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大唐要我修仙 第6章 科场风云

作者:作家dOWV0l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3:3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崇仁坊波斯邸的阁楼里,油灯如豆。李逸——现在他是“李慕玄”了——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的是玉真公主提供的户籍与度牒,以及几张粗糙的草纸。窗外更深露重,长安城的喧嚣沉淀下去,唯有打更人的梆子声在坊间回荡,更显夜的寂静与凝重。

“李慕玄,洛阳玄微观道士,师承司马承祯...”他低声复述着新的身份信息,指尖划过“司马承祯”这个名字。这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上清派宗师,是玉真公主真正的师父,其声望之隆,足以让这个身份在崇尚道教的玄宗朝获得天然的尊重。玉真公主此举,不仅给了他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更赋予了他一张通往权力核心的“道门通行证”。

接下来的日子,李逸进入了疯狂的备考状态。他深知,唐代进士科并非只考诗赋文采,其核心在于“策论”——针对时政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得益于现代历史研究生的功底,他对开元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状况了如指掌,对张说、姚崇等名相的施政方略也烂熟于心。他结合“道士李慕玄”的身份,重点研磨几个方向:

1.天人感应与治国:将儒家“天人感应”学说与道教“道法自然”思想融合,阐述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对治国的重要性。

2.边疆策:基于对王忠嗣等名将事迹的了解,提出“强兵不黩武,怀柔固根本”的边防策略,隐含对新兴节度使权力膨胀的警惕。

3.民生经济:强调“轻徭薄赋,重本抑末”,引用《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

他并未放弃对“离魂咒”和周允元线索的追查。夜深人静时,他会取出那块染血的鲛绡碎片,闭目凝神,尝试用那奇特的“感应”能力去触碰上面残留的气息。起初只有一片混沌的冰冷和怨毒,但随着精神高度集中,一丝微弱却异常精纯、带着某种古老蛮荒意味的“炁”被他捕捉到——这绝非周允元这种半吊子酷吏能拥有的!这气息更像是...某种传承久远的器物或符印所留?这发现让李逸心头蒙上更深的阴影,周允元背后,或许还有更可怕的存在。

秋闱之日,贡院门前士子云集,车马塞途。李慕玄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道袍,头戴庄子巾,手持度牒,在众多锦衣华服的举子中显得格格不入,却也鹤立鸡群。他敏锐地察觉到几道审视的目光:

礼部官员:仔细核验他的度牒和师承,当看到“司马承祯”名讳时,态度明显恭敬。

张说门人:宰相似乎并未因之前的变故放弃对他的“兴趣”,有人在不远处低语观察。

不明身份的窥探者:一个混在杂役中、左腿微跛的身影一闪而逝!李逸心中一凛,是周允元的人?还是金吾卫的暗桩?科举果然是龙潭虎穴。

考场内,气氛肃杀。搜身之严,连发簪都要取下检查。李逸坦然接受,他携带的唯有笔、墨、砚和几块充饥的胡饼。当坐在狭小的号舍中,展开散发着墨香的试卷时,他深吸一口气,排除所有杂念。

省试波澜不惊。李逸凭借扎实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道门”视角,文章条理清晰,见解独到,顺利通过。真正的考验在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于大明宫紫宸殿进行。

殿试之日,天威咫尺。李逸垂首肃立在一众贡士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丹陛之上那无形的威压。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御座,虽值壮年,但眉宇间已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怠和对某种事物的渴望。宰相张说、侍中源乾曜等重臣分列两旁。

策论题目由皇帝亲点:“问:天象有常乎?其变与人事国运,当何以观之、应之?”

