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不会追问,当然诸葛亮也不会明确回答,只是此刻王连会不会感觉背后凉飕飕的却是谁都不知道了。
只能说经过一年沉淀,尤其去年的丰收,使得风雨飘摇的大汉政权逐渐稳定下来。
而丞相府接管蜀汉内政,更使得诸葛亮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在去年时,还需要诸葛亮联合背后有李严的王连一起制衡吴懿这外戚。
但随着时间流逝,吴太后的地位受到动摇,吴懿的权势被剥夺,那现在逐渐成为李严与诸葛亮争锋的局面。
当然李严镇守永安,这是刘备的命令,这点就算刘禅也不能够毫无理由的剥夺他的权利,但却也让李严困守在永安。
这就使得李严需要朝堂上有替他发声的人,才能让李严从永安那囚笼中挣脱出来。
王连便承担这个重要任务,所以不论诸葛亮还是李严都想联合东吴。
但联合东吴后,接下来征伐益州南部诸郡平叛,便是诸葛亮与李严这两个顾命大臣必然的一次交锋。
诸葛亮需要通过南征掌握军权,从而开启北伐曹魏的征途。
而对李严来说,他想要的便是通过平叛益州南部挣脱束缚,从此困龙升天,回归朝廷。
所以从联吴开始,双方间的博弈便自然而然开始了。
刘禅身在局中,虽然理不清楚里面的因果,但王连不给自己面子是事实,自己也非常愿意相信历史而信任诸葛亮。
所以李严与诸葛亮间的争锋,一开始便落入了下风。
但即使如此,诸葛亮也没贸贸然的拿掉王连,从而造成蜀国内部政治动荡。
毕竟就算陛下都知道相忍为国,诸葛亮身为更成熟的政治家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所以,在这时的诸葛亮在耐心的等待一个人,一个正在从吴国赶来的人!
张裔!
说实话,张裔也是相当倒霉,在益州南部诸郡叛乱时被雍闿俘虏,然后打包送给了东吴。
而邓芝出使东吴,还有一项任务便是要把张裔给弄回来。
如今随着东吴与大汉的第二次结盟,继续扣押着张裔自然没任何理由了。
为了顺利回归,张裔在离开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前,多次向孙权拜谢告辞,态度自然要恭敬谦卑,说话更是要好听。
而孙权一直以来都被东吴的文臣们弄得心烦,从来没见到过这般说话好听,才能高绝的男子,心中自然或多或少有几分后悔放了张裔,马上就又派人去追了。
可张裔深知孙权为人,他一离开宫门,就星夜兼程加速赶路。
当东吴的追兵到达边境关卡时,张裔已经提前一步进入蜀汉控制区,追兵只能望关兴叹。
而诸葛亮期待张裔回来,是因为张裔本身就是蜀郡成都人,是益州本土人士的代表。
由他替代王连,那在蜀地的本土派系认为,这是诸葛亮与本土派系联合对抗东洲派系。
否则如果由荆州人取代王连位置,那便会被人们认为,这是诸葛亮要打压本土蜀人,而你不用蜀地人,那蜀地人便果断去拥抱东州派了。
所以诸葛亮要替换王连,就必须要选择用本地人去替换他这南阳人,把影响下降到最小。
毕竟诸葛亮是成熟的政治家,要清楚考虑到如今丞相府僚属中的籍贯平衡问题。
哪怕如今蜀地的确是楚人为主,但也绝对不能出现“一府皆楚人,满堂无蜀士”的情况。
真让蜀地本土人士绝望,他们就算不对抗诸葛亮,但难道还不会摆烂么,那诸葛亮就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了。
而除了张裔本身的身份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便是张裔本身的才能。
他是非常典型的拥有理财能力的人才,在这点便是他可以替代王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张裔还有一个与王连相似,但比王连更加优秀的地方,那就是在刘备讨伐汉中时的战备物资都是由张裔负责,可谓是肩负重任。
要知道当初的汉中之战几乎是刘备势力最艰苦也是最成功的一场战争。
正是在刘备刚取得蜀地,是他被任免为司金中郎将,主战督造农战之器之时。
而张裔规范了蜀地兵器生产流程与质量把控,确保在他的管理下,“器用充足”,同时也能把有限的蜀地矿藏资源,有效转化为“农”与“战”的核心物资,强化大汉国力。
可以说,诸葛亮是希望把张裔当做未来的萧何来用的。
如今张裔回归,诸葛亮不但带领大汉蜀地本土士族迎接张裔的回归,更当场任命张裔为丞相府参军,署府事(可以代理丞相事务),俨然一副把张裔当做丞相府核心任用的意思。
同时也交给张裔第一个任务,春耕要到了需要有充足的农具,需要你加一加担子。
顺便把一部分属于王连的丞相府任务拆出来,交给张裔来干。
毕竟王连自己不担心自己的身体,但自己身为你的长官,还是很担心你的身体的,否则若是病倒了,那该怎么样呢!
而王连看着张裔,王连就不明白,张裔不是已经被五花大绑送吴国了么,怎么就回来了!
王连非常清楚,张裔这家伙什么都好说,但就是他的性格非常不好。
他的才能无可置疑,但他的性格往往很难团结他人,且不说现在诸葛亮有意把丞相府的有关财政部分的工作交给张裔,就算没这回事,张裔怕也会努力揽权,努力做卷王。
只不过这时不论张裔,还是王连都没爆发什么直接冲突,没办法春耕到了,诸葛亮亲自抓着这项目呢!
大家都忙得脚不着地,那里有时间弄什么争斗,有的只是干活,干活,继续干活而已。
至于相互之间想要继续的争权夺利,那也要等到春耕过去再说。
毕竟在正事上如果拖了后腿,那么诸葛亮处理起来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手软。
什么叫做刑法虽峻而无怨者,蜀地的人最有所体会,马谡这被视为接班人的家伙,作为军令状的唯一有效人,诸葛亮该斩杀时也毫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