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吴王 第19章 “神药”

作者:王子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1:47:1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朱元璋夫妻把儿子交给宋濂,便再次回到了国公府的后院。

马秀英安排的仆人已经请了两个郎中回来。

一个名叫许安,看上去有五十多岁,须发花白,但是满面红光。

另一个名叫赵康,比许安稍微年轻一点,有四十多岁的样子。

两人都是应天府比较有名的郎中,也都来朱元璋的国公府里面出过诊。

双方见面行礼之后,许安便心直口快的询问:

“敢问上位和夫人,招我前来既不是诊病,那到底所为何事啊。”

马秀英知道这郎中的性格,便直接拿出一张纸,让身边仆人给郎中递过去:

“劳驾两位大夫,尝试按照这纸上所写的法子,炮制这种药物。”

那纸上写的内容,就是马秀英专门记录下来的,朱五所说的提炼水杨苷的方法。

许安接过这张纸看了一眼,就忍不住皱着眉头念叨起来:

“用柳枝?浸泡熬煮?过滤出盐?既然是柳枝,那是用来退热之药吗?”

旁边的赵康也好奇的凑过来,大致看了一眼纸上的内容:

“这炮制方法我真是闻所未闻啊,敢问上位与夫人是从什么医书上所得?”

马秀英想要说朱五的事情,但朱元璋却抢先一步开口了:

“许大夫猜的不错,这确实是一味解热药。

“两位先别问这是从何所得,先去准备好所需的器具回来,在我府想办法炮制这味药。

“两位就当是在我府上长期坐诊,试制药物所需的财物,皆由我府上出。

“这味药若是真的能够炮制成功,我这边还有重金酬谢。”

朱元璋虽然心中觉得,这药多半是有用的,但在真正确认之前,不想说是儿子所创。

万一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无效,那影响儿子“得天所授”的声誉。

关键是会影响自己借用儿子预言的效果。

所以已经验证为真了,或者真的非常有必要,朱元璋不会轻易说儿子的预言。

朱元璋吩咐身边仆人,把准备好的钱给郎中。

两个郎中不用专门去亲手测试,就知道这件事情做起来肯定非常麻烦。

纸上写的那种方法,他们是听都没听过。

未知便意味着风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两个郎中都不太想接这个活儿,

但是,眼前的朱元璋虽然说起话来颇为客气,但他们都知道这是个霸占了江南的大军头。

说不定哪天就忽然登基称帝了。两个郎中都不敢惹怒朱元璋。

再加上朱元璋声誉极好,这个活儿也也确实给足了钱,两人便都老实答应了下来。

然后两个郎中先各自回家,把自己的学徒都叫来,在国公府后院制药。

两人带着各自的学徒,用各种锅灶器具,连续折腾好几天。

前后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用掉了不知道多少柳枝和柴火,始终都不得其法。

赵康忍不住专门找马秀英询问,确认这炮制的法子是否正确。

希望马秀英出示原版的医书,让他们直接看医书上的前后文怎么写的,而不是这种摘抄。

马秀英根本没有医书,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便又去问朱五。

朱五听着母亲转达的郎中们的疑惑,就认真回忆了水杨苷这种物质的性质。

水杨苷能够溶于水,但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

在无法精确控制合适温度的情况下,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煮沸。

水在沸腾中迅速减少,少到一定程度无法溶解全部的水杨苷,水杨苷就会开始析出了。

沸腾停止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还有更多水杨苷析出。

所以浸泡的时候也可以煮沸。

朱五根据水杨苷的化学特性,给了一些提炼方法上的提示,两个郎中终于慢慢摸清了门路。

郎中们继续折腾了几天,终于得到了所谓的“柳盐”。

看着小盘子上的晶体粉末,两个郎中和学徒都是松了一口气,同时也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这药真的能这样炮制,真的能这样做出来。”

“这药状如盐,制法也与煮盐有几分类似,不过火熄水冷之后反而越来越多。”

