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尤兄妹俩还在慢吞吞吃着饭,陈兵两大口豆腐汤已经灌到肚子里去。
人一吃饱饭,心思容易变得活络,他要争取自身睡觉的权益,不想跟大男人挤一张单人床上!
目光往三人身上一扫,正准备开口,郑文英瞪了他一眼,冷笑道:“想说什么憋着。”
“我这不什么都没说嘛。”陈兵委屈。
“看你眼神就知没憋好屁!”
葛嘉放下饭碗,小眼神一转溜,笑吟吟道:“姨,我晚上跟您睡吧,让陈兵哥睡我们房里,他病刚好,得多休息。”
说着肘了一下葛尤,他慢了半拍,一抬头见几人目光都看着他,道:“哦对,你到我们那屋里睡,我养猪惯了,睡哪都一样。”
看看,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
陈兵啧了一口,别人替他着想,他也不能不地道,再说了睡别人父母房间算什么事儿啊!
“不用了,我认床,好容易跟钢丝床磨合好感情,贸然换床我还睡不着呢!”
葛尤还欲说话,葛嘉拉住了他,兄妹俩重新端起饭碗一小口地扒拉着。
睡觉的事儿就这么翻篇,收拾完桌子,陈兵拿出稿纸找葛嘉问了点意见,忽听门外有人喊:
“陈兵在家吗?”
打开门一瞅,负心人蔡蔡子,让葛尤好一阵等!
“来来来快进来!”陈兵忽地又道:“小嘎,我同学来了。”
蔡铭把一封信塞陈兵手里,莫名其妙地被拉进屋里,一瞧身旁,一位瘦肩大头小眼睛的男同志正双眼放光地看着她。
“咋、咋了?”蔡铭莫名紧张起来,看架势不知道还以为要给她介绍对象。
陈兵简单介绍了双方的名字,见葛尤嗫嚅了半天没说出来,帮开口道:“他是葛存状家的孩子,想向你打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招生事项!”
“对对,您知道表演系的考试项目么?”
一说葛存状北影厂都认识,蔡铭上下打量着葛尤,摇了摇头不看好,但还是将所知的说了出来。
“今年文艺院校是提前招生,会先进行初试筛选一批学员,然后进行自主命题的文化考试和专业复试。”
“文化考试我就不清楚了,表演系的初试和复试大概都是相同的项目:台词、声乐、形体和表演,只不过复试更难些,增加口试,还会让考生即兴表演一小段儿。”
现在还没有“小品”的概念,但已有类似的基础,这个名词会随着80年代初春晚的盛行而被广泛提出。
“就是我说的让你演‘养猪’!”
陈兵附和道:“你这几天找点表演相关的书来看吧,补一下专业知识。”
葛尤点点头,道:“清楚了,谢谢您!”
“客气了,我知道的就这些,没什么事我先回去了!”
在葛尤送别的小眼神下,蔡蔡子头也不回便走了,拢共待了不到十分钟,连口水都没喝,似乎更加坐实了负心人的事实……
其实不是。
这年头夜晚外出的人不多,再晚点回去指不定路上遇到盘查,两三句没说好给当成敌特分子扣了也不一定!
刚收拾完碗盆,郑文英脱下围裙往外一瞧,道:“蔡铭这么着急走啦,连口热水都没喝!”
“小姑娘就这样,做啥都毛毛躁躁的。”
“小曾又给你写信啦?”
“对。”陈兵拆开信纸一看,上面写着一件不大妙的事情。
大意是他们在十渡爬铁轨拍照的事情还是暴露了……
京原铁路负责单位的领导人和火车司机打听到老乡的村子里,当地村民随后将他们这些摄影系学子曾前往十渡采风的事情讲了出来。
原本这件事情摄影系主任郑囯恩和教员谢非都清楚,给暂时捂了下来。
但火车司机找上了学院的领导,说清楚事情原委后,学院打算对他们几人进行批评教育。
铁路局还听说陈兵因此事受伤,似有些过意不去,要让负责人和司机过来看望他。
郑文英复杂地看了一眼陈兵,道:“儿子,你怎么没跟妈说受伤前后的来龙去脉!”
