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外出半年终于回来,家中的孩子都被母亲提前召集起来,在朱元璋的寝殿正堂门口迎接父亲归来。
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大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大明第一任皇太子朱标。
朱标今年刚满七岁,但却少年老成,现在就像个大人一样,一脸严肃地站在众人中间。
老二、老三、老四这三个稍大的孩子,被他们的奶妈牵着手,站在大哥的两侧。
只有七个月大的朱五,跟十五个月大的姐姐,被自己的奶妈抱在怀里,站在众人外侧。
等着朱元璋和马秀英进门,朱标就带着年长的弟弟们一起问好:
“父亲安好。”
现场的奶妈、仆妇们也一起躬身行礼问好:
“见过上位、夫人。”
朱元璋的脸色本来颇为深沉,眉头也微皱着,看到孩子们的时候,才稍微舒展了一些。
朱元璋快步上前,轻轻拍了拍大儿子的肩膀,问了一下他这些天学了什么。
两年前,朱元璋就已经专门请了宋濂来,为朱标开蒙读书。
马秀英微笑看着自己的大儿子汇报功课。
等大儿子汇报完了,马秀英把朱五从奶妈怀中接过来,颇为得意的向朱元璋夸耀:
“当家的你不知道,咱们家老五才七个月,就已经会说话了。
“孩儿,你爹爹回来了,来叫爹爹……”
朱元璋听到这话明显有点意外,也跟着转脸看向了妻子怀中的小儿子:
“老五才七个月就会说话?这比他几个哥哥都快啊!
“来,孩儿叫爹爹,爹爹……”
朱元璋也微微弯着腰,把一张大脸凑到了朱五的面前,笑呵呵的哄孩子叫爹。
朱五努力睁大眼睛,盯着朱元璋仔细看了好几秒。
自己眼前这个男人的形象,跟民间流传的各种鞋拔子脸画像完全不同。
跟故宫留下来的明朝官方画像倒是颇为神似,是个面庞颇为方正俊朗的粗壮男人。
最让朱五意外的是,这个朱元璋竟然稍微有几分文质彬彬的气质。
而不是影视剧中演绎的草莽气息十足的刻板形象。
不过朱五回想自己看过的历史记载,也很快就明白朱元璋为何是这样的形象了。
朱元璋在家中排行第四,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就备受父母宠爱。
朱元璋家里条件还不算特别差的时候,父母曾经送朱元璋去读过一阵子私塾。
朱元璋的记忆力一直非常好,所以从小就已经识得不少字了。
朱元璋的外公是南宋末年将领张世杰手下士兵。
曾经跟着文天祥和陆秀夫,护送着南宋最后两个小皇帝,从临安一路撤退到了广东。
参加了崖山海战,战斗中落水没死,辗转逃回了家乡。
朱元璋很小的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述外公的故事,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朱元璋习惯一个人安静的想事情,不是个咋咋呼呼的熊孩子。
小时候因为聪明又懂事,同时形象颇为出众,在村里的大人和小孩之中的人缘都很好。
朱元璋父母去世之后,还在寺庙中生活了三年,而不是当了几年街溜子。
成年的朱元璋不是个大老粗,而是个安静沉稳的人,本身形象很不错,还识得不少文字。
在战场上熬过几战没死,有了功劳后被郭子兴发现,就留在身边当了亲兵。
随着朱元璋的地位不断上升,能够获得各种书籍的时候,读书就成了朱元璋的日常习惯,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所以现在的朱元璋才会有几分文人的感觉。
朱五稍微愣神了一会儿,直接伸出婴儿的小手,抓住了朱元璋的袖子。
努力的控制着咽喉,一字一句的念出了一句话:
“蒋英叛变,胡大海危。”
朱五最终还是决定,不能等待命运做安排,得自己主动参与。
只有七个月大的孩子,嗓子还没有完全长开,现在就算是能说话,也不是很清晰。
不过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两人本来就在集中精神听朱五说话。
现在听懂了朱五的话,然后就都愣了一下。
现场安静了那么一瞬间后,朱元璋就直接回头挥手,让仆人带着孩子出去玩。
然后朱元璋再次凑到妻子跟前说:
“夫人你刚才听到了吗?老五他刚才说了什么?是不是说了蒋英和胡大海?”
