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逸编年 第39章 九龙孽起

作者:嚼烂笔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04:42:3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南清乾安五年五月十二日,夜,京都

傍晚的京城依旧活跃,离鸦在枝头哀嚎,惊醒每个沉睡的人。

“你!去东七街!你!到南八街和港口。全面封锁,一个不留!”

一位身穿飞鱼服的年轻男子急匆匆地下达完指令,转身离开漆黑的长街。无数篝火汇聚的长河,在京都城里慢慢涌动。

鲜血的月夜。

第二天,朝中还健在的大臣们都得知了,共有一百三十余位同僚一夜入狱,京师三营,斩首八员大将的消息。

漫天大雾,似乎要把熙宁殿顶上的五彩晓光全部压垮,上朝的大臣们,无一不感到胆寒。

一百三十余位大臣入狱,上朝后,显得熙宁殿比平时空旷了许多。

三声高呼“万岁”后,乾安帝慢慢从侧门入殿,坐在了皇座上。

“昨夜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不紧不慢地说道。

而在底下站着的人已经忍不住了。

“皇上!何故如此啊!昨夜入狱的,杀头的大臣,都是忠于皇上,忠于大清的啊!皇上!何故如此!”

三朝老臣,吏部尚书袁顺先率先责问皇帝。

而皇帝明显是给了他一丝面子的,依旧平静地说道:“忠于朕?忠于大清?先生又何必为他们担忧?”

皇帝站了起来,慢慢走下台阶。

“先帝和我说过,国家积贫已久,官员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朕有意改革,早在乾安三年就下了旨意,那时候百人上书,阻挠朕,朕忍了。可今年是京察啊…”

皇帝抬起头,看向了皇座上方的牌匾:

上善若水

“你们也不看看,今年查出的这些个官员,都是什么东西!”

皇帝语气依旧平和,但是怒意,已经震动了天穹。

一旁的袁顺先还想再劝两句。

皇帝却大手一挥,示意他们闭嘴。

“折子朕已经看过了,爱卿无需多言。宣旨吧。”

一旁的小太监上前去,拉开了卷轴。

所有人都跪下了,除了皇帝和那个小太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昔京察之乱,朕实属痛心。然国家负重已久,不可怠惰一日也。朝中空缺之位,由内阁与吏部尚书袁顺先安排填补,无需多言。”

“另,礼部侍郎顾宪成,查举有功,为人率直。特赐白金三百两,进文渊阁大学士,钦此!”

“皇上!”袁顺先两眼瞪大,看着皇帝。

而一旁的顾宪成,领旨谢恩,慢慢地滑过众臣阴寒的目光,向大殿外走去。

那一年的京察,由内阁大学士庄涵和礼部侍郎顾宪成主持。

顾宪成,大中元年生人,二十九岁入朝为官,深受大中皇帝喜爱。

大中四十年,皇帝驾崩,新帝继位,年号熙泰。

熙泰帝继位后,大肆屠杀旧朝老臣,为人暴戾,而顾宪成身为先帝驾崩前指定的辅政大臣,亦是在熙泰帝面前十分碍眼。

熙泰三年,北明南下攻打凉州,顾宪成推举将领觉昌安前去支援。在凉州城外五里处,受伏战死,南清援军全军覆没。

战报传回京都,皇帝震怒,念在顾宪成是先帝亲近之人,只是将他革职流放,没有取他性命。

熙泰四年初,皇帝驾崩。那时的朝堂之上,已满是熙泰帝在位时所宠溺的大臣,他们仗着新帝初继位时的无知,肆意地培植自己的力量。逐渐,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政治之风日益败坏。

咸嘉三年,身患重病,无计可施的皇帝帝召年仅十五岁的弟弟,成王景玄徽入宫,宣布让位。

成王登基,年号乾安。咸嘉三年末,咸嘉帝崩,乾安帝理政。乾安元年,皇帝召回在老家赋闲的顾宪成,任其为礼部侍郎。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顾宪成比较幸运,他只用了四年。

而皇帝之所以召回顾宪成,倒不是有多看重他,只是当时内阁次辅李贤和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庄涵都力荐顾宪成入朝为官,作为自己的亲信,乾安帝还是会信任的。

南清大中二十九年,顾宪成以全国第三的水平,通过殿试,随即入朝为官。

顾宪成是那年的探花,而状元,是李贤(殿试第一);榜眼,是庄涵(第二)。

现在知道为何是顾宪成了吧?

