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第234章 3.诸子皆才,各有所成

作者:以叶知秋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2 11:37:4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作为霍光的重要臂助,为政以宽的杜延年与执刑以严的霍光相辅相成,有利地维护了汉室的安定。也正因为如此,杜延年身上贴满了霍氏标签。霍光去世,霍光的儿子霍禹和霍氏家族谋反被灭族,宣帝就想疏远杜延年。丞相魏相趁机上奏,说杜延年一向恃宠而骄,做了很多奸邪之事。宣帝派人调查,只发现杜延年所负责的苑马死得较多,官婢的衣食比较少。这算什么事,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杜延年还是被免官,削去二千户食邑。又过了几个月,杜延年被外放,担任北地郡太守。

杜延年从朝中九卿一下子伦为边郡官员,一度比较消沉,治理边郡的政绩一般。宣帝发玺书责备他,杜延年才振作起来,他选用得力的官吏,逮捕当地豪强,很快就收到成效。一年后,宣帝派谒者表彰杜延年,赏赐他玺书和黄金20斤。杜延年又转任西河郡太守,也做出了成绩。

五凤年间,宣帝调回杜延年,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杜延年在父亲当年任职的府衙,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敢坐在父亲坐过的位置,回避父亲用过的地方。当时天下安定,四夷臣服,海内祥和。杜延年在御史大夫任上三年,因年老有病请求退休,宣帝特意优待他,让光禄大夫持符节,赐给杜延年黄金100斤和牛、酒、药材。但杜延年已经病危,宣帝只好又赐给他安车驷马,允许他退休。几个月后,杜延年去世,谥号为敬侯,儿子杜缓继承爵位。

杜缓年少时当过郎官,本始年间,以校尉身份跟随蒲类将军赵充国抗击匈奴。回来后,在朝中担任谏议大夫,又转任上谷郡都尉、雁门郡太守。杜延年去世,宣帝召杜缓回家料理丧事,而后任命他为太常,属下的官吏都说杜缓有恩。元帝刚即位,当时粮食昂贵,百姓流离失所。永光年间,西部羌人叛乱,杜缓向朝廷上书,捐助钱、粮以助军用,前后达数百万。

杜缓有六个弟弟,五人做过大官,小弟杜熊先后在五个郡担任郡府二千石官员,三个弟弟担任州部刺史,都很有政绩。只有弟弟杜钦,没有做过官,但名气最大。

杜钦,字子夏,由于家里很有钱,从小就钻研经书。可惜他有一只眼睛失明,因此不愿做官。茂陵县人杜邺与杜钦同姓同字,又都以才学在京师享有盛名,为了区别二人,大家就称杜钦“盲杜子夏”。杜钦讨厌别人取笑自己残疾,便戴上个高宽都为两寸的小帽,于是大家又改称他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当时成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身份辅政,希望招纳贤士协助自己处理政事。王凤的父亲王禁与杜钦的哥哥杜缓关系很好,王凤也知道杜钦的才学,便奏请成帝,任命杜钦为武库令。这个职务很清闲,是杜钦喜欢的职务。

杜钦为人深沉、博学又有见解。成帝还是太子时就很好色,即位之后,皇太后诏令,在良家女子中为皇帝挑选嫔妃。杜钦就赶紧向王凤劝谏:“按照古代礼制,天子可以娶九位女子,这是最高的阳数,为的是多生育子女。选择嫔妃,选择有德的家庭,挑选淑女,并非一定要美貌或能歌善舞,这有助于皇帝养德,有助于后宫治理。嫔妃少了,不需再补,有助于皇帝健康长寿,也避免后宫争宠。后宫要制定严格的制度,皇帝才不会沉溺于女色,沉溺于女色,皇帝就会折寿。男子50岁仍然好色,妇人40岁容貌已经大不如前,以衰老的姿色侍奉仍有色欲的男子,如果不用礼仪限制,嫔妃就会有妒忌之心,后宫就会有猜忌。春秋时,晋献公就是被后宫谗言所惑,太子申生无辜受到伤害,致使晋国陷入动荡。

现在皇上正年轻,没有子嗣,正是努力学习增长知识的时候。大将军辅佐国政,应该趁着这个时候,按照古代礼制建立九妻制度,仔细选择德行高尚的仁义人家,物色品貌端庄的淑女,不一定要有声色技能,并把这个制度定为万世大法。年轻人要戒色,《诗经.小牟》有告诫,愿大将军重视。”

应该说杜钦很有先见之明,他看到了成帝好色这个致命的弱点,并加以劝谏,而成帝最终死于温柔乡,西汉王朝也因为后宫之乱最终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也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那他的建议有没有得到重视呢?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