马秀英听到丈夫的问题,也已经反应过来了:
“好像是的……”
朱元璋轻轻点头,夫妻两人确认了情况,一起看向了朱五。
朱五躺在母亲的怀里,把话重复了一遍:
“蒋英叛变,胡大海危。”
现在朱元璋和马秀英都百分百确定,自己小儿子刚才说的到底是什么了。
但是两人都仍然难以接受。
七个月的孩子,能够说出成句的话,已经够匪夷所思了。
现在还涉及到了叛乱,那就更加奇怪了,关键是他如何知道蒋英和胡大海这两个人?
胡大海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势的将领之一,蒋英是胡大海招降的苗人头领。
而朱五从出生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他们两人可都没有来过应天府。
最近这两年,胡大海一直和蒋英在一起,带兵镇守金华府,防备方国珍和张士诚。
蒋英现在如果突然反叛,胡大海确实会有危险。
现在这种军阀混战的局面,将领刺杀主将叛逃另一个军阀的事情,可一点都不稀罕。
况且现在朱元璋几乎四面皆敌,处境是所有军阀中最恶劣的。
外部的压力确实容易催生出内部的叛乱。
朱元璋心中小心评估着各种可能性,马秀英则是下意识的追问小儿子:
“孩儿你如何知道这些?”
朱五再次睁大眼睛看着朱元璋,将两只手掌努力的向上抬起来,在朱元璋前面的空中不断地抓抓戳戳,同时口中断断续续的念叨:
“我看到的……我听到的……
“二月,蒋英叛变,胡大海危……
“三月,降将叛乱,洪都危急,得而复失……
“六月,察罕有血光之灾……”
洪都就是后来的南昌,是鄱阳湖畔的江西重镇,就是朱元璋此次西征陈友谅所得。
马秀英听着儿子的话,看着朱五活动的两只小手,也是满脸的错愕:
“难道我的孩儿,现在能看到和听到什么……东西?”
马秀英满脸忧虑的转向朱元璋:
“当家的……”
朱元璋心中也是惊疑不定的状态。
朱元璋虽然是个枭雄,但毕竟也是古典时代的人,没有接受过现代的唯物主义教育。
幼年和青年经历极为复杂,早早的见惯了生死无常。
青年时曾经在外流浪,在荒山野岭露宿过,在破庙洞窟中生活过,在生死边沿徘徊过。
心中对于各种鬼神灵异之事,带着警惕而又好奇的矛盾心态。
朱元璋从来不接受地方献的祥瑞之物,但却又专门跟很多“神仙”打交道。
历史上常把铁冠子张中带在身边,讨论神鬼预言之类的事情,还亲自给周颠写过传记。
又让刘基这个文人去搞星象占卜的事情,把刘基折腾的非常痛苦。
朱元璋的外公,在崖山海战后被元兵抓到,也是靠装神弄鬼的巫术,唬住了元朝军官,允许他乘官船返回中原。
朱元璋的外公离开军队后,在淮东盱眙定居的时候,也是以所谓的巫术为生。
就是那个时候,朱元璋的祖父也在盱眙,两家才能结了亲。
再加上朱五现在实在太小了,这么小的孩子,没有能力装神弄鬼。
就算是有人教他装神弄鬼,他自己也得记得住才行啊。
朱元璋不由得开始怀疑,难道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上了自己孩子的身?
但是现在自己孩子的双手,正对着自己抓抓戳戳的。
也可能是孩子真的能看到什么……大人看不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就在自己身上?
到底是什么什么鬼怪,还是自己有气运加身?
