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北宋当牛马 第9章 粮贵人急

作者:明天oy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3 18:22:2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清晨未亮,县城粮仓门前,已是人声鼎沸。

牛角湾这次来了将近三十口人,板车、麻袋、背篓,甚至还有几个孩子,头裹布巾,一脸兴奋地望着那座灰墙青瓦的粮仓。

但让许里正皱眉的不是自家人多,而是粮仓外早早占了地势的另一拨人。

“阳沟村的人。”石大牛冷哼,“果然等不及了。”

冯旺子站在他旁边,低声道:“今儿这架八成躲不过了。”

两村之间素有摩擦,特别是前两年青苗粮收成之事,阳沟村赖过账、赖过契,牛角湾的村人早就对他们没了好脸色。

果然,对面就有人阴阳怪气地开口了:

“呦,牛角湾来得早啊,是不是怕粮又轮不到你们?”

“可不是嘛,听说你们村昨日刚借了五户,今儿全村就饿了?”

“真当李秀才是你们村自己请来的?”

一句比一句尖刻。

冯旺子脸上的络腮胡颤了颤,撸起袖子就要上:“你再说一句?”

对面也不怵:“说的就是你!吃上粮了还敢叫板?”

眼看火气上头,两边已经有人握紧板车把手,扁担、木杖俱在手边,一触即发

李长安提着个布包走来,远远就看见了剑拔弩张的场面,眉头顿时皱起。

粮仓门还没开,外面的人就快打起来了。

许里正快步迎上,低声急道:“李爷,阳沟村非说他们先来,就该他们先借。”

“他们还说——”他看了眼对面,压低声音,“愿意多出利息。”

果不其然,阳沟村的里正——一个瘦高的青布袍老者走了过来,面带笑意,拱手道:

“在下阳沟村杨三山,见过李秀才。”

李长安也还了一礼:“不敢。”

杨三山语气不急不缓:“我村也有不少穷户,前些年风评是差了些,可如今愿意真心种田,还愿意出三成利息,只求李秀才您通融一二,先借我村三户。”

李长安没有立刻回答,目光淡淡落在对方身上,心中却一阵权衡。

县令给他的批条是三百石。

昨日发出二十五石,今日若全数批给牛角湾,全村借满也余不下几石。

但阳沟村这一套“多出两成利息”的话术,分明是想开口子。

他若是妥协,以后还有谁会守规矩?

“阳沟村若真心借粮,照章立契,我自然接待,”李长安语气平稳,“但利息只有一成,这是县衙批的,不是你我能改。”

“你出三成,我答应,那别村出五成、十成呢?是不是出得越高,就能活得越久?”

阳沟村的村人顿时面露不悦,牛角湾的人却响起一阵低低的叫好声。

李长安将包袱往桌上一放,目光扫过众人,拱手说道:

“今日起,牛角湾其余愿借之户,均可依照昨日办法,亲自来此立契画押,依规取粮。”

“其他村……我不拦,但要等牛角湾清完,再核村册、核户籍、核耕地,有无旧账、是否有还款能力,一一登记,日后批复。”

“谁想插队、抢粮、涨利、坏规矩,一律不借!”

一时间,全场寂静。

杨三山没再多说,冷哼一声退下。

许里正大松口气,立即吆喝起自家村人来:“一户一户排好!别乱!”

老仓头靠着粮仓门,眯着眼看了李长安一眼:“李秀才,今天你怕是真要忙一天。”

李长安笑了笑,把手中食盒放下,招呼一旁的小玉:“今天你跟着我,把每户袋子、数量、户主名字记清楚。”

小玉一边点头一边摸出一截炭笔,小脸认真得像个小账房。

她母亲在一旁看着,有些不安。

李长安安抚地笑了笑:“别担心,我就是让她站我旁边看看。她记性好,认得字,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接着,一户户牛角湾村民走上前来。

大多是熟面孔,有的脸上写着憧憬,有的满是羞涩,也有的嘴唇干裂,一言不发地将手指印重重盖在契纸上。

契约写明:一石粮,秋后偿一石一斗;遇灾延期,可减利息,粮价保底,无强缴之责。

每一条,李长安都亲自念出来,确保每人都听得明明白白。

粮仓内热气腾腾,板车的车轱辘在青砖地上碾出一道道灰印,粮袋一袋袋从仓内抬出,再由仓卒点数后放在一边木架上。

冯旺子搬起一袋粮,沉声喊道:“四号最后一袋,王二嫂家,五石整!”

一位衣衫打补丁的中年妇人连连点头,脸上抖着笑纹,小跑几步就冲上前来,嘴里不住念着:

“谢李爷,谢大伙儿,谢官仓,谢天谢地啊……”

李长安将契纸推给她,笑道:“别谢太多了,赶紧签个名字或者盖个手印,粮是借的,秋后要还呢。”

王二嫂连连称是,掏出布包里的红泥,手指摁了下去,印迹分明。

“记好,四号,王二嫂。”李长安侧头道。

“记下了!”小玉坐在一块小凳上,小腿晃啊晃,眼睛亮得像水灵灵的杏核儿,嘴里还小声嘀咕着,“四号、王二嫂、五石”。

一旁的仓卒看着忍不住感叹:“这小丫头记性真是惊人,我家那个整天连鸡都数不清几只。”

石大牛咧嘴一笑:“那是,这丫头识字呢。”

又一户上前,是个骨瘦如柴的老汉,衣服袖口都磨得快看不出布了。

“俺家两个儿子都在外头当长工,家里就我和老婆子,地倒还有三亩……”

他低声唠叨着,语气里又羞又急,“俺种得动,真种得动,就是缺口粮种子,李爷……你看这粮食给不给?”

李长安看着他打满补丁的腰带,语气柔和下来:

“你户册上无不良借贷,耕地清楚,契书照写,来吧。”

“谢谢,谢谢!”老汉两手攥着契书,手指都抖了。

李长安望着他背影,轻轻摇头——这世道,一袋粮,比命还贵。

过了正午,仓口终于安静下来。

晒得发亮的麻袋整整齐齐地堆在牛角湾的板车上,一车接一车地往外推。

李长安抬手擦了把额头的汗,眼角瞥见小玉还在那坐得笔直,一双眼睛一刻没离开过板子和袋子。

他笑了笑,递过去一块用布包着的煎饼:“饿了吧?先吃点。”

小玉接过,眼睛弯成月牙。

她轻声道:“先生,今天分了五十户,我记得住!”

“好。”李长安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但你得记住的是,秋后他们会还,一袋一袋,还回来。”

她点点头,神情认真极了。

场面终于安静。

可李长安心中却未松懈。

阳沟村的人虽然退下,但仍没散去,只远远地站着,有几双眼睛正暗暗盯着仓门,一副不甘模样。

李长安突然转头看过去。

视线一错,那几人立刻低下头、佯装转身。

冯旺子悄声问:“怎么了?”

李长安没回话,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今天的事,才刚开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