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吴王 第2章 朱元璋四面皆敌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1:47:1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龙凤八年二月初一,出征半年的朱元璋再次回到应天府。

留守应天府的李善长、朱文正等文武官员,以及从浙东归来的常遇春等将领,一起到城外迎朱元璋入城回府。

朱元璋的吴国公府,本来是元朝的江南行御史台衙门。

这衙门以前又是南宋皇帝的建康行宫,是在南唐后主李煜金陵宫的基础上修建的。

本来就有举行朝会和处理政务的职能,各种办公设施也一应俱全。

朱元璋平时就在后院居住,在前院处理公务。

今天回到国公府后,朱元璋便留下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俞通海等官员将领。

几个现场简单开了一个小会,交换和确认各方面的情报。

朱元璋最先看向常遇春:

“长兴此行如何?”

常遇春简单说明自己遇到的情况,语调颇为轻松:

“张士诚那厮真的不记打,又趁着上位亲征陈友谅的间隙,派李伯升带兵来攻长兴。

“虽然没有攻下长兴城,但是却打退了附近去救援的几批地方守军。

“我奉上位之命前去解围,到了城外便与李伯升交战。

“那李伯升根本不禁打,只跟我打了一个照面扭头就跑,长兴城外的大营都不要了。

“我带兵冲杀了一阵,斩获七千余人,只是李伯升跑的太快,没有抓到。

“李伯升跑了,城外的大营也随即溃散,长兴之围也就解了。

“上位现在大胜归来,已经全有了江西之地,接下来该大举征讨张士诚了吧?

“咱们得好好收拾这厮了,让他好好长长记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三股南方起义军迅速发展,逐步清空了长江中下游的元朝官方力量。

三方的势力范围逐渐贴到了一起,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也越来越频繁。

张士诚与朱元璋素来不睦,双方在江淮两浙地区争斗多年。

特别是张士诚接受了元庭的诏安之后,不再继续夺取元朝控制的剩余疆土,理所当然的开始专心对付朱元璋这个反贼。

陈友谅弑杀徐寿辉自立称帝后,试图通过外部胜利竖立自己的威信,压制内部反对力量。

他不把南北方的元庭势力放在眼里,但将朱元璋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

陈友谅多次率兵进攻朱元璋,邀请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意图夺取朱元璋的应天府。

朱元璋被陈友谅和张士诚夹在中间,长期腹背受敌。

朱元璋通常需要用偏师抵挡住张士诚的进攻,率主力去迅速击溃陈友谅的来犯主力。

让陈友谅短时间内缓不过劲来,不得不回去休整。

朱元璋再留下偏师盯防陈友谅,让主力部队回去猛攻张士诚的主力。

将张士诚的主力也击溃压制住,让他短时间内无力来犯。

这种三方之间的战斗,经常是数万人甚至十万人的规模,基本上隔一年就要打一轮。

朱元璋根本没有机会猥琐发育,他甚至必须要持续快速获胜。

朱元璋必须把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边夹击自己的局面,变成自己轮流收拾他们两个。

一旦朱元璋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取胜,跟其中一方打成拉锯战,那另一方缓过劲来夹攻,朱元璋的局势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朱元璋的策略还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

这种战斗模式已经规律了,所以常遇问朱元璋回来之后,是否该大举征讨张士诚了。

朱元璋听完之后,对着常遇春微微点头:

“长兴之行辛苦了,接下来我们要不要大举征讨张士诚,还要看中原的情况。”

朱元璋说着看向李善长,李善长马上开口,说出事先准备好的总结:

“李察罕招降了田丰,田丰为其招降了登莱各地红巾军。

“李察罕几乎全有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之地,只有益都和莒州两城未下。

“李察罕破益都、莒州后,若率大军南下,邀张士诚夹攻,则安丰危急。

“若上位北上救安丰,陈友谅必趁机来攻应天,则应天危急难守,上位需要早做决断。”

元朝中书省益都路治所在山东青州,是中原进入山东半岛的北方门户。

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治所在安徽寿春,是韩林儿和刘福通建立的大宋中央朝廷所在地。

因为这个大宋皇帝姓韩,所以史称韩宋。

因为士兵和将领都头裹红巾,所以军队被统称为红巾军。

朱元璋的势力,名义上也是韩宋朝廷的下属,也在使用韩宋的龙凤年号。

李察罕原名察罕帖木儿,就是《倚天屠龙记》的女主角赵敏的父亲,汝阳王察罕的原型。

李察罕所统帅的河南地主武装,逐步镇压了北方的韩宋红巾军。

同时逐步控制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大部,以及陕西南部、安徽西北部的广阔土地。

势力达到了巅峰,有了席卷天下的潜力,眼看要成为大元活曹操了。

朱元璋本来就腹背受敌,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名义上忠于元庭的军阀陈友定。

北方的李察罕又迅速膨胀,成了当今天下势力最大的军阀。

朱元璋马上就要四面皆敌了。

李善长让朱元璋早做决断,首先是提醒朱元璋,现在的局势危急。

但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让朱元璋认真考虑,是不是和张士诚一样,名义上受个诏安。