朱元璋面对妻子的疑惑和询问,表情非常严肃的跟她低声讨论:
“幼时我听外公说过,孩童多有赤诚之心,能看到灾祸、气运、鬼神之物。
“孩童太小,口不能言,但却会欢笑、哭嚎,为亲人示警。
“随着年龄增长,能说话的时候,童心被世俗沾染,便看不到这些东西了。
“关键是幼童并不记事,长大后也记不得幼时所见之物了。
“老五应该就是能看到,关键是早慧能言。
“胡大海是我的老兄弟,洪都是我刚攻克的重要城池,留守洪都的邓愈也是老兄弟,李察罕则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敌人。
“这些人和城池的安危,都会影响我的命数……”
马秀英的心态也跟朱元璋也差不多,听着丈夫的这些分析,就非常担忧的反问:
“也就是说,胡大海和洪都那边,现在真的会有危险?”
朱元璋稍微犹豫了一瞬间:
“我拜访和安抚洪都父老时,见到一个奇人,名曰张中,因长戴铁冠,人称铁冠子。
“他当时也提醒我说洪都可能还有兵灾,但远没有孩儿说的这么清楚明白。
“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现在去做一下安排。
“夫人管好家里的事情,在我回来给你消息之前,家里的所有人都不准出府。”
马秀英马上答应着:
“我明白的,你放心去吧……”
朱元璋立刻回到前院,自己亲手给胡大海写信。
说有人向自己告发,蒋英等苗将可能叛乱,但是现在还没有证据。
让胡大海最近小心戒备,若蒋英邀请他宴饮游玩,带上足够的护卫,刀不离身。
如果蒋英接下来真的叛乱,就马上通知其他有苗将的城池守将。
朱元璋写完之后密封,交给自己的亲信卫兵。
让他立刻前往金华,中途换马不换人,用最快的速度,亲手交给胡大海。
把金华的事情安排好,朱元璋继续给洪都的邓愈写类似的提醒。
只不过这次没有具体点名是哪个将领可能会叛乱,只是让邓愈盯紧洪都的降将和降兵。
另外拟了一份军令,让赵德胜率领一队人马前往洪都,配合邓愈加强守备。
命大都督朱文正集结部分主力,防备张士诚或者察罕的袭击。
命浙东行省左丞李文忠整顿当地守备兵力,准备救援两浙地区遇袭的城池。
就又另外写信给处州(丽水)守将耿再成,让他小心戒备安置在处州的苗将和苗兵。
再写信给诸暨守将谢再兴,让他多派哨探出城,防范张士诚的袭击。
蒋英等苗将,最初是元庭从湖广地区调来,专门镇压朱元璋等江南起义军的。
最后被朱元璋和属下将领打败招降,安置在了两浙地区的几个城池。
他们出身相同,彼此守望结援,同时对汉人颇多警惕。
一部分苗将若是叛变,其他苗将收到消息之后,多半也会跟着叛变,形成连锁反应。
所以对这些苗将,必须同时加强防备。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控制区域朱元璋相邻,关键是与朱元璋互为仇敌。
双方除了经常性的直接交战之外,也会各种战争之外的手段,尽可能的给对方制造麻烦。
蒋英这种苗将若是真的叛变,很可能就是张士诚派人撺掇的。
就算不是张士诚撺掇,这些苗将叛乱成功之后,多半也会主动投靠张士诚。
就算是这些人叛变失败了,只要自己的控制区内出现动荡,张士诚多半也会引军来攻。
所以朱元璋警惕苗将的同时,还得警惕张士诚的大举来攻。
朱元璋做了一连串的直接安排之后,最后招来了专门负责管理情报刺探和收集的属下。
让他马上向两浙地区增派人员,加强对蒋英等苗将和张士诚动向的调查。
同时向山东地区也增派人员,配合原有的情报人员,密切关注察罕的相关的情报,有任何突发情况都要马上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