马秀英确认他们试制成功之后,便先付了事先约定好的费用。

然后转达朱五的提醒,便让郎中去试药。

让郎中先给猴子吃了一点点,评估这东西对肠胃的刺激性。

确定对猴子而言没有危险的上限,再给监牢中生病的犯人服用确定药效。

最后再给城中和军中正在发热的病人服用,对比不同症状的病人服用后的实际反应。

两个郎中对这种药物确实好奇,但对药效本来却没有太高的期待。

这柳盐是用柳枝做出来的,他们又不是没有用过柳枝,而且传统草药本来就见效缓慢。

但是他们开始给病人试药之后,很快就被柳盐的药效惊得啧啧赞叹了。

首先是生效非常快,服药之后一个小时就能退热。

然后是不挑病人,药效非常的明确,退热就是退热,非常容易观察到实际效果。

发热到神志不清的病人,按照传统经验都一只脚进了鬼门关了。

只要一点点药沫服下去,很快就恢复清醒了。

在这个时代的医生看来,这几乎就是从阎王爷手中抢人。

两个医生在应天府测试了十几天之后,已经对这种药物的彻底心服口服了。

龙凤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两个郎中再次一起来到国公府,给朱元璋夫妻说明测试结果。

须发花白的许安郎中情绪颇为激动:

“上位、夫人,这柳盐真的是神药啊。

“只需要手指捻一点,一个时辰就能退热,还有镇痛消肿之效。

“关键是无需分辨病人的状态,只要和水服下就有奇效。

“真的是百试不爽啊,我此生从未见过如此灵药。”

旁边的赵康郎中同样激动,马上跟着补充说:

“而且此药只要事先炮制储存,就能长期存放并直接使用。

“不用再专门现场煎煮使用了。

“虽然确实和夫人提醒的那样,此药稍微有些伤胃。

“但佐以其他养胃辅药即可。

“此药即成,未来必定能够活人无数,创造此药之人功德无量。”

老郎中许安听到这里,下意识的补充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有了柳盐这种灵药,以后郎中只要在身边常备少许,就再也不用担心病人发热了。

“很多病人本身并无大碍,但是热始终散不出来,最终却因此而亡故。”

感冒发热在现代算是小病,但在古代是能够死人的大病。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专门的退烧药,发烧温度上来之后如果压不住,那就是等死。

现代的低死亡率和普遍长寿命,就是靠这些常见的简单药物拉起来的。

赵康也跟着点头称是,然后再次问出了最初的问题:

“敢问上位和夫人,此等神异之药到底是何人所创?是从罕见的医书中找到的古方吗?”

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看这俩郎中和他们学徒的反应,也都颇为高兴。

这说明柳盐的效果确实极好,远远超出了这些郎中的预料,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的激动。

朱元璋对这药效本身,以及对郎中们的反应,也都非常满意。

现在听到郎中最后的问题,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望一眼,然后朱元璋就随口解释说:

“此药并非古之医书所载,乃是我家中第五子所诉。

“本来应该是在数十年后,他自己有感于家中亲人亡故,专门参详医术后所创。

“现在他能预见未来之事,所以就拿出来救死扶伤了。”

现在药效已经确认了,朱元璋就毫不迟疑的把儿子的预言说出来了。

儿子的预言效果好,对自己的势力也有好处。

让别人面对自己的时候,心里上天然多了一份忐忑。

两个郎中听罢都瞪大了眼睛,后面的学徒更是有人惊呼出声:

“果然是小公子……”

“难怪之前我们做不出来,夫人还去找了更具体的方法回来。”

郎中和学徒们的心中,显然早就有所预料了。

朱元璋这个小儿子的事情,过去的几个月里面已经在应天府传开了。

郎中和他们的学徒,也都已经听说过好几次了,知道这个传说中的小公子能预知未来。

他们本来以为,这小公子能预知的是社稷兴亡,气运命数之类的事情。

他们都完全没想到,竟然还能直接预见制药之法。

关键这药物,还是他自己未来创造的,结果被小时候的自己预见到了?然后提前拿出来?

虽然他们都没有听过悖论这俩字,但是两个郎中心中都觉得有点怪异:

“这小公子,竟然能预知到自己未来创造的药物!”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