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北宋当牛马 第19章 青苗之下皆猛虎

作者:明天oy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3 18:22:2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赵府书房内,窗扇大开,微风徐徐拂过案上的几页书卷。

李长安坐在一侧,神情凝重:“赵县尹,学生今日来,是想禀报一事。最近几日,外头流言四起,说什么借粮是陷阱、说什么契约有诈……虽无明面之人闹事,但前来借粮的百姓少了许多,分粮节奏已被打乱。”

赵延章闻言不语,只抬手轻轻拨了拨案上的笔筒,等他说完。

“学生怀疑,是刘主簿派人散布这些流言。此人……怕是不肯善罢甘休。”

赵延章没有立刻回应,只静静看着案上笔筒微晃,眉眼沉静,看不出半分情绪。

其实李长安这些日子的行径,他并非一无所知。

黄策每日都会将粮仓之事如实禀报,包括放粮的流程、百姓的反应,甚至是谁在暗中作梗,他心中都有数。只是李长安应对得还算稳妥,他便也乐得袖手旁观。

年轻人总要有试错的机会。

看得出,这李长安虽然锐气未褪,但还算懂分寸。

他不插手,是在观察,也是种考量。

眼下听李长安亲自说起,倒是显得更像回事了。

于是,他抬眼,淡声开口:“哦?那你有什么打算?”

“斩草除根。”

赵延章闻言轻轻叹息一声,语气却不重:“你还是太天真。”

李长安心中一震,却没插话。

赵延章继续说,语气缓缓转冷:“你以为,这‘青苗粮’扰动的,只是刘福生一个人的财路?李长安,你只看见了眼前大树,却未曾低头看过脚下的杂草。”

“城中富户、乡间里正、各坊各街的钱庄牙行,甚至那些钻营于簿册之间的小吏,一个个都在这青苗贷里分一杯羹。光是城里有名的范有道一家,每年靠青苗贷的利息,就能捞上几千贯。再加上刘福生强加的赋税,他们顺水推舟,私下里放高利贷……现在你倒好,利息砍到一成,契纸又三联分明,他们还怎么盘剥?”

李长安依旧沉默不语。

“再者,主簿这等小官,花些钱便能捐个位置。刘福生倒了,张福生、李福生还会接着上来。你一个手无权柄的书生,真能挡得住多少人?”

书房里一时沉寂,只有门外风吹竹影。

李长安手心微湿,张了张口,却没说出话来。

他确实没想这么远。

穿越以来,他凭着前世的一点经验,再加上这具身体原本的寒门身份,行事还算顺利。

最初他是真心觉得,只要规矩立得住,人走得端,不贪不占,青苗粮就能一石一石地发下去,让那些早已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百姓,多少看到点盼头。

可现在看来,自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发粮不是写契纸、排队、过秤那么容易。规矩立得再清楚,也有人挑刺;契纸写得再明白,也有人扯皮。

街坊有人信你,也有人背后嚼舌头;百姓有人排队借粮,也有人被人一句话带跑了神。

这事,确实比他原先想的难。

那些在刘福生背后的人——城里的富户、小吏、钱庄、米铺、里正、保长……这些人才是被他动了蛋糕的人。

以前青苗贷利息收得狠,他们有回扣有油水,现在好了,他施行的方法,利息薄了,程序明了,他们还能从哪抠出银钱?

这些人,他们巴不得他早点出事。

哪怕不是现在出事,等事后账清,他们也要千方百计找个由头,把他从这里赶出去。

他沉了沉气,强撑着问:“那……县尹适才说,‘刘福生倒是好解决’,是什么意思?您之前不是说,此人根基颇深,不好对付么?”

赵延章淡淡道:“因为韩公要被贬了。”

“韩……韩公?”

“对,韩绛韩公。”赵延章的语气中多出几分冷意,“前两年陕西战事失利,西夏近年来占据着罗兀城不断滋扰边关。当初正是韩绛在前线指挥,现在言官连番弹劾。朝中传来话,皇帝已准了旨,调他去邓州当知州。而刘福生的女儿,正是韩公的小妾。”

李长安心头微微一跳。

韩绛,可是北宋时期的大员,文武双全的重臣。

刘福生为了巴结得此靠山,竟把女儿送过去做妾,如今韩绛被贬——这靠山,也就轰然倒了。

赵延章将茶盖轻轻拨开,语气淡淡道:“刘福生仗着这层关系,这几年在县里作威作福,不知道捞了多少油水。他那位置,早有人惦记着。”

“这次韩公调离,自然有人起了念头。你不动他,也会有人动他。”

李长安这才明白过来——是风向变了,时势已不同。

他正想着,突然抬头问:“那……韩公之后,新任的大名府知府是谁?”

赵延章看了他一眼,像是早就知道他要问这一句,语气平静地吐出三个字:

“文潞公。”

李长安心里“咯噔”一下。

文潞公,文彦博!

保守派象征、老资格重臣,政治立场清晰明了,和王安石这些变法派素来不对付。

自己这点“改法试行”,若被他知道,恐怕……

赵延章抬眼看了他一眼,语气比平日多了几分郑重:

“我当初应你借粮一事,并不只是为了县里的政绩。”他顿了顿,“韩公虽与王荆公闹得不愉快,可他心底里其实是认同新政方向的。若你能在此事上做出些成绩,我将实情如实汇报上去,也算是替你在韩公心中,留下一份印象。”

“可如今换了人——”他说到这里,轻轻叹了一口,“文潞公是守旧派,态度如何还不好说。这几日你先别闹得太大,能稳就稳,保持现状。”

这一番话听得李长安怔住了。

他原本以为赵延章不过是把自己当成工具,好借此在政绩上添一笔光彩,如今听来,竟早已替他谋划好下一步出路。

一个县令,居然对朝中风向、人物态度了若指掌,还愿意替他这样一个寒门书生争取上升的机会。

一时间,他脸上竟有些发烫,说不清是感动还是羞愧。

……

回到家中,他将披风脱下,斜倚在椅子上,脑中却始终绕着一个名字转。

文彦博。

这个名字他在书里看过无数遍,耳熟得几乎快跟司马光和王安石划等号了。

他记得文彦博曾说过:“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不是个好兆头。

可后世对文彦博的评价,却也多是温和、稳重、仁厚,并非那种极端偏执的守旧之徒。

说到底,他更像是个调和派,一个看局势行事的老成文臣。

李长安揉了揉眉心,心稍微定了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