题目一出,殿中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此题玄之又玄,极易触犯忌讳。多数贡士选择保守作答,或引经据典泛泛而谈天人感应,或干脆避重就轻谈具体施政。

轮到李慕玄。他稳步出列,向御座行道家稽首礼,姿态从容,气度沉凝,尽显方外之士的超然。

“草民李慕玄,谨奏天听。”他声音清朗,回荡在寂静的大殿。

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接切入核心:

“陛下,天象运行,自有其道,此谓‘有常’。然《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星移斗转,其光色、轨迹、相聚相犯之异,常兆示阴阳之变、人事之迁。此非妄言,乃天道垂象,示警于人也。”

他引用了汉代张衡的浑天说,并结合道教《度人经》中关于星宿司命的记载,论证天象与人事的关联,既显学识,又合身份。

接着,他话锋一转,图穷匕见:

“然则,观象非为谶纬妖言,实为未雨绸缪。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位正,其光明,则主君明臣贤,天下安泰。然臣近观天象,见紫微垣帝星之畔,有客星孛焉!”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连闭目养神的张说都猛然睁开了眼睛。玄宗的身体微微前倾。

李逸无视周围的骚动,继续沉稳道来:

“此客星,初如荧惑,色赤而芒角四射,其行诡谲,渐侵太微垣之西藩。按《开元占经》所载,此象主‘强臣擅命,兵起西方,将危及社稷根本’!”

“陛下!”李逸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急切,“此非灾异不可解!天道示警,意在人事修省!客星之兆,喻示藩镇坐大、武备失衡、边将或有异志!当务之急,非在禳星祈福,而在固本培元:内则澄清吏治,慎选边帅,以忠贞智勇之臣镇守要冲,分其权柄,制其野心;外则宣威德于四夷,使其知恩怀德,不生觊觎。更需慎天戒,恤民力,养浩然正气,则帝星自明,客星虽炽,亦难撼天枢!”

他最终将落脚点拉回到“人事修省”和“养正气”上,既符合儒家治国理念,又暗合道教修身养性、调和阴阳的思想,更避免了直接指责任何具体边将。

殿内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年轻的道士身上。他的论述大胆、直接、甚至惊世骇俗,却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既有星象依据,又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更透着一股为国为民的赤诚。

玄宗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座的扶手。他追求长生,笃信道教,对天人感应之说深信不疑。李逸的策论,尤其是关于“帝星”和“危及社稷根本”的警示,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他内心深处对权力永固的渴望以及对未来隐忧的恐惧。更重要的是,这个道士身上有种奇特的气质,仿佛真的能沟通天地,洞察玄机。

“李慕玄。”玄宗终于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汝言‘客星孛焉,危及社稷’,可有实证?又言‘慎选边帅’,可有良策?”

李逸心念电转,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正欲依据历史知识和对当前节度使人选的了解谨慎作答,异变陡生!

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和兵器碰撞声!一个内侍连滚爬爬地冲进来,脸色惨白如纸:“陛…陛下!不好了!玉真观…玉真观走水了!火势冲天!”

“什么?!”玄宗猛地站起,脸上第一次露出真切的惊怒。玉真公主是他最亲近的同母妹!

与此同时,一个尖锐的声音在殿外高喊:“妖道李慕玄!勾结妖女玉真,行厌胜之术诅咒圣躬,天降灾火焚其妖巢!证据确凿,请陛下诛杀此獠!”

殿门被粗暴地撞开,几名身着金吾卫服饰却面带煞气的兵士押着一个披头散发、浑身血污的女子进来,赫然是薛九娘!她抬起头,指着李逸,用尽力气嘶喊:“是他!是他指使我用离魂咒害人!玉真公主是他的同谋!他们想颠覆大唐!那客星之说,就是他们诅咒陛下的妖言!”

栽赃!而且是极其狠毒、直指核心的栽赃!利用玉真观失火的突发事件,将“厌胜诅咒皇帝”的滔天罪名扣在李逸和玉真公主头上!李逸刚刚关于“客星”的惊世之言,此刻竟成了攻击皇帝最锋利的武器!幕后黑手的狠辣与时机把握,令人胆寒!

殿内瞬间大乱!护卫的千牛卫刀剑出鞘,将李逸团团围住。大臣们惊骇莫名,看向李逸的目光充满了怀疑与恐惧。张说眉头紧锁,眼神复杂。玄宗脸色铁青,惊怒交加的目光如利剑般刺向李逸。玉真公主情况不明,自己身陷绝境,人证物证似乎俱全!

