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最高“宪法”,也就是《皇明祖训》里面,把皇室的各种事情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除了皇帝和宗室爵位的继承顺序、宗室爵位的册封流程之类的事情。
还把亲属之间要怎么称呼,不同身份的人怎么自称,相互之间行礼的流程,全都做好了非常细致的安排。
但是皇明祖训中没有提到殉葬,朱元璋的遗诏中也没有殉葬命令。
关键是,朱元璋自己在位掌权的时候,他的妻子马秀英去世、他最爱的侍妾孙贵妃去世、他最重视的长子朱标去世、次子朱樉去世、三子朱棡去世,朱元璋都没有安排殉葬。
朱元璋自己去世之后,朱允炆掌权的时候,却实际出现了殉葬。
朱五觉得殉葬多半是朱允炆安排的。
况且朱允炆即位之后,还准备恢复井田制这种东西,复古到了昏头的境地。
朱五就把殉葬这件事情挂到了朱允炆头上。
反正朱允炆现在连个细胞都不是,自然也没有办法来找自己这个叔叔分辨。
谁让你上任三个月就直接削我?
现在这样跟老爹讲述之后,朱允炆还能不能出生都难说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两个,听着朱五慢慢的说完这些话,情绪堪称跌宕起伏。
等到朱五说完朱棣生平后,两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然后朱元璋突然破口大骂:
“蠢货!这个朱允炆怎能愚蠢到这种程度?
“他以天下朝廷之力制一藩王,竟然还能输给了藩王,从古至今就没有这么蠢的!
“关键是还忤逆不孝!
“帝王驾崩,哪有停灵七天便下葬的道理?
“他竟然还让他祖父的嫔妃殉葬!还禁止他的叔叔们回来奔父丧!
“他怎么能这么做?他怎么敢这么做!
“父死三年不改其志,他即位三月便废了至亲的叔叔为庶人!
“三个月的时间,这是连派人教训、移封警告都没有去做,就直接将老五废掉了。
“继位不到一年,便废了多个叔叔为庶人,还逼死了一整支!
“我——我为何会选这种混账为皇太孙?
“他的母亲是何人啊?
“他母亲现在应该还小,那他母亲的父亲,也就是他外公是何人?”
朱五据实回答:
“建文帝母亲吕氏,吕氏父亲为元庭降官吕本,籍贯是大明凤阳府寿州人,故元安丰寿春人。
“曾任大明吏部尚书,太常寺卿,礼部尚书等官职。”
朱元璋不在乎吕本具体是哪个人,只要知道了大概是什么样的人就行了。
朱五话音一落,朱元璋就马上反问:
“老大他可是太子,怎么会娶普通文官之女为妻?勋贵们就没有女儿了吗?”
朱五继续据实回答:
“吕氏并非大哥的正妻,不是大哥的太子妃,大哥的太子妃常氏,乃是开平郡王常遇春长女。
“吕氏是父皇特命之太子次妃,当时父亲可能是参考了蒙古人留下的某种胡俗,将吕氏所出之子也列为嫡出了。
“大嫂常氏先为大哥生长子雄英,吕氏随后为大哥生下了次子允炆。
“但雄英八岁早夭,未录入皇室族谱。
“常氏生大哥第三子允熥之后早逝,那吕氏才独居东宫为太子妃了。
“大哥去世之时,在世的嫡长子便是允炆。
“父皇在与群臣商议之后,便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确实符合宗法制度,但被胡俗钻了空子。”
朱元璋听到这里再次愣住了,这责任似乎又落到自己头上来了。
马秀英这时候也缓过劲来了,用手捂着心口,满脸愁苦,同时颇为厌恶的问:
“孩儿,这所谓的次妃,真的是蒙古人的胡俗吗?”
