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朱五说起绍荣和赵继祖,就下意识的看向了自己的妻子。
绍荣和赵继祖这两人都是郭子兴的旧部,在郭子兴所部的资历比朱元璋要老。
进入韩宋红巾军体系之后,绍荣最初的官职与朱元璋平级。
朱元璋主政江南后,绍荣的官职成了朱元璋的副手,地位仍然比徐达和常遇春还要高。
再后来又跟徐达、汤和、朱文正、廖永安平级了。
按照后世历史记载,今年七月绍荣与赵继祖合谋,准备发动政变刺杀朱元璋取而代之。
但是在政变发动之前,就有人向朱元璋告密,两人随即被朱元璋抓获。
朱元璋本来不想杀他们,但常遇春等嫡系觉得不能留下叛徒,朱元璋最终将两人处死。
不过,这两人的身份太过敏感,本来是郭子兴的旧部,而且地位太高。
明朝建立之后,官方关于他们的记载未必真实。
史书上记载的两人准备刺杀朱元璋,到底是他们两人主动发起的政变被发现,还是朱元璋在主动清理他们,都无法准确判断。
所以朱五就模糊了细节,只说了一句两人心有不忿,局势如果长期不利,就可能会背叛。
两人不忿是肯定的,朱元璋自己心里也明白这些事。
马秀英是郭子兴的义女,在朱元璋现在的阵营之中,有点郭子兴旧部精神象征的味道。
只不过这种象征的来源,跟普通人下意识的理解可能是相反的。
马秀英是一个女子,还只是郭子兴的义女,在郭子兴生前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反而是跟着朱元璋创业之后,随着朱元璋的实力上升,马秀英自己的地位才水涨船高了。
仍然留在朱元璋麾下的郭子兴旧部,在郭子兴父子三人全部死亡之后,就反过来把念想寄托到了马秀英的身上了而已。
马秀英听到朱五说到绍荣,就有些纠结的提醒又劝说:
“当家的,你可得做好准备,不过他们既然还没有反迹,尽量不要过于苛待。”
朱元璋揽住马秀英的肩膀,看着她怀中的朱五念叨着:
“绍荣功勋着重,只要他不叛我,将来不失国公之位,我会想办法尽量安抚于他。”
朱五不说话,根本不知道绍荣之事的真相是什么,自然也没办法判断。
万一自己的判断错了,反而会误导朱元璋。
朱元璋看儿子没有反应,不确定这孩子是真的看不到,还是这件事情不影响自己。
朱元璋稍微考虑了一下,再次尝试着问儿子另外的话题:
“孩儿可能看到,益都城能守多久?”
这件事情朱五倒是知道一些:
“察罕死后,益都久攻不下,扩廓命士兵挖地道入城,于十一月攻破益都。”
朱元璋听罢颇为欣喜:
“察罕父子似乎都不善攻城,只要遇到坚城固守,他们就难以寸进。
“而且,既然知道他是地道攻城,提前让益都守军专门预防,就能继续坚守一段时日。”
朱五心中觉得朱元璋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仍然没有给任何回应。
毕竟自己只是一个能看到他人命运的小婴儿。
听不懂大人话也是正常的。
不过朱五也有自己期待的事情,就是让益都城继续坚守,直到朱元璋灭了陈友谅。
然后就让朱元璋出兵北上,最终救下北方的这些红巾余部。
所以朱五这时候转而说了另外的话:
“察罕死后,刘福通救援益都败归,益都城破,张士诚率军强攻安丰,安丰失陷。
“父亲自将救安丰,陈友谅围洪都、袭江州,应天危急……”
安丰在后世安徽省寿县,是翰林儿和刘福通所在的地方,是韩宋朝廷仅剩的直接统治区。
朱元璋听完直接皱眉,然后就慢慢的点头分析:
“益都守军毕竟也是大宋将士,刘太保(刘福通)就算有心无力,也确实可能专门去救。
“益都城破之后,张士诚来袭安丰,那就是跟察罕抢功了。
“我若不救安丰,这大宋朝廷便落入张士诚之手,我若救安丰,陈友谅确实肯定来攻。
“所以今年必须压住陈友谅和张士诚,明年才能专心救援安丰和益都。”
朱五听着朱元璋的分析,知道自己的提醒到位了。
朱五今天说了这么多,精神已经非常困倦了,心满意足之后,就闭上眼睛睡觉去了。
朱元璋和妻子等朱五睡熟了,把他放在摇床上。
夫妻两人再次去隔壁的书房,讨论接下来具体该怎么做。