而再往前看十几年,南清大中十三年,他们三个在同一所学堂读书:九龙书社。

开设这个学堂的,是前朝的失意书生,天下布衣之首(后人评价):顾秉忠。

南清大中皇帝的父亲是神韵皇帝。神韵三年,皇帝下令北伐,顾秉忠等三十二位大臣力主退兵,被罚俸禄。之后南清胜利,三十二位大臣再次被贬。

顾秉忠为“首犯”,被贬到荒凉的岭南五府之一的安南府做教谕。神韵七年,他在朋友暗中的帮助下回到姑苏道。

回到姑苏道的余生里,顾秉忠专心于教育事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创立了学堂:九龙书社。

而后又有许多顾秉忠的同僚加入九龙书社,全天下的书生都慕名前来。

这个学堂所教,皆是圣人之言,但伪装在其下的,是一个个火热的心:为国尽忠,实现远大理想的心。

神韵十二年,皇帝病重,朝中并未公布继位者的名单,而远在姑苏道永州府的顾秉忠,召开了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他的同乡杨春芳,原来的同事,教坊司公正张之先,以及那年三十二人之一的袁海。袁海是袁顺先的父亲。

“听说了吗,皇帝病重了。”开口说话的是杨春芳。

“唉,国家如今负重已久,皇上又不立太子以安天下,前途渺茫啊。”张之先叹了口气。

袁海什么也没说,毕竟那时他还很年轻,没有太大话语权。

顾秉忠微眯着眼睛,挽了一下衣袖,给面前三人倒了茶。

“诸位看来,当今皇室中,谁可担起振兴我大清的大旗?”顾秉忠慢慢说道。

“啊这………不太好吧。”袁海终于开口了。

“随便说。”

“嗯…………在下以为,皇三子可堪国器。”

顾秉忠又看向其余两位。

张之先也开口了:“皇三子固然聪颖,但你们听说过吗,天妒英才!我害怕…………”

“我去你的!”最没文化的杨春芳骂道。

“什么迷信思想?但我觉得,皇次子吧………性格稳重,又多次担任监国,政治经验丰富,这大清朝再往后看它五十年,非皇次…………”

“且慢!”顾秉忠发言了。

其余几人安静下来。

“诸位猜想原先和我的一模一样,但最近我改变了看法。”

“你们看看吧。”顾秉忠递出一卷报纸。

“吏部尚书孙愆年老还乡,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尚书革职……这怎么可能!”张之先惊呼道。

“这么多朝廷干员,皇上这是做甚?”杨春芳问道。

没等顾秉忠开口,袁海率先说道:“离职的这几位,都是皇三子或者皇次子的人,皇帝这是在削弱他们的政治力量。”

顾秉忠点点头,他分析的很到位。

但还不够。

“这几位,除了是两位皇子的棋子以外,他们都还上书弹劾过一些人。”

“而那些人,包括我在内,都有共同特点。”

“你们都是启敏王府出来的!”又是袁海抢答。

顾秉忠嘴角勾起一抹涟漪,赞扬地说道:“是的。但不完全对。”

顾秉忠抬头,看向星空之巅。

“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间书院。”

神韵十三年初,皇帝驾崩,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皇五子先后起兵作乱。后御林军在兵部尚书群渚翰的带领下击退叛军,并生擒四位皇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京都府之乱”中,启敏王带兵从沧州道赶来,协助击败了叛军,事后,他被“众”大臣拥立为新帝,年号大中。

所谓众大臣,实际上也就九位,包括当时的兵部尚书群渚翰。

那九位,除了群渚翰,先前都是从九龙书社学成出来的,在姑苏道俗称“永州八子。”

而在反叛前夕,锦衣卫都指挥使沈赣寄给他的恩师一封信,率先通知了反叛一事。

顾秉忠收到信后,也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自己的另一个学生,时任沧州道启敏府尹的魏理苮。

魏理苮收到信后,直奔王府,告知了启敏府反叛一事。太祖祖训,当皇子反叛时,天下诸王都可带兵平叛,前提是有皇帝秘旨。

可是眼下无帝,这项规矩就作废了。

启敏王当机立断,率领沧州十万大军前去平叛,顺便登基。

他登基后,“永州八子”均被封赏重用,甚至顾秉忠也得到了官职(永州府左拾遗)。

但他拒绝了此份礼物,在大中四年病逝。

死前,顾秉忠将儿子顾宪成交给了袁海。

“我儿尚小,都劳烦您了。但您要记得,不要让他进入朝廷,这小娃啊,你镇不住!”这是顾秉忠说的最后一句话。

顾秉忠死后,从九龙书社出来的学子,大部分都入朝为官,他们在朝上,齐心协力,辅佐大中皇帝创造了南清的又一个盛世,然后……………就毁灭了。

九龙孽起,似乎他们并不是那么的优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