是个精明人,立刻就听出了弦外之音,激动得双手都有些颤抖:“殿下……若真有此等机会,我等福建商人,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别说十倍,便是百倍之利,亦非虚言!”
朱瞻壑微微一笑:“只是,朝中诸公,对开海多有顾虑。若要成行,怕是需要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朋友,在背后推上一把啊。”
林元景当即会意,郑重地向朱瞻壑保证,他会立刻去联络南方的几大商会,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巨大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愿意提供资金,支持世子殿下的“宏图大业”。
安抚住了商人,朱瞻壑又将目光投向了武将集团。
他通过父亲朱高煦,在一次汉王府的家宴上,邀请了几位如今赋闲在京、略感失意的年轻武将。
这些人,大多是开国功勋的子侄辈,骨子里都流淌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
酒酣耳热之际,朱瞻壑借着几分酒意,对他们说道:“诸位将军,想我大明军威之盛,北逐蒙元,威加海内。只是如今四海承平,诸位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岂不可惜?”
“世子殿下说的是啊!”一位年轻的将领慨叹道:“我等日夜操练,只恨不能像父辈一般,为国开疆拓土,博个封妻荫子!”
朱瞻壑笑道:“开疆拓土,何必只盯着北方那片草原?我听闻,大海的另一边,有广袤无垠的肥沃土地,其上邦国林立,土人孱弱,财富遍地。若能随船出海,建一番不世之功,未必就比封狼居胥的荣耀来得差!”
他这番话,说得在场的年轻武将们个个是两眼放光,热血沸腾。
光靠我和郑和两个人,势单力薄。朱瞻壑看着眼前这些渴望建功立业的武将和逐利而动的商人,心中暗道,这些人,虽然各有目的,但只要目标一致,就可以为我所用。
就这样,在朱瞻壑的暗中运作下,一张围绕着“再下西洋”的无形大网,已经悄然织就。
时间在紧张的筹备中悄然流逝。
秋意渐浓,农务实验处那边,也终于传来了决定性的好消息。
这一日,朱瞻壑正在府中审阅郑和派人送来的关于船只修缮的最新报告,袁直却一脸激动地闯了进来,连礼节都忘了。
“殿下!殿下!成了!成了!”
他手中捧着一个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沾满泥土的硕大土豆,激动得语无伦次:
“老夫……老夫刚才命人试着挖了一株,我的天,一株底下,竟然挂了这……这么多!这么大!”
朱瞻壑闻言,心中一喜,连忙跟着袁直赶往农庄。
只见试验田里,农人们已经小心翼翼地挖开了一小片土豆地。
一株株土豆藤被拉起,下面都带着一串串大小不一、黄澄澄的土豆,最大的竟有小儿拳头大小。
农人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袁直更是老泪纵横,他抚摸着一个圆滚滚的土豆,喃喃道:
“有了此物,天下百姓,再无饥馑之忧了啊……”
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整个农庄的上空。
朱瞻壑看着眼前这丰收的景象,心中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底气,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我向皇爷爷提议再次下西洋,也多了一些筹码。
他知道,万事俱备,时机已然成熟。
他立刻派人去请郑和,约定明日,便在早朝之上,一同上奏。
当夜,汉王府的书房内,灯火通明。
朱瞻壑在灯下,最后一遍审视着那份凝聚了他和郑和无数心血的《再下西洋,开拓新明大陆,勘探贸易,以商养航之万言书》,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