只要领了元庭的官职,名义上就跟李察罕、张士诚是同僚了。

那样等到李察罕攻破了益都之后,应该就不会立刻将朱元璋当做下一个目标。

他应该先去镇压已经称帝的陈友谅。

朱元璋也确实安排过使者,跟李察罕“通好”、“结援”,还通过方国珍问过诏安的条件。

不过朱元璋只是口头上表示可以考虑,但实际上却从未真正落实过。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提醒,却没有直接回答李善长的话,而是语气惆怅的感慨起来: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我大宋红巾军最盛之时,本已经几乎全有中原,将国都还于旧都汴梁。

“我等也受其节制,奉其诏令,用其纪年。

“奈何天下未定,杜丞相,刘太保等人便党同伐异,争斗不休。

“虽然曾经分兵三路北伐,陆续光复了关中与山东之地,乃至攻破元上都开平。

“但声势虽大,各地将领却互不统属,终被元庭个个击破。

“现在中原再度沦陷,汴梁失守,以至于北方仅剩益都、安丰两座孤城了。

“真的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啊——”

杜丞相是杜尊道,刘太保就是刘福通,本来分别是韩宋朝廷的文武官员之首。

杜尊道控制朝廷压制刘福通,刘福通直接杀了杜尊道。

朱元璋这么说,是借着韩宋朝廷的事情,教训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们。

耳提面命的提醒他们:别内斗,别党争,就算是彼此真的有仇,也等坐了天下再报。

现在必须团结一致对外,否则韩宋朝廷的状态就是前车之鉴。

朱元璋说完,现场就陷入了沉默。

现场的人心中都明白,朱元璋是真的不想讨论诏安的事情。

现场安静了好一会儿,性格比较直爽的常遇春,又问了个稍微有点敏感的问题:

“上位,我们是否要去救援安丰,还有益都?”

朱元璋不假思索的说:

“若是李察罕与张士诚来攻安丰,我们当然要去救。

“可益都距离应天府实在太远,我们实在是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善长听到这里,马上非常严肃而冷静的提醒:

“上位,察罕势大,若与张士诚联手攻安丰,上位要救,则必须尽起应天善战之兵。

“届时若陈友谅大举来攻,顺流而下,直击应天,则大势去矣啊——”

其实朱元璋属下的谋臣和将领们,特别是真正的嫡系属下,大多不希望朱元璋去救韩宋。

别说远在山东北部的益都了,淮河岸边的安丰寿春都不该去救。

自己本来就四面皆敌了,还要带绝大部分主力部队过江去救别人,那属实太过凶险了。

万一陈友谅真的攻破了应天,自己这股势力真的可能土崩瓦解。

朱元璋名义上算是韩宋朝廷下属,但实际上和其他地方起义的红巾军一样,都只是起义的时候宣布奉韩宋朝廷为正朔而已,平时大家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特别是朱元璋渡江南下后,逐步与韩宋朝廷撇清了关系,独自处理内部的军政事务。

朱元璋的嫡系心中都明白,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乃至是逐鹿天下。

以前韩宋红巾军势头正盛的时候,大家根据当时局势用了韩宋的旗号,可不是真心要给韩林儿这个傀儡皇帝当忠臣啊。

既然现在韩宋红巾军大势已去,已经完全没有机会得天下了,为什么还要那么在乎他们?

现在与其继续奉韩林儿为主,还不如接受元庭的诏安呢。

但看朱元璋现在的这种反应,似乎有点过于重视这个奄奄一息的大宋朝廷了。

如果不是益都实在太远了,他可能真的会率领大军去救。

朱元璋面对李善长的反问,皱着眉头沉思了许久,也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复:

“容我仔细思量几日,诸位先回去各司其职,警惕各地降兵降将。

“形式不利,这些人可能会起别样心思……”

李善长等人心中叹息,自己上位这么重视忠义,到底算不算是好事啊?

众人心情复杂的起身答应着,躬身行礼告辞离开。

朱元璋静坐了一会儿,也离开了议事的偏殿,回国公府的后院。

去见自己的妻子马秀英,以及自己的儿女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