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清宫外,等了半个时辰,感觉朱厚照应该已经息怒了,刘瑾才悄悄地走进乾清宫,见朱厚照还在看奏本,刘瑾也不敢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看着奏本上的内容,朱厚照手指轻轻敲击在桌子,奏本的内容是南昌那边的知府弹劾宁王朱宸濠的护卫超出额定编制。
当初朱棣靖难之后,便开始削减藩王兵权,但边塞九王仍保留了护卫,虽说每个藩王名义上只有五千六百人的额定编制,但耐不住人家会钻空子。
这些藩王通过养家丁的名义规避编制限制,其中以宁王、代王、辽王三王最为猖狂,私底下养的家丁足足有两三万人,要知道按照卫所的制度,一个卫也只有五千六百人。
而这些藩王养的家丁都是完全脱产的绝对精锐,战力比那些卫所兵要强得多,只要以这些精锐为核心,随时可以拉出十几万兵马,历史上的宁王朱宸濠就是依靠这些精锐起兵的。
现在他既然已经知道朱宸濠会起兵,自然要提前做准备,不过想要再次削弱这些藩王的兵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那些藩王的兵权是朱元璋赐予的,朱棣能够削弱藩王的兵权,是因为有绝对的威望,他可没有这种威望。
想了一会后,朱厚照将奏本放在了一旁,这件事情还是放在明天的早朝再讨论吧,至少要取得文官们的支持,他才能禁止这些藩王以家丁的名义养兵。
想到这里,朱厚照有点无奈,这躺平有点难度啊,皇帝也免不了上班的命运,而且上早朝还得早上四点就起床,比一般的牛马还惨。
“刘大伴,有什么事吗?”
把奏本放下后,朱厚照看向一旁的刘瑾,他知道刘瑾肯定是找他有事,要不然也不会在这种时候进来找他。
“皇爷,修建豹房一事已经拖延了许久,是不是要多催促一下户部。”
刘瑾躬身问道,他必须先确定朱厚照的意思,再决定是不是要跟那些文官继续斗下去,如果朱厚照不想在豹房的事情上支持他们,那么他们闹下去也没用。
豹房?
听到刘瑾的话,朱厚照眼睛微眯,历史上的朱厚照之所以修建豹房,除了想要将政治中心搬离皇宫,摆脱文官的控制,也是为了摆脱张氏。
现在他和文官的关系已经缓和了一些,还不需要依靠豹房来摆脱文官的牵制,不过张氏倒是一个很大的麻烦,这个时代讲究仁孝,他想要摆脱张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你们催一下吧。”
收回了思绪后,朱厚照摆了摆手道,张氏的控制欲太强,而且他也无法对张氏动手,留在皇宫的话,以后张氏难免会对他的孩子出手,还不如搬到豹房去。
而且他也需要研究一些东西,比如火枪和火炮,还有蒸汽机之类的东西,虽然他想要躺平,不太想要大规模的变法,但他至少得改变历史的走向,华夏那百年屈辱,他绝对不允许再发生。
“奴婢遵旨。”
听到这话,刘瑾连忙应道,有了朱厚照的同意,那么他们跟文官斗争就有把握了。
………
文华殿。
龙椅上,朱厚照百无聊赖地看着下方群臣吵闹,有纠仪御史当庭弹劾衣冠不整,也有六部奏事,不过大部分都没有朱厚照的事,因为这些事情都早就经过了内阁和司礼监的批阅。
之所以一直维持早朝制度,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群臣彼此攻讦,因为早朝的规矩极为森严,一丝一毫的礼仪都不能错,百官之中流传着一句话,入宫如赴死。
比如藏纸片即下诏狱、缺勤者廷杖六十、迟误者枷号示众、百官踏御道逾白石线者斩、衣冠不整廷杖,这些严苛的规矩都是为了宣示皇权至高无上。
而这些规矩既是官员之间攻讦的手段,也是宦官对付文官的手段,比如历史上的刘瑾为了报复刘健他们的“诛八虎”,就曾经将百官踏御道逾白石线者斩这一条规矩落实。
本来这一条规矩只是摆设,哪怕真的御道踩线了,大多是挨一顿廷杖,然而在正德元年十二月的时候,刘瑾却将这条规矩落到了实处。
当时御史王良臣因为在金水桥过御道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线,结果却被当庭腰斩,成为这条规矩下的第一条亡魂。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时间便到了七点左右,朱厚照朝着一旁的刘瑾使了个眼色。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收到朱厚照的眼色,刘瑾立马上前一步,扬声说道。
…
乾清宫。
朱厚照翻看着奏本,下面则是站着刘健等内阁阁老和六部尚书。
“几位爱卿,南昌知府石金的奏本,你们也都看过了吧。”
合上奏本后,朱厚照开口说道:“宁王所养的家丁超过三万,规模之大,可见其野心勃勃,诸位爱卿觉得该如何处置?”
想要处置一个藩王可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现在大部分藩王麾下所养的家丁都有几千上万,动了宁王朱宸濠,那其他藩王怎么想,要是事情闹大了,那就是同室操戈,到时候他这个皇帝的名声就臭大街了。
毕竟这个时代的宗族观念极重,皇帝相当于朱氏宗族的族长,要是族长无缘无故对其他支脉动手,那天下人会怎么看他,估计天下人会认为他连同脉血亲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谁?
听到朱厚照的话,刘健等人都是眉头紧皱,对于这件事情,他们都不太想插手,因为这件事情是皇室的家务事,一个处理不好,他们这些人都得出来背锅,毕竟总不能让皇帝出来背锅吧。
不过现在朱厚照已经问了,他们也不能不回答,要不然朱厚照将事情扔给他们自己决定,他们估计更头疼,因为到时候处理不好,那就真的是他们的责任了。
“陛下,不如先将宁王朱宸濠的护卫兵权禁了?”
思索了许久后,刘健才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