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京师太和殿
崇祯看着手中的八百里加急,指尖都在发抖!
他最倚重的关宁铁骑!
他最信任的袁崇焕!
亲手把后金这头狼引到了他的面前!
“建奴破关…直扑京畿…”。
他猛地抬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扫过殿下噤若寒蝉的群臣,龙案被拍得山响:
“都哑巴了?!建奴铁蹄已踏破长城!
京师危在旦夕!
尔等食君之禄,可有退敌良策?!”
死寂。
只有殿门廊檐下雨点敲打瓦片的声音。
内阁首辅周延儒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声音平稳却透着无力:
“陛下息怒。当务之急,乃固守待援。
应速调宣府、大同、山西、山东兵马勤王,拱卫京师…”
不等他的话说完,兵部尚书王在晋就直接呛声道:
“勤王?!周阁老!远水难救近火!
皇太极的蒙古骑兵跑起来,可比勤王的边军快多了!
京营!
京营乃京师屏障,当立刻整军出战,挫敌锋芒!”
他目光扫向武勋班首——京营总督、平阳侯朱纯臣。
朱纯臣如芒在背,硬着头皮出列,心虚的不敢抬头:
“陛下!京营…京营将士忠勇,定当…定当死守京师,与城共存亡!”
他不敢提“出战”,更不敢言实情——京营空额过半,甲胄生锈,弓弦朽烂,哪里来的忠勇?哪里来的死守?!
名义上的精锐二十万,此时连一半可战之兵都拉不出来!
怎么守?
谁去守?!
“忠勇?”
左都御史毛羽健冷笑一声,出列启奏道:
“陛下!
袁崇焕坐拥关宁十万精锐,口称‘五年平辽’,
更曾当着百官的面发誓,关宁防线连一只蚊子都飞不过来。
四个月前私自擅杀皮岛大将毛文龙,让后金皇太极彻底失去牵制!
这才是皇太极逼近京师的最主要原因!
臣以为,毛文龙不死,皇太极首尾难顾,断不敢倾举国之力长驱直入中原!
这其中有太多蹊跷,不得不深究......”
“毛御史!”
吏部尚书王永光立刻出列,立刻阻止了毛羽健继续说下去:
“袁督师宁锦大捷,功在社稷!
关宁铁骑乃是辽东的磐石,
如今京师告急,
尔等不思同仇敌忾,反诬边帅通敌?岂非自毁长城,寒将士之心?!”
“王大人此言差矣!”
户部尚书毕自严终于发话:
“辽东乃是阻挡后金最坚固的长城,陛下对袁督师有求必应,要钱给钱,要权给权,大明九边,唯独辽东军饷发了下去!
可袁崇焕呢?
口口声声五年平辽,除了给皇太极清扫障碍,靡费国帑,疏忽防务,玩寇纵敌之外,他还做了什么?!”
毕自严的话一说完,整个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一个个大儒开始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从袁崇焕的擅杀之过,吵到边军虚冒,贪墨粮饷,最后还攻讦到了京营的糜烂,直指武勋无能,占着茅坑不拉屎!
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一条有价值,值得采用的能解如今京师燃眉之急的策略!
威严的太和殿变成了北京城内乱糟糟的菜市场,国家栋梁变成了街边的长舌妇,
国之将倾,大明的权利中枢却只剩党同伐异的喧嚣。
崇祯黑着脸,死死攥着龙椅扶手,他看着这群峨冠博带、口若悬河的臣子,
一股冰冷的绝望与暴怒直冲顶门。
这就是他的股肱之臣?!
这就是大明的擎天玉柱?!
他猛地抓起龙案上另一份沾着泥点的急报——
那是蓟镇溃兵拼死送出的,只有潦草数语:
“赵率教部四千骑,遵化城外遇伏…苦战……全军尽墨…”
赵率教…那个忠心耿耿,能守善战,名镇辽东的蓟镇总兵!
竟然战死在了遵化?!
而且,还有他手下的四千关宁精锐…就这么没了?!
崇祯皇帝差点儿背过气去!
袁崇焕!
为什么要把赵率教从蓟镇调到遵化?
他不应该是在通州狙击皇太极才对吗?!
朕到底是信了他什么?!
杀了毛文龙,剪除了皇太极的后顾之忧。
又把赵率教调到遵化去送人头!
此刻的崇祯,已经彻底对袁崇焕失去了信任。
待之而来的是被那个巧舌如簧的南方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无边愤怒!
当初都谁跟他面前鼓吹要防着东江镇尾大不掉来着?!
是谁建议他停发皮岛军费来着!?
崇祯越想越乱,越恼火!
终于!
一声龙啸响彻太和殿:
“够了!!!”
帝王的怒吼压过了所有嘈杂。
他胸膛剧烈起伏,双目赤红:
“皇太极来了,你们是不是都准备好改换门庭了?!”
大臣们哗啦跪倒一片:
“陛下息怒,臣等万死!”
“是朕万死吧。”
“陛下恕罪!”
崇祯纳闷儿,为什么他的臣子不能像太祖皇爷的臣子那般,只要开口就都全是有用的建议和方法。
他不敢比拟太祖皇爷勤勉,却也丝毫不敢懈怠。
可是他的大臣们...
唉......
“传朕旨意!”
“兵部即刻以八百里加急,严令宣府、大同、山西、山东总兵,率精锐入京勤王!
限期十日抵京,违期者斩!”
“京营总督朱纯臣!朕不管你用什么法子!
清点兵员,整备器械!
三日内,朕要看到京营能上城墙!
若有一门失守,提头来见!”
“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即刻主持京师防务!
九门戒严,全城宵禁!
锦衣卫、东厂给朕刮地三尺,缉拿建奴细作!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底下的大臣们全都闭嘴不言,内心里却无比震撼,被点到名字的,一个个颤抖着声音俯首领旨。
如果崇祯此时能翻过蛋来,他就会发现,他的皇权还是管用的。
最起码,他的命令还没有人敢反驳。
可惜,他不会用......
只是到此,还没完,我们伟大的、勤勉的、想要中兴大明的崇祯皇帝,又发了一条谕旨:
“着都察院、锦衣卫各遣精干,持朕金牌,速赴辽东…‘襄赞军务’!
袁崇焕…朕要你给朕一个交代!”
“臣…遵旨!”
这道旨意一下,崇祯朝的大臣们,又有事情干了。
周延儒、毛羽健、钱谦益等人则暗自交换眼神——袁崇焕,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