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高仙芝战败到平定安史之乱 第69章 69.募兵

作者:放下那支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04:03:1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碎叶城城西主街,一座庄严的府邸大门前排了一队提着贺礼上门的宾客。

这些宾客中,安西都护府的官员、商人、乡绅皆有。

无一不是庆祝王正见接任节度使的。

后院,某处女子闺房内。

王正见的孙女王萱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中皮肤细腻,脸蛋小巧精致,发丝如瀑,纤细腰肢的自己。

从坐在身旁丫鬟捧着的竹编篮子里拿起穿金线的绣针,穿过手中红绿色交织,金丝绣有鸳鸯图案的嫁衣。

手捧篮子,略胖的丫鬟絮絮叨叨个不停。

“娘子,嫁衣都改了好几回了,这次怎么还是只改胸部。”

“为什么你一天吃四顿,腰间就是不长肉呢!”

“不对,你吃四顿还没我两顿吃得多,怎么长肉啊!”

王萱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低下头,随意用一根银簪挽起,如瀑的黑发滑落。

她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断金丝线。

王萱拿起嫁衣仔细比对了一下,甚至往身上裹了裹,觉得胸前还是有些紧,甚至撑开了,遂脱下坐回凳子,把嫁衣摆到修长的腿上,拿起剪刀,裁剪嫁衣。

衣服小了,改大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一旁的丫鬟仍叽叽喳喳个不停。

王萱道:“也就在王家,换了别家,你这般口无遮拦,怕是早已经被赶出府。”

“不是在别家,是在娘子这里,要是换个主子,怕是早把我赶去做粗重活了,是娘子心善。”丫鬟翠竹很有自知之明。

很快,翠竹有些沮丧道:“可是娘子那么好的人!无论是古籍经传,还是舞蹈曲乐,亦或是治家,哪样不精通,虽然十八了,年龄是大了些,可是怎么就要嫁给一个普通的军汉。”

“娘子,你知道吗?他家原本的房子还没你住的院子大,就三间普通的夯土墙黑瓦房,白马河旁边住的青砖瓦房还娘子你安排人新建的。”

王萱停下手中的活计,略显怒意道:“往后这话在我面前说说就罢了。”

“喏!奴婢知错了!”翠竹见自家娘子真因为自己的话生气了,缩了缩脖子,不敢造次。

可见,王萱治理看似随和,对丫鬟宽松,但不是话都可以说。

她心中有一个尺度在衡量,看得出来是个有手段的,能管理好后院,让丈夫安心在外征战,或处理官职上事宜的良配。

剪得差不多了,她拿起绣针道:“阿翁对其多有夸赞,言安西军有李副尉,是安西军的福气,整个安西没有哪位俊彦比得上他。”

“我从不曾见阿翁淡起某个人时会无可挑剔,没有半点不满,你知道的,阿翁易怒,也不屑于为了我心甘情愿嫁出去就说谎。”

提到王正见,翠竹思绪浮想联翩,先是想到前几桩婚事不成,王正见都是直接告诉王萱的原因。

后想到王正见的脾气性格,打了个寒碜:“奴婢知错了。”

王萱越想这些天听来关于李宁的传闻就越觉得李宁很不一般。

“听阿翁说他长得还很英武。”

王萱心想着,越发满意。

继续道:“高节度使甚至把三进的宅院都送给了他,可见其能力出众。”

她撩起垂落的发丝:“你若得空,多往白马河走走,若发现李郎君的家人欺,让管事不必顾虑。”

她说得很随意,得见是个护短,不容他人欺负亲人,强势的女子。

嗯,许是王家嫡女给她带来的天生底气。

翠竹回想了一下,觉得自己去不去都无所谓:“李郎君是六品官员,县令见都得行礼。”

“帮李郎君家耕种的佣户又都是娘子精挑细选的,谁敢欺上门?”

……

放假的军士陆续回来了。

还带着一些乡里乡亲,长得都壮实。

当然,还有些在募兵令发出后,自由参军的。

为此负责招募的杜环很是高兴。

安西都护府实行的是募兵制,而不是府兵制。

募兵也是在整个安西都护府内招募,并不止龟兹城一处。

隔壁关内道州县要是有人愿意入伍,也是可以进入安西都护府境内参军的。

为此,还短时间内放弃百姓过所的盘查,只携带户籍便可进入城。

在唐朝,普通百姓出行没有过所,被查到是要被抓起来的。

关内道的官员为此直骂安西军为了兵源是脸都不要了。

杜环工作很认真,报名入伍的青壮有一部分被筛选掉,这部分是家中独子。

征兵,总不能让人家成为绝户。

招募来的青壮都会在本地先进行基本入伍训练,明年开春后,留够足够的士卒守城,才会大规模到龟兹集结。

再另行训练,分配到各个边关要塞。

王正见不时带着李宁前往铸造甲刃的作坊视察。

以便李宁更好的熟悉整个安西都护府的军政体系运作。

训练新慕士卒,需要器械时便找杜环,去武库取用刀、枪、甲胄等物。

当然,他增添了许多后世的训练项目,比如负重跑,翻越障碍墙、匍匐前行、平衡木等。

如果不是时间紧迫,条件受限,他还想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以便日后与吐蕃作战时,不会产生高原反应。

募兵结束后,杜环被安排去购买、添置新兵的冬衣。

在李宁的提议下,王正见把老兵也调给了程千里,大规模训练骑兵,并让李宁参与其中。

很快,李宁的日子变得十分规律,训练兵卒,跟着王正见巡视武库、武器作坊、粮库,晚上便读书习字。

他也曾书信一封,让祖母、父母来龟兹城住。

得到回信说新建的青砖瓦房烧了火坑,很是暖和,新房子入火那天,县里的县令、县慰、乡绅都来庆贺了。

不必担忧他们会过得不好,只期望李宁定着点李安,读好书便好。

李宁知道李归不识字,信必是他人代写。

十月二十一日,被王正见抓着从不曾休息过的杜环出奇的没来军营。

李宁派徐铭打听后才得知杜环从军后,阔别七年的夫人与儿子杜泽从长安来到了龟兹城。

接下来一连六日不见其身影。

第七日杜环来军营时眼底泛青,揉着腰。

李宁用意味深长的探寻口气调笑询问时,杜环借口说是给十岁的儿子托关系找先生。

安排与李宁的弟弟李安一同读书。

李宁心想杜环找借口搪塞自己也不找个好点的,以王正见这段时间安排杜环在龟兹城各处溜达露脸,书院的先生能不知道他在王正见跟前也是红人?

他安排儿子进书院与李安一起读书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拒绝?不怕书院被查封了?

嗯,有了身份地位是这样的,别人都怕,极力讨好。

进入十一月后。

李宁更忙了,接任了节度使的王正见一直抓着他与杜环帮助处理、盘点一年的赋税账本。

封常清把碎叶城、俱兰城等地的第一批商税、关税送来了龟兹城。

这让捉襟见肘的库房稍稍缓解了些许压力。

十一月十六日,接到叶护发来的第一封信,言称移地健派人邀请吐蕃、契丹、奚以及昭武九姓部分国家派使者前来多坦岭北面的“玄池”边上议事,时间定在明年二三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