李逸孤立于刀剑环伺之中,心沉到了谷底。他没想到对方的反击如此迅猛、精准、恶毒!科举面圣,本是他洗冤晋身的通天之路,此刻却瞬间变成了十死无生的修罗场!

生死一线间,李逸强迫自己冷静。他目光如电,瞬间扫过薛九娘。她虽然狼狈,但眼神深处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呆滞和恐惧,脖颈处似乎有极淡的符文痕迹一闪而逝——是离魂咒!她被人操控了!

电光火石间,李逸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无视指向自己的刀剑,猛地踏前一步,双眼死死盯住薛九娘,口中用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调急速诵念一段拗口的音节——那是他这几日研究离魂咒符文时,结合自身感应,反推出来的一段可能具有“扰乱”或“唤醒”效用的咒音!他不懂施展道术,但凭借对符文本质的理解和那奇特的感应能力,他赌自己能干扰施术者对薛九娘的控制!

“咄!”随着李逸一声蕴含精神力量的断喝(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震慑技巧和他感应到的“炁”的引导),薛九娘浑身剧震,眼中呆滞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痛苦和清明!她看向李逸,又看向周围,仿佛明白了什么,脸上露出极度恐惧和悔恨的表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越而隐含怒意的声音从大殿侧门传来:

“好一个‘证据确凿’!本宫倒要看看,是谁在陛下面前,构陷当朝公主与司马真人的弟子!”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玉真公主李持盈,一身素白道袍纤尘不染,手持白玉拂尘,在两名神色冷峻的老道士护卫下,昂然而入!她面色微白,鬓角有一丝汗湿,道袍下摆有被火燎过的痕迹,但身姿挺拔,目光如寒星般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狼狈的薛九娘和惊疑不定的玄宗身上。

“皇兄,”她对玄宗行了一个道家礼,语气冰冷,“玉真观之火,乃宵小之徒泼洒火油所致,观中弟子已擒获纵火者,供出主谋。至于此女...”她拂尘一指薛九娘,“身中离魂邪咒,神魂受制,所言岂能作数?真正的施咒者与幕后黑手,此刻怕就在这大殿之内,或者...其爪牙已伸到了金吾卫中!”

玉真公主的及时出现和强硬表态,瞬间逆转了局面!她不仅洗清了纵火嫌疑,更直接点破了薛九娘被操控的事实,甚至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朝堂和禁军内部!李逸心中一块巨石落地,同时涌起一股暖流和更深的疑惑:她是如何突破禁足,又如此精准地赶到?那纵火者供出的主谋又是谁?

玄宗看着安然无恙却面带怒容的妹妹,又看了看在玉真出现后明显更加慌乱的薛九娘和被玉真气势所慑的金吾卫,脸色阴晴不定。他缓缓坐回御座,目光如深渊般扫过李逸和玉真公主,最后定格在刚刚那篇关于“客星”的策论卷轴上。

“李慕玄。”玄宗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深沉,“汝之策论,言‘客星孛焉,危及社稷’。朕,甚为忧心。汝既能观天象,可知晓...朕之‘风疾’,天象可有解法?”

问题突兀而尖锐!从谋逆大罪瞬间转向询问皇帝隐疾!这转折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但李逸却瞬间捕捉到了关键——玄宗追求长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或许正是这困扰帝王的“风疾”!这才是皇帝此刻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李逸凭借现代医学常识和一点历史记载,可能触及的领域!这是他绝境中唯一的生机,也是真正获得皇帝信任的契机!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李逸。玉真公主眼中也闪过一丝紧张和期待。李逸深吸一口气,无视周围剑拔弩张的气氛,对着御座,再次行了一个庄重的道礼:

“陛下圣体关乎国本。草民不才,于医道星象略通一二,或可...为陛下分忧。”他将“医道”放在了“星象”之前,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回答天象解法,转而指向了更实际的医疗领域。

就这样,一场关于帝王健康、涉及长生野心的对话,即将在这充满阴谋与杀机的金殿之上展开。而李逸的命运,乃至整个大唐的未来,都系于他接下来的回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