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我在大唐苟长生 第20章 选择

作者:姚六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4:26:2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年轻士子口中反复呢喃,“妙哉,当真妙哉……”

他目光明亮,对同伴道:“此词之风流蕴藉,意境之缠绵悱恻,丝毫不亚于前朝晏小山之作。”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一句,更是道尽相思之苦,令人断肠。”

有人击节赞叹,“‘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此句尤为绝妙,将久别重逢之时的恍惚与珍重,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在场的,多是饱读诗书之辈,此刻尽皆目泛异彩。

大唐立国十余年,武功赫赫,威震四夷,但在文采风流上,却始终未能重现前隋盛景。

而这首词的出现,仿佛让众人看到了大唐文坛复兴的曙光。

“诸位!”

一位二十出头,器宇不凡的男子起身,“在下以为,陈先生此词,表面写的是儿女情长,实则另有深意!”

众人一怔,旋即若有所思,开始重新解读。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这玉钟,是否暗指大唐江山?醉颜红,又是否是说那些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宿将?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杨柳、桃花,皆是盛景,是否暗喻我大唐如今的贞观盛世?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这别,莫非是指前隋末年的乱世?相逢,则是指如今海晏河清,天下归心?

浅了,格局浅了啊……

一群人开始疯狂脑补,过度解读。

不怪他们如此,这个时代的文人,最喜的便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骂人,听着都像是在夸人。

妙就妙在,被这么一解读,竟毫无违和感,处处都能对得上。

一群人越发觉得,自己解对了。

陈先生,大才啊!

台上的清倌人,早已沦为绿叶。

动听的琴声,更是无人理会,所有人都在品读、讨论着这首词。

以至于,那清倌人一曲奏罢,竟无一人出价。

清倌人流拍,这在醉春风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老鸨也有些纳闷,这剧本,好像不对啊!

她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过来,对身旁的龟奴道:“去请月奴儿姑娘下来,舞上一曲。”

“鸨母,今日不是月奴儿姑娘出堂的日子,她若是不愿……”

“我亲自去请。”

老鸨知道,醉春风能否更进一步,就看今日了。

一刻钟后,月奴儿在老鸨的软磨硬泡下,来到了大堂舞台中央。

她凌波微步,纤腰欲折,隔着轻纱,更添朦胧美感。

大堂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有了那首词的加持,更让人觉得此女只应天上有,不可方物。

一曲舞罢,出价者络绎不绝,顷刻间便到了三百贯,远远超出了寻常。

以往到了这个价位,已基本无人再出价。

可眼下,举牌者依旧大有人在,都想一亲芳泽。

其中不乏已见过月奴儿之人,但此刻,他们想争的,已不仅仅是美人,更是那份风流与脸面!

月奴儿的身价,最终停在了五百五十贯的天价。

比前日九皇子哄抬物价之下,还高了五十贯,几乎是她平日入幕之宾价格的三倍。

名人效应,初见成效。

老鸨乐得合不拢嘴,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五铢钱,正滚滚而来。

只要将名气打出去,还怕没有客人?

当然,她本也没打算单靠月奴儿一人赚钱,而是要借着她的名气,吸引更多的豪客。

月奴儿,是用来提升品牌价值的,走的是高端路线。

而真正能为酒楼带来巨大利润的,还得是那些头牌、红倌人。

“发了,这下要发了。”

老鸨两眼放光。多年的经验告诉她,今夜过后,醉春风的名气,将彻底盖过所有竞争对手。

“秀儿,传我话,明儿一早,便开始为月奴儿造势。”老鸨道,“还有,将这后堂的牌匾换了,改成‘月奴阁’,去寻长安城最好的匠人,明晚之前,务必挂上!”

……

短短一日,在醉春风的刻意造势,以及当晚客人的推波助澜之下,《醉春风.赠佳人》一词,已传遍长安。

文人士子,才子佳人,莫不惊叹。

此事,甚至惊动了弘文馆。

大唐文坛,彻底沸腾!

一群饱读诗书的老学究,又是一番深度解读,拍案叫绝。

这首词几经转手,最后连同他们的注解,由弘文馆的几位大学士,联名呈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案前。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李世民一边读,一边看着弘文馆学士们的注解。

一首词不过几十个字,注解却洋洋洒洒,写了近三千字。

甚至连作者作词时的心境,都给分析得明明白白。

李世民咕哝道:“不过是一首赠予歌姬的艳词,哪来这许多学问?”

诗词歌赋他也能来上两首,但终究不算擅长。

这首词究竟是不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他读不出来,却也不好直接驳斥。

毕竟,下到文人士子,上到弘文馆的大学士,都说此词是在歌颂大唐盛世。

他若是反驳,岂非显得他没文化?

“承乾,你来看看这首词。”

李承乾接过,读了一遍,大为惊叹:“此人才情,当真世间罕见……”

“莫要说这些虚的,你看看弘文馆的注解。”李世民道,“朕觉得,有些过分解读了。”

李承乾低头又看了一遍译文,良久,才开口道:“或许有些过度解读,但其风骨与气象,确非寻常艳词可比。”

“哦?”李世民诧异道,“你也这么认为?”

“父皇,诗言志,歌永言。此词虽起于风月,却终于家国,其胸襟气魄,绝非凡品。”

李世民缓缓点头,脸上却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既有如此大才,朕倒想见上一见。小德子,去百骑司传朕口谕,命尉迟恭,明日一早,务必将此人带来见朕。”

“喏。”

——————————————

百骑司衙门。

尉迟恭接到圣谕,立即行动起来。

为表重视,他直接将手头所有能动用的百骑,全都派了出去。

一时间,百骑司密探齐出,满城找寻这位神秘的陈先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