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暂时安抚住了绍荣,然后就和绍荣一起仔细谋划,准备针对陈友谅的歼灭战。
首先要开始大规模征兵,将控制区的储备兵员尽可能征调出来。
朱元璋此时的统治区内,已经有了一千多万人口,现有的战兵大约十万人。
但在朱元璋建立的军事体系中,已经有了预备动员体系,卫所的雏形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可以立刻调动的主力部队之外,还可以迅速征调出十几万预备部队。
在原有的历史上,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之前,就直接把军队从十万人增加到了二十万。
这个世界的朱元璋现在提前一年这么做了。
不过即便这样,征兵备战也是需要时间的,只是比直接从平民中拉壮丁要快的多。
去年跟随朱元璋征战的基层士兵和军官们,也需要休息一段时间。
而就在这段时间里面,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诸暨兵败之后,张士诚果然恼羞成怒,再次增兵给张士信再次进攻诸暨。
但是浙东左丞李文忠已经做好了安排。
当张士信率领五万军队再次来攻诸暨的时候,就迎头撞上李文忠以逸待劳的三万守军。
张士信根本没有机会围城,在城外的野战又再次失利,很快就再次溃败而归。
李文忠给朱元璋写信汇报,认为现在己方不应该继续被动防守了。
应该以攻为守,进攻绍兴甚至杭州,逼迫张士诚防御。
朱元璋让他认真防守,自己有另外的安排。
朱元璋同时安排使者入川,与明玉珍通好,约他东西夹击陈友谅。
明玉珍本来是徐寿辉的下属,徐寿辉被陈友谅弑杀后,明玉珍不承认陈友谅。
明玉珍断绝与陈友谅的往来,在四川给徐寿辉立庙供奉。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此时的蜀地异常残破,人口可能还不及江南一府之地。
明玉珍在对陈友谅的作战中,也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
跟他通好真的只是通好,表达相对友好的态度,建立一个基本的沟通通道。
除非明玉珍主动出来袭击朱元璋,否则朱元璋平定中原之前,不准备主动去消灭明玉珍。
因为入川作战困难,打下来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朱元璋忙着整军备战,时间很快就来到了龙凤八年三月份,洪都方面传来了消息。
降将祝宗、康泰叛变,试图夺取洪都城。
但是朱元璋得了朱五的提醒,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做好了安排。
让赵德胜率领一支主力部队,提前到洪都地区驻扎,与邓愈共同镇守洪都。
祝宗和康泰两人刚刚开始行动,就立刻被赵德胜率军镇压下去,洪都也没有得而复失。
叛乱被迅速镇压,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能让当地局势更加稳固。
但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意义,是再次确认了朱五的预言,真的能够应验。
朱元璋当即把消息也写成公函,让应天府和各地的将领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朱元璋和绍荣等将领们,再次坚定了讨伐陈友谅的决心。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准备,朱元璋当即开始分批出征。
朱元璋自己作为主将,绍荣、常遇春、胡大海担任副将。
携赵继祖、冯胜、谢再兴、朱亮祖、康茂才、傅友德、丁普朗等统兵将领。
以及廖永忠、俞通海为首的水军船队将领。
率领四万主力部队和六万二线部队,共计十万大军乘船开赴湖广作战。
后续各地再整备出三万二线部队,跟随休整完成的三万主力部队,陆续补充前往前线。
剩余部队留在各地防守,主要方向仍然是张士诚。
命令李善长、徐达、朱文正留守应天,征兵练兵筹备物资,支援前线和地方。
命令徐达、朱文正、李文忠等将领盯死张士诚、方国珍以及南北两面的元军,确保朱元璋率领的大军能够专心对付陈友谅。
朱元璋大军乘船逆流而上,抵达最前线的黄州后稍作休整。
朱元璋派往四川的使者,此时已经回到了黄州,向朱元璋汇报了此行的收获。
明玉珍虽然不齿陈友谅为人,但对东西夹击陈友谅的建议不置可否,最终也没有领兵出川。
朱元璋对明玉珍的情况不是特别的在意,知道消灭陈友谅只能靠自己。
明玉珍别出来帮陈友谅,别给自己捣乱就行了。
确认了明玉珍的态度,朱元璋便誓师祭旗,鼓舞士气。
命常遇春与水师将领俞通海搭档,统帅前锋部队首先向西进攻。
黄州到武昌之间已经没有大城,杨遇春和俞通海很快就进逼到了武昌城下。
朱元璋再次突然来袭,让武昌的陈友谅吓了一大跳。
按照过去几年的惯例,朱元璋不会连续进攻一个方向,通常都是在东西两面轮流出击。
先手打了陈友谅,必然要回过头去收拾张士诚,然后才会再回来攻打陈友谅。
陈友谅逃到武昌之后本能的制定计划,等朱元璋再去跟张士诚鏖战的时候,自己出兵重新夺回江州和洪都等地。
结果这次陈友谅还没缓过劲来,朱元璋就又带着大军来了。
陈友谅不得已,马上安排亲信大将张定边出城,与常遇春在武昌城外交战。
普通军阀部队的组织度低下,迎战就必须迅速打出胜仗,否则士气就可能会迅速衰退。
一旦遇到难以迅速战胜的敌人,局势进入焦灼状态之后,就算是局部战场上打出了优势,打出了惨胜的结局,通常也难以继续维持优势。
特别是面对本来就很难战胜的对手,以及曾经打败过自己的对手的时候。
一旦遭遇大规模的惨败,更是可能会迅速土崩瓦解。
而朱元璋自己训练出来的主力部队,平时经常能打出交换比很大的大胜仗,同时也能够连续打低交换比的惨烈恶仗,甚至可以连续打败仗而不崩溃。
所以朱元璋的军队能打持久战,可以靠相持消耗战让敌人崩溃。
武昌城外的这一战也是如此,张定边作为将领确实勇武异常,但却也只是能匹敌常遇春。
当双方的战斗迅速陷入了焦灼状态,陈友谅的军队士气就迅速滑落。
陈友谅属下的普通将领和士兵,在过去几年与朱元璋屡战屡败,越是老兵的记忆越是深刻。
从江西等地逃过来普通将领和士兵,看到常遇春的将旗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双方连续三日激战,张定边所率部队终于无法支撑,大败一场退入了城中。
陈友谅几乎失了方寸,倒是张定边还比较镇定,提醒陈友谅赶紧安排卫兵赶紧出城,到岳州等地召其他地方将领率军来援。
数日后,朱元璋率领的主力也陆续抵达武昌城下。
朱元璋随即让绍荣主持武昌围城,让其他将领分兵攻占武昌周围的城池和据点。
武昌之战迅速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
朱元璋亲自坐镇武昌城外,指挥各方面将领对周围的打援作战。
同时传令洪都的邓愈和赵德胜开始行动,用当地的降兵和新兵进攻和招降江西南部城池。
不需要有多大战果,只要牵制住当地剩余的陈友谅军队,让他们无暇他顾就行了。
等到朱元璋的主力攻克武昌之后,这些地方的残余势力都可以传檄而定。
在朱元璋出兵去武昌的时候,东方的张士诚也是大吃了一惊。
在诸暨再次兵败之后,张士诚再次纠集部队,而且更换了作战方向,顺着长江向上游进攻。
再次试图夺取朱元璋控制的江南重镇江阴州。
江阴守将吴良据城固守求援,朱文正收到消息后率主力来救,在城下击溃了张士诚军队。
然后一路追击,反过来去进攻张士诚控制的无锡城,让张士诚无暇他顾。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方大战,再次全面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