朱五便随口给父母解释:
“蒙古的可汗与贵人们,通常会有多个可敦,可敦的意思类似于我们汉人的妻。
“可敦之间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但所有可敦所出之子皆视为嫡出。
“我们汉人无论皇帝还是平民,都只能同时有一个妻,只有妻所出之子才是嫡子。
“其他妃嫔夫人皆是妾室,所出诸子皆为庶子。
“历代律法均规定,妻死之后只能另娶,称为续弦,不得以妾为妻,宠妾灭妻乃是大罪。
“明确妻妾之分,嫡庶之分,原配续弦之分,是为了家族传承有序。
“若妾室所生庶子,年龄大于正妻所生嫡子,再将妾室扶正的话,这庶子就变成年长的嫡子。
“关键是丈夫死后,原配之妻所出的嫡子,继承顺序反而落到了继室所出子之后了。
“续弦所出诸子虽也算是次嫡,但年龄一定小于原配所出诸子,不影响继承顺序。
“无论金人还是蒙古人,以前都没有长期稳定的王朝家业,不懂汉家礼法的重要作用。
“所以这些胡人本身不会特别在意嫡庶之分。
“但他们却统治中原上百年,他们留下的大量胡人风俗,影响了中原汉人风俗。
“就以朱允炆为例,若吕氏没有被封为太子次妃,而只是太子侍妾的话,朱允炆就只是个庶长子了。
“大哥去世之后,皇太孙该是太子妃常氏所出嫡子朱允熥。”
马秀英听完这些解释,就发自肺腑的感叹起来:
“这胡人的东西真就没有好的啊……”
朱元璋自己沉默着整理情绪,理清了相关事情的脉络:
“老大去世了之后,应该是因为我觉得老二过于混账,所以便选择立嫡孙而非次子。
“但是却完全想不到,允炆这个孩子竟然如此愚蠢,如此的无能啊。
“后来,虽然老二和老三最终都死在了我前面,我去世前老四已经是最年长的孩子了。
“但因为前三子皆不寿,就不敢确定老四他能不能长寿。
“关键是我已经立了太孙。
“老三在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去世,我在闰五月便也就去世了,中间只有三个月时间。
“我当时在衰朽垂暮之年,就算想要改立老四,也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就有了之后那叔侄相残的悲惨之事。
“当皇帝的侄子,跟当叔叔的燕王,彼此征战了四年之久,必然又令生灵涂炭。
“可能还会给蒙古人喘息之机。
“我最初给老大安排所谓的侧妃,应该是想要老大能多些子嗣。
“同时用这个侧妃,安抚士族文人们。
“我给老二也安排了侧妃,应该是因为他的王妃是扩廓之妹,用来安抚蒙古人了。
“扩廓在大明没有根基,应该再选一个功臣勋贵之女来做侧妃。
“但没有意识到这是胡俗,也是取乱之道。
“以后,等老大长大了之后,就不能再如此安排了,只让他娶常氏为太子妃即可。
“可以给他纳其他女子入宫,但都只能为妾。”
这次马秀英马上跟着点头:
“是啊,咱们不能给儿孙家里添乱子。”
朱元璋也随之点头,然后控制不住话头,开始念叨老四:
“至于老四,虽然他起兵可能是迫不得已,奉天靖难清君侧也算有理。
“但他将老大一脉全部圈禁终身,做的也委实太过了!
“朱允炆削藩不顾亲情,莽撞愚蠢无能,是他自己的罪过,削了他自己一脉便是。
“老大的其他儿子有什么错?常氏所出之子允熥又有什么错?
“他自己都带兵打进应天了,自己坐上了皇位了,还怕有人造他的反吗?”
朱元璋对朱棣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恨意,其实心中觉得朱棣能成功也可以算是好事了。
朱允炆那个孙子实在太过混账了,就算是要削藩也不能那么干啊。
他那么削藩正好证明,这孙子没有执政能力。
若是没有藩王造反,他自己搞得天下大乱,有外人趁机起势就麻烦了。
若不是自己留下了诸多藩王,关键是朱棣还算是有能力,这大明怕不是要二世而亡。
就如同秦朝和隋朝那样。
朱棣只要同样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靖难夺位至少是肉烂在锅里了。
这也正好符合朱元璋的设想。
朱元璋本来就在皇明祖训中列明,如果朝中有奸臣的话,就是要让藩王靖难清君侧的。
有自己的子孙夺取皇位,总好过外人篡位夺走天下。
但最重视的长子一系没能传承下去,心中难免会有些芥蒂,对朱棣的表现就不是很满意。
马秀英跟着随声附和:
“就是,老四他做的确实过了。”
朱五不说话,心知道爹娘还是心疼大哥,不希望大哥一脉全被圈禁。但是朱棣他这种继位方法,怎么敢允许朱标的其他儿子自由活动啊?
朱元璋这边继续念叨老四:
“老四活到了六十四岁,倒是不算早逝了。
“登基后在位二十二年,这历代皇帝中已经算是中等以上了。
“他似乎还干出了不少事业,有了些许文武成就。
“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也是除了开国皇帝之外,最好的庙谥了。
“不过当了皇帝还六次亲征,下面的将领都去哪儿了?”
朱五这边给老爹解释了一下:
“建文帝即位后便准备削藩,将手握兵权的四哥作为眼中钉。
“四哥当时便装疯卖傻,做了很多肮脏颓唐的事情,应该对建文帝怀恨在心。
“大哥去世后,洪武年的大部分将领,都被您处理掉了。
“四哥又打了四年靖难之役,您之前留给建文帝的少数将领们,同样也不能用了。
“四哥靖难起家,并非正常继位。自然不敢将军权委于他人。
“自从即位之日起,每日都要亲自骑马检阅京营。
“与此同时,他作为藩王起家,却要恢复您的祖制,不能再强势削藩。
“只能逐步限制藩王军权,却不能削减藩王的爵位和出镇制度。
“总而言之,他这个皇帝一生都在掣肘和牵制之中,迁都也是为了摆脱南方官僚的钳制。”
朱元璋听完这些解释,闭上眼睛仰起头,咬牙切齿的吐了口气:
“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