在朱元璋看来,绍荣自己应该是丧失了锐气。
关键的原因是韩宋红巾军大势已去。
韩宋红巾军势力最大的时候,已经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方。
在北宋都城开封府建都,还组织了三路大军北伐,眼看着就要席卷天下,光复大宋了。
结果三路北伐大军接连失利,韩宋的都城开封也被察罕攻破。
现在已经只剩下益都安丰两地了。
朱元璋这个名义上的下属,成了韩宋朝廷最后的依仗。
但是现在朱元璋也将要面对察罕、张士诚、陈友谅、陈友定的四面夹击。
朱元璋要么也快速衰亡,要么和张士诚一样受诏安。
绍荣参加红巾军造反到现在十余年了,觉得看不到反元成功的希望了。
再加上郭子兴父子三人全部死亡,绍荣自己的兄长战死,手下的老兄弟们也死伤惨重。
绍荣成了朱元璋这个曾经晚辈的下属,心情郁郁而又有怨念。
绍荣现在已经有了退意,历史上留下了“长期在外征战,不能跟家人团聚”的抱怨。
至于绍荣现在的那些属下,特别是赵继祖等人朱元璋的怨念更重。
再加上朱元璋多次遣使跟察罕通好、结援,甚至还安排人通过方国珍跟元庭讨论诏安。
赵继祖等人可能去蛊惑怂恿绍荣,推着绍荣跟着他们来造朱元璋的反。
在原有的历史上,由于金华和处州民兵叛乱,绍荣奉命带兵出去平叛,离开应天。
根据史书记载,就是这次平叛归来之后,绍荣开始跟赵继祖规划叛变。
当然,也可能是这段时间叛乱接连不断,让朱元璋决定主动清理嫡系之外的山头了。
现在有了朱五的提醒,浙江的几个叛变都被提前控制了。
作为平章的绍荣没有被安排出去平叛,仍然留在应天府处理总体上的军务。
朱元璋和马秀英讨论了许久,第二天就派人去请绍荣,让他带着妻儿来国公府后院做客。
朱元璋要和自己妻子一起,在家中亲自设宴款待绍荣一家。
绍荣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收到这种意料之外的宴请,就是本能的警惕。
怀疑这是不是鸿门宴,是不是要彻底除掉自己,在诏安前彻底清理郭子兴的红巾旧部。
但是绍荣很快就认命摆烂了:
“他现今大权在握,如今只是想要除掉我等,大可以直接派人来抓。
“无需用鸿门宴这种手段来埋伏。”
于是绍荣就招来家人,各自换身干净衣服,直接去国公府赴宴。
朱元璋办的是最简单的家宴,就在大堂上摆了三张大圆桌,男子一桌,女眷一桌,孩子一座。
古代的绝大部分朝代,中原汉人朝廷的正式宴会,通常都是分餐式的。
也就是每个人面前一张小条几,每个人一份专属的菜肴。
不过到了金元两朝,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生活习惯,逐渐影响了他们治下的汉人群体。
聚会的时候一群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吃饭,就是北方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的习俗。
这种模式也确实适合民间家庭聚餐,所以也在民间逐渐流行起来了。
元末明初的这个时代,中原汉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深受蒙古人的影响。
很多普通人却意识不到,自己平时的某些做法,其实是蒙古人的传统,而不是曾经汉人的。
有的就算是知道某些东西是蒙古人的,也仍然带着好奇的心态使用。
比如很多汉人直接叫伯颜、帖木儿。
朱元璋自己的登基大典,也是直接照搬了元朝皇帝的登基仪式。
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天下基本稳定之后,才慢慢的翻查汉唐典籍,恢复汉唐的传统礼仪。
明朝建立之后的几十年里面,都在慢慢的清理和改变金元留下的旧俗。
现在朱元璋还没有称王,也没有时间考虑这些事情。
家宴跟普通百姓聚餐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