陈兵挠着头,无语了。
真不怪人司机较真,这都前身造的!
谁让他们跑这么近拍摄火车,还是在山里的隧道口旁。
拿着照相机趴地上,司机从暗处驶向明处,一瞅有反光和不知名设备举着,换个人都得紧急刹停!
原本学院安排好的采风,结果因为突如其来的想法把命造没了,多危险啊!
陈兵往信的下方一看,京原铁路负责单位领导、司机和学院老师,还有曾唸平会在下周二过来北影厂。
“学院批评教育的处分没事吧?要不妈明儿裁块白布,给你缠头上?”
“还是等他们下周来了再说吧。”
陈兵一翻白眼,戴块白布像什么样了!
他拿出稿纸,道:“我写了份稿子想听听您意见。”
“以前怎么没看你有文学创作的兴趣。”
“没什么,就是在十渡时的有感而发,兴许以后我成大作家大编剧呢!”
“嘿,那妈还指望能沾你的光!”
郑文英倍感意外,接过稿纸后从卧室里掏出了眼镜戴上,在白炽灯的光照下缓缓阅读起来。
左右无事,陈兵拿起桌上的书,竟是斯诺写的教员自传,翻了几页放下,被一旁的人日报纸吸引,时间还是四月底的。
前面的内容都与狠抓生产建设有关,到了第三版时陈兵停下看了一眼:
两篇文采不错的文章、一首现代诗歌,还附上两首歌曲的谱子,歌曲叫《伟大的祖国》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接着往后,瞧见醒目的领导人名后停了下来。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会见日本朋友……”
“嚯,一元一亿!”
“竟然有日本人叫这种名字!”
现在正是中日友好的岁月,往后几年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人有过几次不错的合作,也不知能不能利用一二。
陈兵低头想着事情,又往后看了一段,发现报纸上写着北京电视台改称为央视,忽想起葛尤家有台九寸的黑白电视。
“哟,看电视呢!”
跟葛尤兄妹挤一挤,黑白电视上新闻联播已经结束,不一会儿播放起英语讲座。
今年1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学计划,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将一部分学校纳入外语试点,掀起第一波学英语热。
此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英语纳入高考外语项目,整个80年代由于出国潮激发了无数人学习英语的热情。
葛家兄妹正看得津津有味,电视上的黑白画面开始抖动,随之模糊起来。
葛尤有经验,起身就往楼上跑。
“就一外语你们看这么起劲!”陈兵打了个哈欠。
“我们老师说了,学英语是大方向,学好了也是门大本事!”
“学英语能成什么本事!
“‘纸老虎’能写进英文单词里,咱们也得将汉语汉字的用法造句推广进英文里才是真本事!
“举个例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用英语怎么说?”
这句话在七十年代的教材上已有翻译,葛嘉立马就说出来了,结果遭到陈兵的反驳。
“这叫‘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葛嘉思索片刻后笑得不停,道:“这样翻译不对。”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工具,只要给老外一点小小的震撼,他们自己会将这样式的用法写进词典里!”
陈兵刚想跟葛嘉谈谈中式英语,就听到一声冷哼。
“什么歪理,别教坏嘉嘉!”
一转头看到郑文英立在门口,陈兵起身,讪讪道:“您看完啦?”
“你都没写完我怎么看完……”
“您拿给我,我这几天就给它写出来!”
“先放我这。”
郑文英拍着手上的稿纸,解释道:“立意还不错,明天我拿去组里给编辑们讨论一下。”
“这么说我可以住招待所啦!”
陈兵喜出望外,有个电影厂编辑的老妈就是好办事,只写了不到一半都能收稿!