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之后,除了刘禅像是刚死了爹一样的回到自己的寝宫,好似斗败的公鸡。
郭攸之、费祎和董允三人,倒一脸荣光的在一众大臣眼中坦然而行,仿佛风云人物。
身为黄门侍郎,自己等人补全了陛下的方案后,在朝廷上正式顺利通过了。
不论对自己,还对陛下,那都是无可置疑的政治影响力的提升,是一次真正的政治胜利。
虽然这份方案能通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诸葛亮的鼎力支持。
但至少自己三人这几天被陛下拉着不断补全这一份策略,却是实打实的苦劳。
三人在郭攸之的招呼下,来到这位侍中家中青梅煮酒,畅所欲言。
因为蜀汉因言获罪不止一次一人,所以一般朝廷官员可不敢随便去酒肆中谈天说地。
相反,往往都是叫上一三好友,在家中谈话,若这被告了,范围也被相应的缩小。
郭攸之说道:“今日之事,着实乃是喜事,陛下之策顺利执行,我等亦是与有荣焉。”
费祎也跟着喝了一杯道:“此事却也多亏了丞相鼎立,丞相真是心胸坦荡,气魄非凡啊!”
董允神色肃穆道:“丞相行事向来公正开明,如此为国之策,丞相定不会拒绝!
更不要说这是陛下第一次为国操心,丞相鼎立相助也是应有之理!”
“为陛下喝,为丞相喝,为大汉喝!”郭攸之举起手中酒杯对众人道。
一时之间,三位围绕在刘禅身边的少府人士,都为刘禅能在朝堂上施展政策而欣喜。
与此同时,在诸葛亮的府邸中,诸葛亮则从容的拿着从尚书台的政务批阅。
这时马谡与向郎则在诸葛亮的身边协助,马谡看得出来诸葛亮很高兴,不由道:“明公今日心情甚喜,可是因为陛下之策?”
“幼常懂我!”诸葛亮拿着笔写下一个“阅”字,道,“陛下虽有癔症,但心志不失,如今我大汉欲复国力,积粮秣,就应当有此谋划,如此可使大汉国力早复,继而北伐中原!”
“陛下如此,真乃我大汉之幸!”马谡也对诸葛亮应和道。
诸葛亮点点头,感觉大汉还是很有未来的!
“看来自己是没什么未来了!”刘禅躺在床上,在被窝中汲取力量,吸取这次教训。
“自己在政策上与诸葛亮斗心眼那是没意义的,诸葛亮能单方面碾压自己。
所以,自己要实际展现出自己的骄奢淫逸,吃喝玩乐,要行动大于语言。
比如自己先把酒池肉林弄出来,让诸葛亮涨涨见识,以展现展现自己的决心!
当然,如果直接用朝廷的钱,怕又影响诸葛亮以后北伐,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刘禅思来想去,虽然自己觉得自己就算是骄奢淫逸,诸葛亮也是会劝说自己。
但为了避免诸葛亮劝说自己,自己还是先把酒池肉林给弄出来,让诸葛亮涨涨见识!
到了第二天,郭攸之、费祎与董允倒是正常过来当职,却见到刘禅居然早早就站在了案牍面前写字,这使得三人心中不由感叹,陛下终于逐渐恢复神智了。
一想到昨天刘禅,给朝廷厘定出来的政策,三人不由略带着几分期待看着刘禅的墨宝。
“酒池肉林?!”
此时此刻,三人的脑海中,此刻突然有一种极其不好的感觉直冲脑海。
郭攸之此刻略带着几分侥幸的对刘禅道,“陛下,这酒池肉林,是否警醒自身之意!”
“郭侍中,自然是我想过酒池肉林的生活!”刘禅演都不想要演的说道。
“陛下……”董允听到了刘禅的话,却想跳出来进谏。
“停!绍先,今日之话,你记录在案!”刘禅对着霍弋说道。
“唯!”霍弋早早便是拿出了纸笔,在一边应答了下来。
霍弋是霍峻的儿子,因刘备对霍峻之死非常痛惜,所以霍弋便是一直被养在府上。
对刘禅来说,霍弋真是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的存在。
更准确的说,亲弟弟还会抢自己的地位,但霍弋却能成为自己的心腹。
“酒池肉林乃我之目标,但我不会用国家府库之财帛,不会影响丞相治理蜀地的大计,而是会自行想办法实现!”
刘禅指着霍弋,看着董允道:“皎皎明月,彪彪史册,此事记录在案,董休昭你满意否!”
“陛下有此决心,何不复兴汉室,而是甘心骄奢淫逸!”董允听着刘禅的话,却是连拳头都颤抖了起来,忍不住的发出了疑问,甚至是呐喊。
刘禅听到董允的话不由一愣,衣袖不由一挥,心中不由想到,难道自己直接跟你说,
哪怕有诸葛亮在,想要一州伐九州最后也失败了,面对注定会失败的结局,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就好像注定要做牛马的人生,自己为什么不选择躺平。
“绍先,我与董侍郎此对话亦记录在案,回答唯有赤诚以对,问心无愧!”刘禅认真道。
“问心无愧……问心无愧……”董允听到刘禅如此认真回话,既充满悲愤,又充满无奈。
“还有丞相!”费祎见到了董允失魂落魄的样子,却对董允认真道。
董允听到了这话,不由心中一正,此时不由回过神来,从这情绪中慢慢走出。
是啊,大汉的核心从来不是刘禅,而是丞相啊!
而刘禅则是说道:“好了,好了,我有事且询问你们,朝廷中谁管盐铁专卖?”
听到刘禅的话几人都没反应过来,郭侍中出来道:“吕乂吕季阳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
“好,就他了!宣他来见朕!”刘禅对费祎道。
“陛下,臣能多问一句,为何突然宣吕都尉过来吗?”费祎忍不住的询问道。
“酒池肉林,酒池肉林,既然抬起头就想要吃肉,那自然是要吃咸肉腊肉了,所以这盐难道不是第一要事么!”刘禅对着费祎解释道。
费祎听到刘禅的话,却是感觉自己的脑袋一晕。
宪宗初登基,欲行酒池肉林事,董侍郎谏之,答曰赤诚以对,问心无愧。——《季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